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利用扩散峰度成像技术评估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微观结构改变情况,探讨扩散峰度成像参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2017年8月—2018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45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3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组),均行颅脑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对DKI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AD)、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峰度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kurtosis,FAk)、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参数图,手工勾画双侧黑质作为感兴趣区(ROI),比较黑质各参数值在PD组和HC组之间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 结果 黑质FA值、FAk值、MK值、AK值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组黑质FA值较HC组降低,而FAk值、MK值、AK值升高。黑质FA值、FAk值、MK值、AK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875、0.654、0.818。 结论 扩散峰度成像参数可用于帕金森病的诊断,黑质FAk值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检查剂量和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收集因头颈部血管疾病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管电压120 kV,噪声指数11.0,ASiR-V 50%重建;B组采用管电压80 kV,噪声指数9.0,分别采用ASiR-V 50%重建(B1组)和DLIR-H重建(B2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两种成像方式的辐射剂量和主观、客观图像质量。比较组间强化血管CT值,感兴趣区(ROI)的信号与噪声, 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结果 A、B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77±0.08)、(0.45±0.0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P<0.001)。A、B1、B2 3组图像的主动脉弓、颈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层面、大脑中动脉M1段强化血管CT值、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69、68.50、50.52、74.10、63.10、91.22、69.16,P<0.001)。A、B1、B2 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06,P<0.05)。结论 DLIR算法能够在进一步降低头颈部CTA检查辐射剂量的同时,明显地减少图像噪声,保证了图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T检查中mAs与辐射剂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机的普及和CT检查范围的扩大,接受CT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CT作为一种X线放射源,在给临床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及CT工作者带来辐射危害。据报道,常规胸部、腹部(肝、脾、肾)CT剂量为5~15mGy,它是普通胸片剂量的100~300倍[1]。诊断X线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了解扫描参数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在CT检查中科学合理地选择扫描条件非常必要。笔者就影响CT剂量的因素之一mAs(管电流与扫描时间的乘积)与辐射剂量的关系进行探讨。1实验资料1·1仪器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能自动预先显示扫描剂量信息即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肝脏低剂量CT能谱成像(GSI)中降低辐射剂量、优化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将60例行肝脏CT能谱成像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为低剂量GSI扫描组,采用ASIR重建,按不同ASIR权重值分别重建A1组(ASIR 0%)图像和A2组(ASIR 50%)图像;B组为常规剂量GSI扫描组,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3组GSI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A、B两组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的有效剂量(E)分别为(3.2±0.2)和(5.8±0.2)mSv(Z=-6.874,P<0.05)。A1组、A2组和B组GSI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13、15.646和8.285,P<0.05)。与A1组图像相比,A2组和B组图像的噪声均较低,但SNR值和CNR值均较高(P<0.05);而A2组和B组图像的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的主观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8、105.768,P<0.05),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9,P<0.05)。结论 应用低管电流CT能谱成像技术联合ASIR算法可以显著降低肝脏增强门静脉期GSI扫描的辐射剂量,并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与双激发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c)序列融合图像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微血管减压术并证实神经血管压迫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47例,术前均行3D-TOF序列及3D-FIESTA-c序列检查。由2位经验丰富的主治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A组(3D-TOF序列多平面重组图像)、B组(3D-TOF序列与3D-FIESTA-c序列融合图像)的重建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对病变侧面神经与血管关系进行评价。以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图像病变侧面神经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责任血管术前诊断符合率。结果47例患者术中均见血管压迫,发现责任血管61根。两组图像诊断病变侧面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阳性率分别为91.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责任血管术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3.9%和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D-TOF序列与3D-FIESTA-c序列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结构关系,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pc ASL)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缺血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MRI、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3D-pc ASL序列检查;分别测量DWI高信号缺血区域与对侧镜像层面的脑血流量(CBF)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CBF和ADC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BF及ADC两个参数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患侧区DWI信号增高,ADC值较镜像健侧降低,患侧平均ADC值为(0. 55±0. 12)×10~(-3)mm~2/s,镜像健侧区域平均ADC值为(0. 87±0. 16)×10~(-3)mm~2/s(P 0. 05);患侧区ASL灌注减低,CBF值较镜像健侧降低,患侧平均CBF值为(9. 96±13. 56) ml/100g·min,镜像健侧区域平均CBF值为(28. 80±18. 71) ml/100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BF及ADC呈统计学正相关(r=0. 26,P 0. 05)。ROC曲线显示,联合CBF及ADC值两个参数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98. 10%,特异度=85. 20%,曲线下面积=0. 98)。结论 3D-pc ASL联合DWI扫描有利于提高对急性脑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肺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检查辐射剂量的对比分析,自动毫安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优势。方法 20例肺部病变的成人患者,在初查时均采用固定毫安(200mA)行螺旋CT肺部扫描;复查时,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毫安(70~200mA)扫描;分别记录单层毫安值和DLP值,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诊断医生观察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扫描后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前者单层毫安值最低可为后者的3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肺部CT检查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与常规固定毫安扫描图像质量无差别,并且能大幅度降低毫安值及辐射剂量,是较理想的肺部CT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各向同性三维快速自旋回波脉冲(CUBE)T1WI序列检出肺癌脑转移微小病灶的效能。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20例临床怀疑肺癌脑转移患者均先行常规头颅磁共振平扫序列,再采用矢状位增强CUBET1WI序列和常规增强SET1WI序列(横断面、矢状面、冠状位)扫描。对两种增强扫描序列采集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利用Mann-WhitneyU检验评价2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性;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颅脑常规增强SET1WI序列和增强CUBET1WI序列检出转移病灶个数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对颅脑常规增强SET1WI、CUBET1WI序列图像质量评价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25、0.275);增强CUBET1WI序列图像显示的病灶数173个,其中病灶直径<3mm为52个、3~8mm为92个、>8mm为29个;常规增强SET1WI序列图像显示的病灶数141个,其中病灶直径<3mm为24个、3~8mm为89个、>8mm为28个,增强CUBET1WI序列对病灶直径<3mm的微小病灶检出能力明显高于常规增强SET1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对3~8mm和>8mm的检出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3、0.655)。结论在显示肺癌脑转移微小病灶方面增强CUBET1WI序列比常规增强SET1WI序列更敏感,对发现肺癌患者早期脑内转移病灶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替代常规增强SET1WI序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