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对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叩背,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气道廓清技术(包括咳嗽训练、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体位引流等)。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排痰量、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以及临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训练6周结束后,试验组在训练期间的平均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训练第1周时,两组患者在日均排痰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2、4、6周时,试验组的日均排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第1、3、6周后,试验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24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MBI、SS-QOL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训练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R组)、呼吸组(RT组)和联合组(UT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4周),R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R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1次/d,40min/次,5d/周,共4周),UT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和呼吸训练(均1次/d,均20min/次,5d/周,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值(AT)及6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及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UT组的各项评分均较R组和RT组改善更明显(P<0.05);且RT组较R组的FVC、FEV1、PEF、MVV、VO2peak、AT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6MWT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呼吸训练和下肢机器人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卒中后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与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局部振动疗法.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感知被动运动阈值角度、下肢Fugl-Meyer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改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上肢机器人辅助下运动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VAS较前降低(P<0.05),PROM、CMS、FIM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PROM、VAS、CMS、FI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肩部本体感觉及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