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尺径的硅基生物活性颗粒(SBPs),检测其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分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SBPs,通过扫描电镜和ZATA电位分析仪检测颗粒的物理特征。在培养基中添加SBPs配置成系列浓度的条件培养基,检测不同浓度的SBPs对小鼠MSCs增殖、成骨分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 SBPs的平均直径为134.3 nm,并且呈均匀分散球形颗粒。不同浓度的SBPs对MSCs增殖无影响;但4 µg/mL的SBPs对细胞成骨分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浓度(>16 µg/mL)的SBPs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4 µg/mL的SBPs对MSCs有明显的促进迁移的作用。结论 在适宜浓度范围内(1 ~ 4 μg/mL),SBPs具有促成骨作用和诱导MSCs迁移,未来可能被用来与其他生物材料复合制备新型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1例12岁以下儿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8.1±2.3岁(4~12岁),胸椎结核14例,胸腰段结核9例,腰椎结核8例。术前Frankel瘫痪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1例。对仅有1个椎体部分破坏或椎体周围冷脓肿,脊柱稳定者,行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组3例;对椎体破坏较重或椎体破坏数量2个以上伴较重的后凸畸形者,行经后路前柱结核病灶清除,截骨矫形,钛网/异体或自体骨前柱支撑+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本组18例;对于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严重,椎体破坏3个以上,冷脓肿蔓延广泛,同时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者,行联合前后路手术,本组5例;对于冷脓肿以及脊柱结核破坏病灶较少,以严重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本组4例;对于仅有较大冷脓肿,椎体破坏轻微者,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本组1例。采用X线、三维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内固定情况、畸形矫正与丢失、植骨融合效果、邻近节段畸形发生情况以及应用VAS评分、ODI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效果。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8±11个月(12~5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1~2级以上,分别为C级2例,D级3例,E级26例。VAS从术前的7.6±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分;ODI评分从术前的75.3±12.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2±12.4;病椎平均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56.0°±2.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35°±1.9°,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通过二维CT证实全部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6.1±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10/31):其中后凸畸形加重3例,交界性后凸畸形5例,椎弓根切割1例,结核复发1例;并发症病例和无并发症病例比较,其平均年龄较小,病变节段数较多,病程较长。上述病例经延长固定节段和翻修手术全部治愈。结论: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主要并发症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以及原有固定节段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的年龄、病变节段和范围、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纵三横"模式在军事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共39人,研究生阶段采用"三纵三横"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对照组共42人,采用传统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能力评分、测试量表、研究生自评、导师评价、问卷与访谈调查等手段多元比较"三纵三横"与传统模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学员在创新能力评分、测试量表、导师评价等定量评价方面优势较明显(P<0.05),师生对"三纵三横"模式的认可度均较高(>80%).结论 "三纵三横"培养模式可提升军事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深化师生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并同时设立手术、神经干细胞及材料对照组。对各组实验大鼠分别在不同时相点给予BBB运动功能评分及电生理功能检测。结果神经干细胞假体治疗组在各时相点的评测数值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其它各对照组,如在实验进行84d时,假体治疗组大鼠手术侧肢体BBB评分为(10.88±1.13)分,健侧肢体为(11.25±1.58)分;手术侧运动诱发电位N1波峰潜时为(12.28±2.19)ms,波幅为(15.84±1.81)μV,体感诱发电位波峰潜时为(17.88±2.18)ms,波幅为(7.43±1.84)μV,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其它各组。结论神经干细胞假体移植治疗可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电生理传导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并对分化的细胞进行一定功能检测,探讨其细胞假体在脊髓损伤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观察塑形的Sapeptide材料,将培养的脊髓神经干细胞接种其上,然后鉴定干细胞并通过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诱导分化,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及比例,并与无材料的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相比较,最后对材料上的分化细胞进行缝隙连接蛋白32(CX3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染色评价。结果Sapeptide材料在等渗盐水中可塑形,扫描电镜示具有规则的网状排列,脊髓神经干细胞在其上可增殖和分化,分化的细胞较无材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具有大量的CX32和GAP-43阳性细胞。结论脊髓神经干细胞在Sapeptide材料上增殖和分化良好,假体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RAD16-Ⅱ的物理特性以及神经干细胞在其上黏附和增殖的情况,探讨其构建的细胞假体在脊髓损伤中可能的应用。方法:将RAD16-Ⅱ的饱和水溶液同与之等体积的1.8%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静置24h,通过肉眼、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并对其吸水性和溶液pH值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将经鉴定的神经干细胞与其共同培养,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黏附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价神经干细胞在材料上的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RAD16-Ⅱ在1.8%的氯化钠溶液中塑型后,肉眼和光镜下形态多变,其形状取决于塑型的容器形状;扫描电镜下其为规则的网状,网孔直径为54.00±3.24"m,纤维直径为9.00±1.57"m,网孔底部相互沟通,神经干细胞可在其上迁移和增殖。结论:RAD16-Ⅱ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神经干细胞可在与其构建的假体中迁移和良好地增殖、分化,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iopmentaidysplasa of the hip,DDH)是小儿比较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包括骨骼和软组织两方面的变化,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DDH在国发病率比较高,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本科自2008-2010年共收治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3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整体护理,疗效显著,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术中富集骨髓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山羊脊柱横突间融合的成骨效果,为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将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修饰于山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制备成基质材料(PLL-DBM);以山羊横突间隙为植骨模型,观察PIL-DBM富集骨髓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Ⅰ A组)的成骨能力;对照组为自体髂骨组(Ⅰ B组)、DBM富集骨髓组(Ⅱ C组)、空白DBM组(Ⅱ D组).于术后第16周取融合段标本行X线片、三维CT及CT值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对比分析、评价其成骨能力.结果 X线表现:ⅠA组、Ⅰ B组融合范围基本相同,明显较ⅡC组宽,Ⅱ D组基本无融合.三维CT:Ⅰ A组的CT值为(696.76±102.75)HU,ⅠB组的CT值为(766.03±69.24)HU,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较ⅡC组高(P<0.05),Ⅱ C组CT值较ⅡD组高(P<0.01).生物力学性能:Ⅱ A、Ⅰ B两组最大载荷、抗弯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较Ⅱ C组高(P<0.01,0.05),Ⅰ B组较ⅡC组高(P<0.01),ⅡC组较ⅡD组高(P<0.01). 结论 PLL-DBM术中富集骨髓干细胞快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骨,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