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鸡胸是最常见的儿童胸壁畸形之一,表现为部分胸骨及与之相连的肋软骨向前突起,轻者心理健康受损,重者肺部等身体机能受损。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鸡胸评价指标——Haller指数,其在鸡胸诊断效率以及分型上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Haller指数及其自动化测量算法。首先提取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中胸骨最凸横断面的外胸廓像素点集合;然后将其分别拟合为三次B样条曲线和椭圆曲线;最后基于解析曲线自动计算得出改进型Haller指数及分型指数。通过对22组患者术前术后CT数据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型Haller指数不仅可以正确诊断鸡胸,而且可用于对不同程度的鸡胸进行分型,证实了该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同时由于采用计算机自动测量技术,提高了鸡胸诊断效率,为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儿童胸壁畸形诊疗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在漏斗胸术前诊断和微创Nuss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7月到2008年9月648例NUSS手术病例均行术前CT检查,分析病人胸廓的畸形程度、分型、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和发现合并症,对手术进行指导和评价.结果 64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CT分度为中度73例(11.27%),重度575例(88.73%).对称型407例(62.81%),偏心型83例(12.81%),不均衡型158例(24.38%).术前发现其他合并症116例(17.90%),CT检查确诊55例,占发现合并症的47.41%;55例中28例同期进行了手术.结论 CT能有效评价胸廓的畸形程度、分型、指导手术的入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进一步发现其他先天畸形等合并症,还是漏斗胸微创Nuss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查和重要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按条件将肛肠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手术前后给予可多华干预,对照组手术前后给予常规处理,记录患者术后6h、24h时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情况及手术类型对尿潴留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多华对预防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iR-24在结肠癌中发挥的作用并研究其是否和多柔比星的体外治疗有关。方法 用RT-qPCR法检测miR-24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及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miR-24反义核酸对多柔比星杀伤结肠癌细胞能力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验证miR-24是否调节结肠癌细胞BIM的表达。运用JC-1染色、Annexin V染色及western blot法研究miR-24反义核酸影响多柔比星疗效的信号通路。结果 结肠癌患者血浆及结肠癌细胞系中miR-2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R-24反义核酸可显著增强多柔比星对SW480细胞的杀伤活性。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iR-24的靶基因可能为BIM。miR-24反义核酸联合多柔比星可引起SW48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丧失并诱导线粒体内Smac/DIABLO的释放,进而引起caspase-3的活化和凋亡的发生。转染BIM siRNA后miR-24反义核酸联合多柔比星对SW480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显著降低。结论 MiR-24反义核酸通过BIM-Smac/Diablo途径促进多柔比星对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5.
漏斗胸的分型和微创Nuss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将漏斗胸按对称性进行分型,探讨微创Nuss手术方法的改良,以期扩大手术适应证,改进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7月到2007年9月403例采用Nuss手术治疗的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9例,女性104例,年龄2岁7个月~32岁,平均(8.0±5.1)岁.根据畸形情况和术中支架设计的实际需要将Park分型简化为对称型、偏心型和不均衡型.对称型采用了传统Nuss手术;非对称性的偏心型和不均衡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个性化的钢板设计和手术方法.结果 全组患者对称型占63.9%(257/403),偏心型占11.9%(48/403),不均衡型占24.3%(98/403).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65 min,术中出血量1~80 ml,住院时间4~12 d.术后优良率100%.随访1个月~5年,优良率为97.0%.再手术5例,1例术后支架下滑移位导致复发,4例术后一侧凸起畸形均再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23例占5.7%.除上述5例外,心包损伤2例,支撑架下滑撕开肋间2例,膈肌损伤2例;术后血胸1例,气胸8例,2例间断疼痛2个月,1例持续性疼痛后导致获得性脊柱侧弯.结论 将漏斗胸按对称性进行分型,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以扩大Nuss手术的适应证,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MR肺容积测算法应用于胸廓畸形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胸廓畸形患儿52例,包括漏斗胸40例,鸡胸4例,扁平胸8例,术前行胸部MR检查,应用手绘-分层测量求和法测量患儿肺容量;行胸部CT检查,应用阈值限定及容积再现技术计算患儿肺容积;行常规肺功能检查,记录肺活量、深吸气量结果。比较采用MR测得的肺容积与CT肺容积间的相关性,分别比较MR肺容积、CT肺容积与肺功能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基于MR与基于CT的双肺总容积、左肺容积、右肺容积间的相关性均较好(r=0.91、0.91、0.91,P均<0.01),CT肺容积与肺活量、深吸气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0,MR肺容积与肺活量、深吸气量的系数分别为0.79,0.68(P均<0.01)。结论 采用MR图像测得的肺容积结果与常规CT肺容积重建结果一致性好,可以代替CT检查测量肺容积进行远期随诊。  相似文献   
7.
鸡胸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微创治疗鸡胸的手术方法 、并发症和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利用微创Nuss手术的原理行胸骨沉降术治疗6例鸡胸病儿,均为男性,年龄10.5~16岁,平均(13.6±1.94)岁.术前均行CT检查,测量Hailer指数.5例采用Nuss手术的钢支撑架及固定器作为同定架,1例采用国产钛同定架及专用固定器.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4.17±15.63)min;术中出血3~10 ml,平均(5.17±2.56)ml;术后住院5~7天;随访1~11个月.1例术后3个月时同定架脱开,再次手术固定.余无并发症.结论 微创胸骨沉降术矫正鸡胸的手术方法 安全可行,并可以增加胸廓的容积.病儿手术修复的最佳时机为10~16岁.技术方法 的改进和远期效果的评价,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特点。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溃结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郁峰  徐烨  陈诚豪  崔焌辉 《浙江医学》2018,40(8):854-857
目的比较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38例痔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ST组166例、PPH组17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部牵拉痛、切除标本体积)、术后情况(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疼痛评分、术后出血评分、尿潴留发生率、急便感发生率、失禁发生率)、随访情况(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排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标本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中腹部牵拉痛PPH组较TST组剧烈(P<0.05)。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尿储留发生率、术后出血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排便和术后1周时的肛门疼痛评分、急便感发生率以及失禁发生率,均为TST组优于PPH组(均P<0.05)。术后随访2年,TST组与PPH组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远期排便功能方面,TST组发生排便次增多、排便不尽感所占比例均低于PPH组(均P<0.05),而排便费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与PPH治疗痔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TST创伤小、患者疼痛程度轻、对肛门直肠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郁峰  吴霜  陈诚豪  崔焌辉 《浙江医学》2020,(10):1058-1060,1063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C形切除钉合术(TCT)与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1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T组62例、TST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吻合口缝扎点数、腹部牵拉痛、切除标本体积)、术后情况(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尿潴留、肛门疼痛、出血、急便感、失禁、出血治愈率、脱垂治愈率)及术后2年随访情况(复发情况、远期并发症)。结果TCT组手术时间短于TST组(P<0.05),吻合口缝扎点数多于TST组(P<0.05);两组腹部牵拉痛、切除标本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尿潴留发生率、肛门疼痛评分、术后出血评分、急便感、出血治愈率、脱垂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失禁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大便失禁、直肠穿孔、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在远期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CT组脱垂症状复发率及总复发率均低于TST组(均P<0.05)。结论TCT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优于TST,且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