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及脑卒中研究院脑卒中研究(NINDSⅠ&Ⅱ),同年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ECASSⅠ&Ⅱ)和北美多个国家联合研究(ATLANTIS A&B)也相继发表。这些针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型经典临床研究均证明: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活性与PAI—1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论证脑梗死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探讨IR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在脑梗死形成中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择47例正常成年人(I组)、48例脑梗死患者(Ⅱ组)、42例脑梗死伴Ⅱ型糖尿病患者(Ⅲ组),分别测定血清胰岛素(IS)、C肽水平及血浆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结果 (1)Ⅱ、Ⅲ组患者IS、C肽、PAI-1活性明显高于Ⅰ组。其中以Ⅲ组增高最明显。(2)Ⅱ组、Ⅲ组IS、C肽与PAI-1及IS与C肽间呈正相关。结论 (1)IR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2)脑梗死血浆PAI-1活性增高与IS及C肽呈正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IR引起脑梗死的中间环节。(3)IR及PAI-1活性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2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脑出血是溶栓治 疗中的严重并发症。rt-PA在局部溶栓的同时增加了机体出血风险,可能导致脑出血性转化(CHT),其发 病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基因多态性和生理差异有关。 体温、年龄、头颅CT或MRI的影像表现、血压和血糖等多种因素均是影响rt-PA 溶栓治疗AIS 后脑出血 的因素。在rt-PA 溶栓治疗中,针对不同生理状态和临床特征的AIS 患者进行预见性地监测和目的性地 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173例,采用ADVIA Centaur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仪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血糖水平,分析脑卒中患者血压、血脂、血糖(GLU)、和HCY水平的特征。结果男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亚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女性患者中的相应亚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GLU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TG、GLU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病Ⅲ级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病Ⅲ级患者(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对照组明显增高,HCY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采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其中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检测对血栓性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并探讨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2 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急性卒中患者306例。根据卒中类型分为脑出血组及缺血性卒中组,其中缺血 性卒中组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 化亚组及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 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血压(mean blood pressure,M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心率(heart rate,HR)、发病后21天或出院时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mRS评分、MBP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 SBP、DBP、MBP、P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等于SD/平 均值×100%)等。 结果 血压平均值显示卒中急性期血压以点增高为主,24 h MBP指标无显著增高;脑出血组的 24 h DBP、白日DBP、夜间DBP以及24 h HR、白日HR、夜间HR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缺血性卒中组24 h PP、白日PP、夜间PP均显著高于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血 压变异性显示脑出血组与缺血性卒中组间血压变异性差异有显著性(SBP及MBP的标准差,SBP、DBP及 MBP的血压变异性各项比较P <0.05),提示缺血性卒中的血压变异性更大;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较血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卒中不同类型间血压变异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100例健康成人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 F:A g)、P-选择素(GM P-140)、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 I-1)的活性,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血浆中vW F:A g、GM P-140、Fg的含量、PA I-1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AT、PS、PC、t-PA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中抗凝及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急性期抗凝及纤溶状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测定采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法,抗凝血酶Ⅲ抗原含量(ATⅢ:Ag)测定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纤溶酶原活性(PLG:A)测定采用醋蛋白分解法;D-二聚体(D-D)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结果HICH发病后24小时内及第3天,血中ATⅢ:Ag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而D—D则显著升高,第7天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LG:A各组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ICH急性或ATⅢ呈短暂性降低,D-D暂时性升高,是抗凝、纤溶系统对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急性卒中入院首次血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卒中患者入院首次血压各指标的状况。方法对59例脑梗死、42例脑出血患者及30例体检人员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测量,并计算脉压(PP)、平均血压(MBP),并与神经功能损害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BP、DBP、PP、MBP各值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除PP值外,SBP、DBP、MBP后者均高于前者(P〈0.05),SBP、DBP、PP、MBP无论在脑梗死组还是脑出血组,均与神经功能损害分级不相关。结论急性卒中患者入院首次血压各成份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急性卒中中,入院首次血压的SBP、DBP、MBP在脑出血组比脑梗死组更高;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入院首次血压各成份与神经损害的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