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脊柱结核病灶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对内镜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表现,记录并比较MSCT检查、MRI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以及对脊柱结核阳性征象(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椎管狭窄、椎旁脓肿以及骨质破坏等情况)检出率。结果 MSCT.检查所需总时间、病灶检出时间均短于MRI检查(P<005);MSCT、MRI检查在椎管狭窄、椎旁.脓肿、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侵犯.、骨质钙化、坏死检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MSCT影像学表现为骨质坏死、椎旁脓肿、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骨质增生硬化等;MRI检在细菌浸润阶段可发现异常信号。结论 MSCT、MRI在检查脊柱结核上各有优势,通过对两种检查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患者内镜手术治疗有较高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BI)患者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47.6±10.7岁,身高164.8±11.5cm,体重61.5±8.8kg,体重指数(BMI)22.6±3...  相似文献   
5.
6.
文题释义:颅底凹陷症: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畸形,多表现为齿状突向后、向上陷入枕骨大孔平面,压迫脑干及脊髓,且多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Kleip-Feil 畸形、Chiari 畸形等相关情况。在X射线平片上可观测到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氏线(枕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缘间联线)≥5 mm。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 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 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纳入1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男女各75例,20-69岁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15例。由3名主治以上脊柱外科医师测量每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对两参数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其一致性后,结果取均值,获得正常人群两参数的均值和95%CI。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42例(畸形组),根据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是否在健康组95%CI内分为理想角度亚组和非理想角度亚组,测量两亚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枕颈角、后枕颈角和下颈椎前凸角;记录两亚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末次随访下颈椎前凸角丢失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健康组150例志愿者枕颈角、后枕颈角分别为(14.5±3.7)°、(108.2±8.1)°,95%CI分别为7.2°-21.8°及92.3°-124.0°;而且枕颈角与后枕颈角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 < 0.001);②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枕颈角(5.6±4.3)°明显小于健康组(P < 0.001),而后枕颈角(123.9±10.4)°、下颈椎前凸角(25.7±9.5)°显著大于健康组(P < 0.001);③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理想角度亚组(26例)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理想角度范围(健康组的95%CI内);非理想角度亚组(16例)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选择不在健康组95%CI,其中14例(87.5%)患者枕颈角低于7.2°(健康组95%CI的下限值),2例(12.5%)后枕颈角高于124.0°(健康组95%CI的上限值);④两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理想角度亚组患者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高于非理想角度亚组,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非理想角度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同时理想角度亚组患者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4.0±6.8)°明显大于非理想角度亚组(-1.6±3.9) °(P < 0.05);⑥提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区和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状态有别于正常健康人群;因此在枕颈融合术中不建议强行将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将降低患者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前凸角的丢失。 ORCID: 0000-0002-4781-6918(杨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与非HBV感染者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HBV感染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并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开放融合固定术患者共1562例,其中HBV感染者148(9.5%)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121例纳入观察组;以同样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择与观察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段相匹配121例非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愈合:切口红肿、渗出、硬结、血肿、脂肪液化、裂开;丙级愈合:切口感染)患者与切口愈合良好(甲级愈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细胞总数、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情况。结果:观察组121例患者中,乙级愈合11例,丙级愈合5例;对照组121例中,乙级愈合4例,丙级愈合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切口愈合良好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淋巴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肝功能异常病例数、HBV-DNA(+)病例数、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HBV再激活23例,与未激活患者相比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HBV-DNA(+)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行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更高;肝功能异常(AST40U/L或ALT50U/L)、HBV-DNA(+)、术中出血多是HBV感染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腰椎后路单节段开放融合固定术可导致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术前HBV-DNA(+)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