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预后凶险[1] ,一旦合并急腹症,治疗难度大,疗效差。1999年6月至2 0 0 2年12月我科收治17例老年急性戊型肝炎合并急腹症患者,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和方法17例均为我院感染科确诊为急性戊型肝炎,住院期间发生急腹症转入我科的老年患者。男1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40例。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分析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al,RFS)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术后1年、1.5年、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37.5%、15.0%和2.5%,无复发生存中位时间为11.4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血管癌栓分型M2(HR 4.196,95%CI 1.147~15.357,P=0.030)、非解剖性肝切除(HR 2.551,95%CI 1.051~6.193,P=0.039)、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HR 3.391,95%CI 1.090~10.557,P=0.035),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微血管癌栓分型为M2、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前乙肝病毒载量>100 IU/mL可能是影响乙肝相关cHCC-CCA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描述,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13例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均无肝硬化。结果 13例均行脾切除+断流术+肝组织活检术,肝组织活检病理均可排除其他类型门静脉高压症,可提示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随访,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近期内出血风险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改善。1例在术后第4年出现黑便状况。结论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确诊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病理的排除性诊断,多普勒超声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内科药物治疗,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术能够更有效治疗IPH,且治疗效果要好于肝硬化型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丙肝相关性肝癌(HCV-HCC)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针对复发时相的个体化临床干预。 方法:回顾98例行HCV-HCC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规律,对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病毒因素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全组根治术后有2个复发高峰,以24个月为界分为早、晚期;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镜下微血管侵犯为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病毒载量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术后病毒载量持续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明显长于术后持续高病毒载量或病毒载量不稳定者(P<0.001)。 结论:HCV-HCC根治术后早、晚期复发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复发率较高,预防性TACE可改善早期复发高危者预后;术后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治经验,探讨EVB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1999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7例食管胃底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针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经验和看法。结果 未出血18例,首次出血30例,一次或多次出血87例,合并胃病的出血15例,术后再出血4例,合并肝癌75例,合并胆囊结石87例。237例中,手术过程均顺利平稳,术后经胃镜或食道钡餐检查,大部分曲张的血管均消失,只有10例出现残留血管,给予胃镜下套扎治疗,有1例患者因残留血管破裂2年后又再次发生出血行二次手术,术后复查无残留血管,也未发生出血。还有2例术后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给予相应措施及药物治疗后,出血止。术后有13例发生再次出血,复发率为5.5%。术后有3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均为合并肝癌患者,由于患者肝功能较差,加之手术创伤大,使肝功能恢复困难。另外,急诊手术15例。结论 EVB明确诊断是关键,肝功能是基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加综合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和降低出血死亡率的最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适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和治疗EVB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疾病谱上,胰腺癌显然是最难以被攻克的堡垒之一.虽然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胰腺癌的5年存活率仍然低于5%,手术切除率仅为15%~20%.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6月—2002年6月对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随访276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变257例,占93.1%。结果:手术止血率98.6%(272/276),围手术期病死率0.18%(5/276),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2-3年,术后复发出血率3.9%(11/276),肝性脑病发生率3.3%(9/276)。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为提高手术疗效应做到:合理掌握手术适应征及手术时机,彻底断流,熟练掌握本手术的技术要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显微注射法产生用于异种移植研究的表达人CD5 9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实验中利用OMT作为目的基因hCD5 9cDNA的启动子 ,CMV作为报告基因GFP的启动子 ,构建重组质粒 pGOC。通过显微注射法 ,把CMV GFP OMT CD5 9基因片断注射入昆明白小鼠受精卵。结果 产生出 86只F0 代转基因小鼠。鼠尾基因组DNA经PCR法检测 ,12只阳性 ,进一步用Southernblot法检测 1只阳性。结论 通过显微注射法 ,外源基因hCD5 9cDNA在小鼠基因组中得到整合 ,产生出了阳性转人CD5 9蛋白基因小鼠 ,可用于进一步异种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染色技术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中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31 日至2017 年6 月30 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0 例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其中应用ICG技术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36 例(A组),单纯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54 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新发病灶数;术后第1天肝功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1)术中情况: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患者[(186.56±31.17)min vs(234.65±52.61)min,( 115.92±21.73)mL vs( 162.61±31.29)mL,P<0.05];A组患者术中新发病灶数明显高于B组[(4.13±1.12)个 vs( 1.03±0.32)个,P<0.05]。(2)术后情况:A组患者术后第1天肝功能明显好于B组患者,且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6/36 vs 12/54,P<0.05)。(3)A组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高于B组患者(P=0.032)。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技术运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患者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由于其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直径在lOcm以上的巨大肝癌很常见[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