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建洪 《齐鲁医学杂志》2015,(2):184-185,189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30g/L氯化钠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病儿110例,在给予抗病毒、镇静、化痰、平喘治疗的同时,两组均每次将5g/L沙丁胺醇2.5mg加入生理盐水2.5mL中雾化吸入,每天3~4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30g/L氯化钠注射液雾化吸入,每次4mL,每天4次,两组疗程5~7d。观察两组喘憋、气促、脉搏氧饱和度、肺部哮鸣音、肺部湿啰音、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湿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82、10.96,P<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30g/L氯化钠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安全,可以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及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s, HPA)等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探讨热休克蛋白H1(heat shock protein H1, HSPH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下载TCGA和GEO数据库肝细胞癌相关mRNA微阵列表达谱,比较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的HSPH1 mRNA表达差异,并利用HPA数据库信息验证其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HSPH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建立ROC曲线和列线图模型,比较不同HSPH1表达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R软件分析HSPH1表达与肝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免疫细胞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HSPH1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并利用基因本体分析 (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等数据库分析HSPH1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及信号通路。结果?HSPH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0),Kaplan-Meier图显示HSPH1高表达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P=0.000)、疾病特异性生存期(P=0.000)和无进展间隔期(P=0.010)均较HSPH1低表达者更短,HSPH1对肝细胞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0.895,95%CI:0.862~0.928,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SPH1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HR=2.226,95%CI:1.393~3.557,P=0.000)。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图显示1年、3年和5年AUC分别为0.699、0.581、0.588。在肝细胞癌组织中,HSPH1蛋白表达水平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浸润呈负相关,与巨噬细胞、CD56高表达的NK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表达呈弱正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GO、KEGG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显示HSPH1与HSPA2、HSPA4、HSPA8和HSPA9等分子相互作用,并与HSPA4、HSPA8表达呈正相关,且具有调节凋亡、抗原加工和提呈、调节免疫等功能。结论?HSPH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是肝细胞癌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HSPH1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免疫调节过程,可能成为其治疗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徐建洪  王福花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77-1977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盆腔由于长期炎症刺激使器官周围粘连,炎性组织增生产生炎性包块或积液而使药物不易达到病灶,治疗较为困难。以往多采用中西医药物治疗,现观察96例运用妇康口服液联合超短波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并与单纯妇康口服液治疗相比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在脓毒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该疾病预后状况。方法本研究对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的儿科病房治疗的158例患脓毒症的儿童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其临床相关资料,患儿中有严重脓毒症患者39例,脓毒性休克者27例,选取在同一时间段里,在本院入院治疗的非脓毒症患者73例,观察两组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情况以及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可能会导致患儿病危的因素以及患儿的预后联系。同时研究脓毒患儿病情危重程度与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探究低蛋白血症的原因。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当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时,患儿的病情危重系数就较高,病危系数增加,此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脓毒症不同病情程度患儿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P<0.05);脓毒症患儿的血清中白蛋白浓度越低,其临床治愈率越低,患儿病情恶化的概率也越大(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低于普通感染组,严重脓毒症组低于脓毒症组,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评估脓毒血症诊断的一个临床指标,并且白蛋白浓度越低预示着脓毒症患儿的疾病转归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冲击伤复合缺氧时肺损伤的特点。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1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单纯冲击伤组(BI)、冲击伤复合缺氧(12.5%O2)Ⅰ组(BHI)和冲击伤复合缺氧(10.0%O2)Ⅱ组(BHⅡ),动态观察大鼠伤后6h内的一般情况、死亡率、肺组织病理改变等。结果 BⅠ组、BHⅠ和BHⅡ组伤后6h的死亡率分别为2.8%,11.1%和41.7%,死亡均发生于伤后3h内。冲击伤后大鼠出现呼吸急促和轻度烦躁不安;当伴有缺氧时,呼吸困难和烦躁明显加重,肺出血、水肿明显重于单纯冲击伤组;这些均与缺氧程度有关。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主要为肺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大量红细胞和纤维渗出物,电镀下可见明显肺泡壁断裂、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减少等,这些改变均以冲击伤复合缺氧大鼠更为明显。结论 冲击伤复合缺氧后伤情明显加重,死亡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肺出血水肿、呼吸功能障碍,所伴缺氧程度越高,肺损伤越显著。对冲击伤复合缺氧者的救治首先要做到尽早脱离缺氧环境,同时高度重视肺出血、水肿的救治,尽快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海军军官军事训练伤的致伤特点及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军官军事训练伤的防控工作.方法 选取海军某部438名军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根据调查对象在军事体能训练中有无发生训练伤分成2组即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基本情况、训练伤防护意识、态度及处置行为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海军军事训练中,25~34岁发生训练伤比例最高(56.3%),损伤组与未损伤组在年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6%的军官认为训练伤与技术动作有关,82.0%的军官知晓军事训练伤发生后的紧急处置方法.在训练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出现不适和运动疲劳性损伤征兆后坚持训练而不采取休息或就医的人数,损伤组均明显多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军事训练中军官训练伤的产生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有关,同时训练伤防护知识缺乏及行为的欠规范也是训练伤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稳定性,防止肺萎陷和肺水肿,调节肺顺应性,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深入肺间质和肺泡内,促进肺泡内液体清除等重要功能,是维持肺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PS系统异常与肺损伤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它既是肺损伤的结果,同时也是肺损伤过程中的重要内在因素。肺部伤导致的肺水肿中存在PS功能异常,创伤性肺水肿后PS含量和功能降低,其又通过多种机制加重肺水肿情况。本文着眼于创伤性肺水肿PS的变化和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临床综合治疗创伤性肺水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在小儿院前急救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75例小儿院前急救病例,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培训前(2008年1月~2010年1月)75例分为甲组,将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培训后(2010年2月~2014年2月)100例分为乙组,查看当时转运到医院交接记录,统计两组成功率。回顾性采用多名医师讨论形式分析两组急救过程中是否规范存在缺陷,统计两组规范率。结果甲组75例院前急救成功67例(89%),失败8例(11%),急救过程中规范66例(88%),不规范、存在缺陷9例(12%);乙组100例中院前急救成功94例(94%),失败6例(6%),急救过程中规范95例(95%),不规范、存在缺陷5例(5%)。结论应用A、B、C理念及尽早正确实施基本技能可以提高小儿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对规范小儿院前急救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进行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由我院收治入院的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69例,根据患儿是否进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进行分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治疗及普通氧疗,治疗组则在基础常规治疗上早期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呼吸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前后心率、呼吸、血气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数据显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p H值无显著差异,而血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p H值都有很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患儿的治愈率、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早期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非常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冲击伤、冲击伤复合缺氧后血清TNF—α、IL-β的含量变化特点及其对伤情的判断意义。方法 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G,n=8)、单纯冲击伤组(BG,n=36)和冲击伤复合缺氧组(BHG,n=36)。致伤组动物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致冲击伤,BHG组大鼠再置人体积分数为12.5%的低氧舱,于伤后1、3、6h处死大鼠,采用大体、光镜和电镜方法观察伤后肺病理学变化和肺含水率,并用ELISA法监测血清TNF—α和IL-8含量变化。结果 受伤动物可见明显的肺出血、肺水肿,BG和BHG组动物肺含水率及血清TNF—α和IL-8含量均明显高于NG组(P〈0.01),其中BHG组血清TNF—α和IL-8含量在伤后6h又显著高于BG组(P〈0.05)。结论 冲击伤复合缺氧能明显增加血清TNF-α和IL-8含量,其水平变化可能与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