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12.5μg·h-1)治疗老年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癌性疼痛(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国7省市共11家三级医院参与本项单臂、非随机、开放、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2017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共纳入阿片未耐受中重度癌痛患者285例,其中70岁以上老年癌痛患者62例。芬太尼透皮贴剂起始剂量12.5μg·h-1,3 d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爆发痛时应用10%~20%即释日等效口服吗啡剂量(MEDD)解救。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疼痛缓解度、疼痛缓解率以及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V3.0)量表评估小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有效性;观察评估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等评估其安全性;应用认知功能调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62例老年癌痛患者中,60例完成研究,2例脱落。中位疼痛评分由5.05降至1.00,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除头颈部肿瘤外,其余各亚组分析中,如性别、既往治疗、基线疼痛评分、肿瘤原发部位等,疼痛缓解保持一致,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重度疼痛组疼痛缓解度(5.49±0.75)较中度疼痛组(3.78±1.25)更明显(P<0.01)。20例患者出现轻中度不良反应,其中呕吐8例(12.90%),恶心6例(9.68%),便秘3例(4.84%),困倦2例(3.23%),尿潴留1例(1.61%)。结论小剂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于阿片未耐受老年中重度癌痛患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控,且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王燕  于洋  李擎  晋鑫  曹成松 《实用癌症杂志》2016,(11):1763-1766
目的 探讨微小RNA-29 (miRNA-29)在正常乳腺、原发性乳腺癌以及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miRNA-2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疾病发生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86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原发性乳腺癌205例,转移性乳腺癌81例,同期选取150例无乳腺疾病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miRNA-29与MMP-2表达水平.结果 三组乳腺标本中miRNA-29与MMP-2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iRNA-29与MMP-2表达呈负相关性,而肿瘤大小、病理分期、HER-2及ki-67均与miRNA-29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 miRNA-29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等过程均具相关性,明确其表达水平有助于病情评估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HIV阴性浆母细胞性淋巴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9-2010年收治的2例HIV阴性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2例患者均诊断明确,HIV阴性,分别以淋巴结肿大和肋骨病变起病,均表现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同时表现出典型的浆细胞表型,免疫组化示CD38、CD138、CD79a阳性,低表达或不表达CD20、PAX-5.PET-CT均可见多部位(如淋巴结、骨骼)受累.CHOP样方案及ESHAP、IGVE等强化治疗方案的疗效不佳,缓解后复发快.2例患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分别为2和7个月.结论 PBL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低,生存期短,目前此病尚无标准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原发于骨髓伴CD20表达的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经过.方法 分析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和转归,对患者的骨髓和皮肤标本进行包括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的系列检测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骨髓中有大量异常T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和皮肤标本经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20弱表达、CD8、CD2、CD3、CD5及TIA阳性,PAX-5、CD4、CD56、CD57、CD30、ALK-1、P53及TdT等均阴性,Ki-67阳性≈5%,诊断为伴CD20表达的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原发于骨髓,临床呈惰性经过,3年后侵犯皮肤和其他脏器并迅速进展,虽给予强化疗但患者最终死亡.结论 原发于骨髓伴CD20表达的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非常特殊和罕见,相关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与传统药物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和新型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联合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系Hut-78、Hut-1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方法  不同浓度的As2O3单药或与DXM/VP-16/MTX/BTZ/SAHA联合作用于Hut-78、Hut-102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联合指数分析两药是否具有协同效应。  结果  As2O3、DXM、VP-16、MTX、BTZ、SAHA单药对Hut-78、Hut-10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培养48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 μmol/L、500 μg/L、2.5 μg/L、1 μg/L、10 μmol/L、2.5 μmol/L。As2O3与DXM/VP-16/MTX/BTZ/SAHA联合时具有协同效应,抗肿瘤作用更为显著。  结论  As2O3单药及其与DXM/VP-16/MTX/ BTZ/SAHA联合在体外可有效抑制CTCL细胞增殖。As2O3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CTCL的药物,As2O3与DXM/VP-16/MTX/BTZ/ SAHA等传统或新型药物联合可为CTCL临床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03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相关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多起病隐袭,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不适、体重减轻、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Musshoff分期:Ⅰ/Ⅱ期75例(72.8%),Ⅲ/Ⅳ期28例(27.2%).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8.9%和60.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2);非手术治疗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2.8%,显著高于手术治疗组(3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91.2%,抗Hp治疗临床有效率达100%.在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4例患者中,5年OS率为75%,5年PFS率为46%.预后相关分析提示:B症状、淋巴结转移、Musshoff分期、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是影响患者OS和PFS的相关因素,而Musshoff-ⅢE/ⅣE期、IPI评分>2分、B症状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因素(P<0.05),Musshoff-ⅢE/ⅣE期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不良因素(P =0.027).结论 胃MALT淋巴瘤生存率高,预后良好;建议予以抗Hp治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避免手术有创治疗.Musshoff-ⅢE/ⅣE期、B症状或IPI评分>2分是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沙利度胺治疗初诊时伴或不伴髓外病变(EM)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M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沙利度胺对伴或不伴EM的MM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32例患者中位年龄59岁(28~83岁),其中52例(39.4 %)伴EM;80例(60.6 %)不伴EM。伴EM患者预计总生存(OS)时间为42.5个月,不伴EM患者为5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患者中,服用沙利度胺的MM患者预计OS较未服用者长(50.7个月比4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EM患者,是否服用沙利度胺对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7个月比38.5个月,P=0.491),而对初诊时不伴EM的MM患者,服用沙利度胺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未服用者(54.6个月比41.2个月,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伴EM(P=0.004)、浆细胞比例≥20 %(P=0.02)、血红蛋白≤110 g/L(P=0.041)、β2微球蛋白(β2-MG)≥5.5 mg/L(P=0.018)及未服用沙利度胺(P=0.01)为预后不良指标;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M、β2-MG以及浆细胞比例为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初诊时伴EM患者较不伴EM者预后差,沙利度胺不能改善伴EM患者的预后,可能需要联合硼替佐米等新药或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8.
李义  刘勇  周娟  韩良  李擎  晋鑫  于洋 《中国康复》2023,38(3):167-171
目的:探讨三联预康复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过程中对临床疗效和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中心治疗的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在一线化疗的同时联合三联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一线化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毒副反应,并应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的肺癌FACT-L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经2周期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稍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毒副反应中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肝肾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炎等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但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活动、情绪状况、活动能力、肺癌附加指标的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仅有日常生活和肺癌附加指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结论:一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时联合三联预康复治疗,在同等疗效的同时能减轻恶心呕吐不良反应;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活动、情绪、活动能力及肺癌附加指标的评分,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ibrutinib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生存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ibrutinib处理DLBCL细胞系SUDHL-10、HBL-1和患者原代细胞,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以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和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表达磷酸化BTK、AKT、ERK的变化。DLBCL细胞与MSC共培养后,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NOD/SCID肿瘤模型小鼠检测ibrutinib在肿瘤微环境里对DLBCL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果  2.5μmol/L及更高浓度的ibrutinib对DLBCL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1.0、2.5μmol/L ibrutinib作用于SUDHL-10细胞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73±3.64)%和(34.71±2.36)%,高于对照组(3.55±1.89)%(P < 0.05)。5、10μmol/L ibrutinib处理24 h后,DLBCL细胞系均出现核皱缩(5μmol/L)、碎裂(10μmol/L)。ibrutinib处理细胞后磷酸化BTK、AKT、ERK的表达均明显降低。ibrutinib抑制共培养时DLBCL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P < 0.01)及DLBCL细胞在体内的增殖生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brutinib可抑制细胞系SUDHL-10和HBL-1的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阻断AKT、ERK信号途径而实现;在肿瘤微环境中ibrutinib同样对DLBCL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生存的作用,该药物有望为DLBCL的治疗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有抑郁障碍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状频率及强度,并分析抑郁与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96例晚期癌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伴有抑郁与无抑郁患者的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强度;抑郁与症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96例晚期癌症患者中76例(38.8%)伴有抑郁障碍(SDS评分≥53)。与无抑郁患者比较,伴有抑郁障碍的晚期癌症患者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的症状依次为:自我感觉差(98.7% vs.86.7%,P=0.029)、食欲下降(97.3% vs.74.2%,P=0.002)、疼痛(94.7% vs.63.3%,P<0.001)、焦虑(84.2% vs.49.2%,P<0.001)、气短(84.2% vs.71.7%,P=0.021)、瞌睡(73.7% vs. 55.8%;P=0.006)及恶心(61.8% vs.38.3%,P<0.001);而在症状强度(ESAS评分≥1)上则依次为自我感觉差、乏力、食欲下降、焦虑以及气短(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SDS与ESAS各症状间呈正相关,其中SDS与抑郁、乏力及焦虑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0.52及0.51,P均<0.001)。结论 伴有抑郁障碍的晚期癌症住院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症状负荷。对症状频率和强度的认识有助于发现抑郁障碍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