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4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14例患者中表现为头痛的有12例,伴有呕吐者2例,癫疒间发作者5例,伴有意识障碍者6例,伴有肢体瘫痪2例,伴有失语者1例。所有患者MRV均提示静脉窦显影不佳或不显影。给予抗凝治疗后,出院时9例症状好转,4例复诊痊愈,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成像,抗凝是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附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以及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2例颅内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病人中,围产期9例(妊娠剧吐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2例,头部外伤1例;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流变学检查显示血液高凝;CT表现水肿、低密度影;MRV、DSA可显示血栓部位和程度;采用降颅压、扩容、扩疑治疗,4例痊愈,8例好转。结论 围产期高发,血液成份改变、病理妊娠与本病发生有关;影像学检查为确认该病主要手段;降颅压、抗凝、扩容治疗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头部MRI检查示短T1、长T2信号,其中1例伴癫(癎)发作,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很快好转.结论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疾病,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局部定位体征、癫向.CT对其诊断阳性率低,头部MRI及MRV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接受性最高.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且并非颅内并发出血的禁忌证.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对急、慢性头痛,影像学表现为大脑皮层不规则出血、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癫苘发作的患者要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0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结果及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CVST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头部CT及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肝素抗凝及静脉溶栓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方法确诊的13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资料,其中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手术3例,采取早期抗凝、静脉溶栓2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介入治疗2例,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1例,余5例横窦栓塞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行保守治疗。 结果 13例患者中10例治愈,2例存在局灶性症状,1例轻度智力障碍。术后3d~6个月8例复查DSA,3~6个月5例复查MRV,均通畅。结论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应尽早积极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自2002年至2007年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其次为呕吐、肢体偏瘫、脑膜刺激征、抽搐等.确诊前有2例曾分别诊断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或)MRI,8例行MRV检查,1例行DSA,明确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治疗,10例患者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9例好转,1例加重,1例死亡. 结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早期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多为亚急性起病13例(65%);病因以非感染因素13例为主(65%),头痛17例(85%)、视乳头水肿12例(60%)、血浆D-二聚体增高14例(70%),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的19例均阳性(100%);累及最多上矢状窦18/42支(42.8%),累及2支以上12例(60%)。及时抗凝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CVST是神经系统急症,临床表现复杂,医师考虑病人为CVST应及时做MRV多可明确诊断,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经降颅压、抗炎及抗凝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后,19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须行MRL/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与死亡率。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48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 CVST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确诊主要依靠CT、MRI、MRV及DSA等影像学进行分析。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有明显降低。48例患者中,治愈者26例(54.17%),好转者14例(29.17%),无效8例(16.66%)。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多种,发病形式多样,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最常见的临床特征。结合CT、MRI及MRV可对其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行DSA检查。早期使用抗栓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1例外伤所致CVST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CVST患者4例继发于颅骨未骨折的闭合性脑损伤,7例继发于颅骨线形骨折;以头部胀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该病提供确诊依据;11例患者中4例行抗凝治疗,7例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后6例患者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9例病人接受门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至3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不明原因颅内压增高,尤其是并发颅骨骨折时,应警惕CVST发生,尽早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系统狭窄或闭塞,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的一种脑血管病。目前,其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CT、MRI、MRV以及DSA等。MRI联合MRV检查可以直接反应静脉窦内血栓病变,被认为是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而DSA可以动态观察颅内血液循环,是CVST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在治疗方面,病因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由于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扩展,促进血栓溶解,被认为是治疗CVST的首选方法,而对于急性期CVST患者以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则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国内外有关CVST的不同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4例确诊为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经各种方法治疗后4例痊愈,14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行MRI/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溶栓及病因的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9例患者中7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6例患者半年至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6例癫发作, 4例颅内出血, 4例出现意识障碍,2例偏瘫,2例高热.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16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18例患者中14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12例患者0.5~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 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非侵入性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得该病在早期即被发现并得到治疗[1].本文回顾2000-01~2006-04我院收治的年龄18~45岁育龄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26例,现就其易发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