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及评价其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d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治疗第3d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保护脑神经元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依达拉奉组加用依达拉奉60 mg/d静脉滴注14 d.治疗前、治疗后14 d及28 d应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 SSS)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发病3d、7d及14 d血清VEGF及TNF-α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4 d及28 d时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0.01),依达拉奉组各时间点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VEGF及TNF-α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较正常值明显增高,发病第7d时明显高于第3d和第14 d(均P<0.05);依达拉奉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减轻脑梗死后自由基导致的脑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WBC、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治疗的7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观察组(45例,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与对照组(34例,常规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第14天测定患者血清hs-CRP和外周血WBC水平,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依达拉奉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hs-CRP和外周血WBC水平下降较快(P<0.05),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外周血WBC,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及评价其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3d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NSE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治疗第3d时,患者血清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保护脑神经元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1-10-2013-01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2组均治疗2周,对2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2周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而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水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共14d。采用“中国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治疗后3d、7d、14d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d开始起效,7d及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氏0.05)。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疗程3d、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疗效.结果 2组病人疗程3d、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丹参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15 d后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依达拉奉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比对照组下降明显,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抗自由基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TNF-a、hs-CR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TNF-a、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后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IL-8、TNF-a、hs-CRP,比较它们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d、7d、14d患者血清IL-8、TNF-a、hs-CRP明显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8、TNF-a、hs-CR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疗程满2周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恢复及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5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45例和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40例,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后14 d、28 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治疗后90 d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血液流变学并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 2组治疗后14 d及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TCD变化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可增加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并有助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梧丙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治疗组依达拉奉、桔丙酯联合应用,2组其他内科治疗相同。结果14d和30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20.0%和40.0%,依达拉奉、桔丙酯联合治疗组为43.3%和76.7%,2组间治疗后14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梏丙酯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影响,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21d血清中NSE浓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影响。结果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第3d时,该组患者血清中NSE浓度明显下降,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至治疗第14d时仍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及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血清生化指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S-100β以及Fg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ivgtt,bid;共14d.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14d、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1.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床边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C 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依达拉奉静滴,B组给予规范的康复训练,C组在依达拉奉静滴的同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内进行与B组相同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5d、30d、75d,依据E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30d和75dE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C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onprotein,hs—CRP),IL-8水平的影响及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L4t/d。对照组给予丹参粉针400mg溶于生理盐250mL静滴,1次/d。连用15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和15d的血清hs—CRP及IL-8水平变化,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2组hs—CRP、IL-8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IL-8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5d治疗组hs—CRP和IL-8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8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损的神经功能。通过降低血清hs—CRP和IL-8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我院于2010-04-2010-08收治的急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应用。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14d为1个疗程。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情况及GCS评分情况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醒脑静与依达拉奉联用与单用依达拉奉相比,总体疗效效果提高,P〈0.05。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GCS评分,P〈0.05;单用依达拉奉治疗后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0.05,对GCS无影响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GCS,减少病死率,提高总体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3-2012-12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48 h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NSE及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 d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14 d时治疗组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NSE、CR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