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32例按FAB分类法诊断的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淋13例、急非淋19例)的免疫分型结果。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采用单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凡荧光细胞大于20%者为阳性(+),11~19%者为可疑(±),少于10%者为阴性(-)。所采用白细胞单克隆抗体见附表。急淋13例中有10例(76.9%),急非淋19例中有17例(89.5%)的免疫分型与FAB  相似文献   
2.
女性,19岁,因低热、面色苍白、左胁肋刺痛发现肿块1月余,于1985年6月24日入院。查体:T 38℃,中度贫血貌,前胸腋下少许出血点及淤斑,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肝肋下2.5cm,质软,无明显压痛,脾大AB 线14.5cm,AC 线23.0cm,DE 线3.0cm,质中等硬,无结节及触痛。腹水(-).实验室检查:Hb60g/L,WBC4.1×10~9/L,分类不明细胞3~10%,血小板40×10~9/L;骨髓增生活跃,发现分类不明细胞分别为2%、7%。形态似淋巴样网状细胞或网状内皮细胞;过氧化酶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加味百合地黄汤联合耳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纳入该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88例,使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加味百合地黄汤联合耳针治疗),各44例,将两组2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失眠多梦(0.80±0.42)分、烦躁易怒(0.48±0.31)分、口干咽燥(0.59±0.55)分、潮热盗汗(0.58±0.51)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0.82±0.69)分、入睡时间(1.31±0.72)分、睡眠时间(1.62±0.33)分、睡眠效率(0.64±0.48)分、睡眠障碍(1.23±0.82)分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0.84±0.60)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加味百合地黄汤联合耳针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值得在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例1男性,72岁,冠心病。图1示P′—P′周期约0.324s,合心房率185bpm,P′电轴明显左偏,提示激动源于心房下部,为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呈反向文氏周期,在2:1房室传导基础上,下传的P′—R分别为0.20s和0.18s,继而P′冲动以0.34s下传心室,形成3:2文氏周期,周而复始。QRS电轴约-30°。例2女性,65岁,肺心病。图2示P′—P′周期约0.326s,合心房率184bpm,为房性心动过速。本图前半段为2:1房室传导,下传的P′—R由0.20s下降至0.18s,维持5次后,有两个P′波连续下传心室,形成一个4:3的文氏周期,该图的后半段有类似的重复,构成不典型  相似文献   
5.
背景 细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下肢溃疡迁延不愈甚至截肢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多药耐药菌增加且多数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存在下肢灌注不足,全身用抗菌药物效果有限。光动力抗菌化学治疗(PACT)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慢性创面感染的方法。目前,通过亚甲蓝(MB)介导PACT改善糖尿病下肢溃疡感染的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 初步探究MB介导PACT对糖尿病下肢溃疡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下肢溃疡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实施标准治疗(降糖、抗菌、调脂、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予以MB介导PACT,对照组仅给予单纯光照,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溃疡面炎症情况和面积、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4 d后、治疗7 d后溃疡创面细菌负荷;并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累计用药频度(DDD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试验组溃疡创面PEDIS分级由2级转为1级9例(9/15),而对照组溃疡创面PEDIS分级无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溃疡面积(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7 d后CRP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4、7 d后溃疡创面细菌负荷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即刻和治疗4、7 d后溃疡创面细菌负荷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4、7 d后溃疡创面细菌负荷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红斑、肿胀、疼痛、瘙痒等不良反应。结论 MB介导PACT可通过降低溃疡创面细菌负荷、减轻炎性反应而改善糖尿病下肢溃疡感染,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为糖尿病下肢溃疡感染新的辅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虽仅占全部急淋(ALL)的15~25%,但却是一组非常异质性的疾病。随着单克隆抗体(McAb)的广泛应用,发现T-ALL的细胞表型是多样性的。本文就我们所收治的2例T-ALL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自70年代普遍开展联合化疗以来,成人急性白血病(AL)预后有显著改观。但目前化疗药物及剂量的选择大多根据AL患者群体一般反应性而缺少个体化。临床疗效监测是了解白血病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以白血病祖细胞(LCFU)和粒系-巨噬系祖细胞(GM-CFU-c)两种体外培养技术检测了3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旨在正确评价个体因素对化疗疗效的影响。找出提高缓解率的途径。研究对象和方法病例 37例ANLL患者GM-GFU-c体外培养67例次,其中28例52例次同时进行L-CFU体外培养。患者平均年龄33.7(14~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2种粒系McAb HI98和HI115并合用其它淋巴系McAb对3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AML 24例,M_1 1例,M_2 8例、M_3 4例、M_4 3例、 M_5 8例。CML-MBC6例,并同期检测16例淋巴细胞白血病和3例正常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结果发现、H_2 98和H_2 115在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骨髓细胞均有表达,但在ANLL中表达更高。30例ANLL中22例(73.3%)至少对其中一种McAb(H_2 98/H_2 115)阳性,其中同时对H_2 98~+  相似文献   
9.
一、各种原因影响睡眠:100例中因生活不安定和过度紧张及情绪激动影响睡眠的占70%,患有神经衰弱的占30%。(其中40例高考体检时发现。) 二、年龄、性别:一百例中最小年龄十三岁,最大年龄55岁。13—20岁10人,占10%;20岁—30岁46人,占46%;30—40岁26人占26%;40—50岁14人,占14%;50岁以上的4人,占4%。其中男的占57%,女的占4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4年8月滦平县中医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9 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微量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2.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Scr、BUN、尿微量蛋白、UAER、CR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除Scr、BUN外)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氯沙坦钾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肾功能,有效降低尿微量蛋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