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在CR足部影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在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CR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足部CR图像50例,采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处理用以观察趾周软组织、第1趾甲沟、第5趾骨远侧节、距骨小粱、跟骰关节间隙的清晰显示率,并与常规CR处理图像进行比较。结果经动态范围压缩技术处理后,显示全足组织结构更加清晰,与常规CR图像相比,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t=7.732,P<0.05)。结论对体厚差别较大的足部CR图像,应用动态范围压缩技术使大量有用信息得以充分利用,能在同一幅图像上同时显示软组织、骨骼及关节结构,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CT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扫描对家兔急性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采用约为常规剂量2倍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再将其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一次性扫描组):CT扫描层厚为2.5mm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和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重复扫描组):CT扫描层厚以5mm分别连续扫描2、4、6、8、10和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健康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脾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红髓髓窦略扩张、淤血;连续9-18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可见网状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含铁血黄素。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红髓髓窦轻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16-24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或有组织细胞增生。结论常规脾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脾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DICOM3.0在影像设备中的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数字影像设备通过DICOM3.0打印服务输出影像到网络激光打印设备。作为网络共享激光打印设备本应得到高度共享,但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共享障碍,通过一个典型共享障碍实例,探讨共享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体模检测和病例检查的对照研究,比较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新旧两种不同成像板(IP)对影像质量和病人辐射的影响,探讨新旧IP的使用原则。方法 对新旧IP进行常规暗噪声、均匀性和一致性、擦除完全性检测;根据阈值对比度-细节检测能力(TCDD)技术,75 kV时新旧IP对体模TO.16进行摄影,请3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所得影像进行观察评分,计算阈值检测指数HT(A);结合临床用相同曝光条件,不同的IP分别对膝关节、胸部、腰椎进行投照,请3位放射专家进行双盲阅片,评价影像质量。结果 新旧IP在物理指标上基本相同,在相同曝光条件下,新IP的检测能力高于旧IP,当旧IP提高20%的辐射剂量后,旧IP检测能力接近新IP。结论 随着IP使用次数的增加,需逐步提高曝光剂量才能保证影像质量;若保持原有剂量不变,IP的检测能力就会下降,将影响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ALVIM统计学体模TRM,探讨乳腺计算机X线摄影(CR)获得尺寸最小的Al2O3斑点(钙化灶)和尼龙纤维(肿块灶)信号的能力。方法将具有各5种大小不同Al2O3斑点和尼龙纤维组成的ALVIM统计学体模TRM置于成像板(IP)上,用钼靶X线机26kV,调节毫安量,选择适当图像处理参数,获得一张密度值D=0·70±0·05的实验照片,用5值判断法取得每一行由5个信号和噪声所组成的10行信号的记分总值,用ALVIM统计学体模的计算公式计算出一组真阳性概率P(S/s)和假阳性概率P(S/n)值,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出每种信号的判断概率值Pdet,再用SPSS10·0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获得尺寸最小的钙化灶和软组织肿块灶。结果用概率统计方法获得制作ROC曲线的数据和判断概率平均值Pdet,5种大小不同的Al2O3斑点(钙化灶)中,0·20mm的Pdet=0·6250最小,0·55mm的Pdet=0·9000最大,而0·20mm与0·25mm的Pd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种大小不同的尼龙纤维(肿块灶)中,0·45mm的Pdet=0·5313最小,1·00mm的Pdet=0·8813最大,而0·45mm的与0·60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mm与其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ALVIM统计学体模TRM制作ROC曲线和获得判断概率值Pdet的计算简单、快捷,宜于日常临床工作开展的评价影像质量控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平板DSA和Ⅱ/TV DSA在透视下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比较平板(FD)DSA系统(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荷兰)和Ⅱ/TV DSA系统(飞利浦Integris CV12,荷兰)之间在透视应用中的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差异。方法 根据阈值对比度-细节检测能力(TCCD)技术,分别利用两系统在X线探测器面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EAK)为5、10、20、40、60和80 nGy/帧的辐射剂量下对T0[10]体模进行透视检测,由3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透视影像进行观察评分,计算阈值检测指数(HT),并作检测指数图。结果 在EAK为5 nGy/帧时,两系统的HT值基本持平,随着EAK的增加,FD DSA的HT值明显提高,而Ⅱ/TV DSA的HT值提高较缓慢,且当辐射剂量过高时反而降低。实际临床使用中,在相同的HT值下,FD DSA的透视剂量不到Ⅱ/TV DSA的50%。结论 FD DSA透视影像质量好于Ⅱ/TV DSA,在获得同等透视影像质量时,平板DSA可大大降低病人和医务人员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自动洗片机近几年来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其显影过程是高温快显,而胶片的感光度,对比度及灰雾度这三  相似文献   
9.
10.
管电压对胸部DR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有效剂量相等条件下不同管电压对胸部DR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48例病人在90kV、125kV、150kV分别摄取后前位胸片,未经任何处理打印片子,五位资深放射专家采用五分法独立打分评估影像质量;采用Monte—Carlo转换因子估算有效剂量ED(mSv)。结果 绝大多数解剖结构在90千伏时得分最高(平均得分3.10),除了在心影轮廓、气管隆突和外围纹理方面以外,其余部位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有效剂量相等条件下采用较低千伏能获得更好胸部DR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