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DTI技术测定双侧颈髓的FA及ADC值,以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邻近节段的病理特征,并评估双侧颈髓的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的功能状态.方法 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理征阳性10例,阴性5例)患者与1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接受颈髓MRI扫描,将双侧颈髓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作为感兴趣区,对三组FA及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间传导束FA值及ADC值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3-4层面阳性患者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及脊髓丘脑束ADC值均升高(P<0.05),左右侧各传导束FA值均未见减低(P>0.05);C4-5层面仅双侧皮质脊髓侧束ADC值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3-4层面阴性患者仅双侧皮质脊髓侧束FA值减低(P<0.05);C4-5层面仅右侧皮质脊髓前束及双侧脊髓丘脑束FA值减低(P<0.05).C3-4层面阳性与阴性相比,仅右侧皮质脊髓前束FA值减低(P<0.05),其余传导束双侧FA值及ADC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4-5层面相比,仅双侧脊髓丘脑束FA值减低(P<0.05).结论 DTI参数值可以反映阳性与阴性CSM患者邻近节段运动及感觉传导束的病理生理功能状态,提示脱髓鞘及轴突变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三节段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放置位置对术后钛网沉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钛网与椎间融合器的相对位置分为A组(钛网置入近端节段,32例)和B组(钛网置入远端节段,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置入钛网的椎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7.75±2.79mm vs 28.46±2.11mm,P>0.05);A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25.66±2.80mm和24.47±2.50mm,B组为26.76±2.13mm和25.73±2.57mm,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沉降分别为3.61±1.25mm和1.09±0.67mm,显著性大于A组的2.33±0.61mm和1.00±0.53mm(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C2-7 Cobb角均得到纠正,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有显著性丢失(P<0.05),两组患者同时间点C2-7 Cobb角下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4例患者术后2个月即观察到内固定松动及移位,B组患者术后随访时未观察到明显钢板或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三节段颈椎病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置入远端节段时发生钛网沉降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