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多学科团队的建设与诊疗策略。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在本中心多学科诊疗的19例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总体截肢率、踝上(大)截肢率、踝下(小)截肢率和死亡率, 学科参与率和治疗参与程度。结果 19例患者中, 男15例(78.9%), 女4例(21.1%), 年龄26~94(68.6±14.2)岁。全部为重度缺血性糖尿病足溃疡患者, 均符合卢瑟福分级5级以上、脏器功能不全合并症均累积2个及以上;合并症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心脏疾病18例、高血压15例、肾功能不全10例。总体截肢率为36.8%, 大截肢率21.1%, 小截肢率15.8%, 死亡率15.8%。多学科门诊共计16个学科参与, 主要参与学科为血管外科19次最高、内分泌、心内科次之, 主要治疗学科为血管外科14次最高。结论多学科协作团队模式下治疗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可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足诱因并减少复发,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病变,重建主动脉弓上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通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确定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同时保留弓上分支血管血供的文献。研究条件需要符合:临床研究,研究纳入病人≥20例,全文可获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临床结果。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356例病人,技术成功率98%(95%CI 97%~99%;P=0.76),平均随访时间为22.8个月,共25例病人出现术后支架内漏(Ⅰ型内漏16例,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7例),3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5%CI 7%~14%;P=0.46)及4%(95%CI 1%~9%;P=0.01)。结论 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技术相关病死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脾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PTSVE)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6例(均为食管静脉套扎及硬化治疗术后再次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4例。所有病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实施PTSVE术。术后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月复查CT,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静脉曲张程度。结果 14例(87.50%)患者PTSVE术取得成功,均获有效止血;2例(12.50%)失败;1例术后1周出现腹腔出血。术后1月复查CT,经评估显示患者食道静脉(P0.001)、食道旁静脉(P0.001)和胃底静脉(P0.001)曲张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 PTSVE治疗血吸虫病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合肝硬化严重,肝裂明显增宽,门静脉主干甚至分支裸露者。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DF)作为糖尿病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压力。DF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足部溃疡,它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 DFU)患者具有病情复杂、感染状况严重、预后不良的特点,临床诊治中也存在筛查评估不到位、治疗不规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视角,分析DF在社区管理及综合医院资源整合的现况,初步探讨DF患者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践DF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及多学科三级闭环管理等管理流程,讨论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针对高危足的主动筛查标准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可行性,以期通过DF闭环分级诊疗全流程管理的规范路径,探索建立DF一体化闭环诊疗管理的理想模式,为推动落实分级诊疗,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降低社会和患者家庭疾病负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的11例糖尿病足伴膝下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0.5岁(范围:41~83岁)。共12条患肢,20处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体静脉分流程度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方法以金山医院经临床证实的33例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29例血吸虫病肝硬化非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上腹部128层螺旋CT扫描。采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建(MPR)对门静脉系进行血管重建,对两组患者门-体静脉分流程度进行评分和比较,分析各侧支血管分流程度与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 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侧支血管发生率如下:胃左静脉曲张86.4%、胃短静脉曲张68.2%、食管静脉曲张50.0%、食管旁静脉曲张50.0%、胃底静脉曲张37.9%、胃肾静脉69.7%、脾肾静脉51.5%、腹壁静脉曲张25.8%、网膜静脉曲张15.2%、脾周静脉曲张63.6%、附脐静脉曲张34.8%、腹膜后-椎旁静脉40.9%、肠系膜静脉曲张36.4%。出血组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底静脉的发生率和分流程度均明显大于非出血组(P值均0.05)。结论 CT门静脉系成像可精确显示各类侧支血管的部位、程度及走向。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底静脉能较准确地预测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情况,上述侧支血管分流程度越高,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