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对比分析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癌术前术后常用剂量学指标差异,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骨转移癌粒子植入手术的10例患者共1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12个病灶均采用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处方剂量120~140 Gy,比较术前治疗计划及术后验证计划中常用剂量学指标差异,包括D90D100V90V100V150以及术前计划粒子数量和术后实际使用粒子数量,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剂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和术后D90D100V90V100V150等剂量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际使用粒子数量多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5)。结论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癌,剂量精准,可达到术前计划要求,应积极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CD34+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和免疫的生物学功能,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肢体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缺血等治疗有显著的疗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临床治疗康复效果不佳,观察人脐带血CD34+细胞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CD34+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2-05起在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350 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人脐带血由天津脐血干细胞库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CD34+细胞移植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24 h移植CD34+细胞;生理盐水组: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24 h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CD34+细胞存活、迁移及其GFAP蛋白和NeuN蛋白的表达。 结果:①CD34+细胞移植组与其它各组在移植完成24 h 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 > 0.05); 移植后1周到第4周,各组动物均有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CD34+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另两组(P < 0.05)。②CD34+细胞移植组与另两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③移植的CD34+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部分CD34+细胞同时表达GFAP蛋白或NeuN蛋白,并向缺血区域迁移。 结论:CD34+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骨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恶性肿瘤患者经全身骨显像发现的96个可疑骨转移病灶,对可疑病灶行同机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核医学医师分别对SPECT、CT及SPECT/CT融合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以病理学结果或6个月以上复查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作为最终确诊依据。SPECT/CT融合显像对可疑病灶的诊断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结果 SPECT/CT显像诊断可疑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86.8%、90.6%、91.5%和89.2%;ROC曲线下面积:SPECT/CT融合图像为0.956,CT图像为0.897,SPECT图像为0.710。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SPECT及CT显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均 《医学综述》2007,13(5):361-363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是近距离治疗的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的发展使其更有效,副作用更小,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少,因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CD34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重建长期造血和免疫的生物学功能,针对心肌缺血性损伤、肢体血管闭塞引起的组织缺血等治疗有显著的疗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临床治疗康复效果不佳,观察人脐带血CD34 细胞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CD34 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5起在天津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进行.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四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350 g,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人脐带血由天津脐血干细胞库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CD34 细胞移植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后24 h移植CD34 细胞:生理盐水组: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后24 h后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仅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寒.③实验评估: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检测BrdU标记的CD34 细胞存活、迁移及其GFAP蛋白和Neu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CD34 细胞移植组与其它各组在移植完成24h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后1周到第4周,各组动物均有神经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CD34 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另两组(P<0.05).②CD34 细胞移植组与另两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③移植的CD34 细胞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部分CD34 细胞同时表达GFAP蛋白或NeuN蛋白,并向缺血区域迁移.结论:CD34 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同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三维定向治疗计划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定向粒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确诊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三维定向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随访3~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肿瘤大小变化、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生存率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等。结果:术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缩小,3例完全消失,无与放射性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相关的明确并发症发生,局部复发率很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应用三维定向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SPEC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并估算显像过程中患者所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选择有恶性肿瘤病史且经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发现疑似脊柱转移瘤单个椎体病灶的患者67例,对可疑椎体病灶行同机SPECT/CT显像,以病理学或6个月以上影像学(X线、CT、MRI或SPECT/CT)随访确诊结果为诊断标准,分别计算SPECT、CT图像及SPECT/CT图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评价SPECT、CT和SPECT/CT图像分析方法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计算行SPECT/CT检查时注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活度,记录同机螺旋CT检查时剂量长度乘积,估算SPECT/CT检查时放射性核素与同机CT所致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以下称有效剂量)。结果 SPECT/CT显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88.5%、92.7%、88.5%、91.0%,均高于SPECT及CT单项检查。ROC曲线示对脊柱转移瘤诊断效能准确性最高的为SPECT/CT显像(AUC=0.950,P<0.01);其次为CT及SPECT。SPECT/CT检查时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01±0.35)、(2.49±0.97)m Sv。结论SPEC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高于SPECT及CT单项检查。同机CT扫描可增加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8.
刘雪辉  李洪均  于泓煦  刘娜 《重庆医学》2021,50(1):109-112,117
目的 分析放射性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AFT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1月在该科室接受131 I治疗的22例AFTN患者资料,其中女18例、男4例,年龄(63.77±12.53)岁,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并对其中2例特殊病例进行报道.结果 22例AFTN患者经131 I治疗6个月后治愈(包括甲状腺功能正常及甲状腺功能减退)21例(21/22,95.5%),其中4例(4/22,18.2%)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特殊病例:1例为AFTN合并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Ma-rine-Lenhart综合征),1例131I治疗后诱发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 131I 治疗 AFTN 患者安全、有效、无创;需要鉴别Marine-Lenhart综合征及预防治疗后诱发的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9.
李洪均  张娜 《河北医药》2007,29(7):709-709
Graves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Graves病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肝功能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现对本院122例Graves病门诊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以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