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表面有肉芽组织包围,其中的毛细血管因轻微外伤而破裂,导致少量出血。这种出血、机化的过程可以反复的进行。因而,包膜内反复出血是CSDH的临床特征[1]。在CT图像上,血肿的密度不同,应是这种包膜内反复出血的结果。同时,作者也注意到,CSDH钻孔冲洗后置管,不同密度的血肿其引流量差异较大。本文的目的是探讨CSDH包膜的渗透性和血肿量变化与CT图像上血肿密度的关系。 方 法 收集我科1995年6月~1998年6月收治的CSDH病人30例。其中5例为双侧血肿,25例为单侧血肿,共35个血肿。所有病人均行前后两孔。冲洗干净后,置管引流,引流时间3d,有6例引流时间为5d。术中确认血肿包膜的内膜没有破损。血肿引流量和类型与术前CT图像上的表现一致。统计钻孔量管后每日引流量和引流总量。血中包膜面积按公式A=2πkh+πr2[2]计算。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3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CT密度、血肿液细胞学及6例血肿包膜光镜、电镜进行观察和研究,认为嗜酸性料细胞脱颗粒可使血肿壁层包膜中结构异常小血管通透性增强,产生持续而缓慢性渗血。手术应反复冲洗血肿腔、消除血肿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与发展—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32例经开颅血肿包膜全切除的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资料提示,CSDH 的发生与外力大小及作用点有关。包膜多处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血肿内存在慢性反复出血,其出血来源主要为附着于额前或额内侧之包膜“蒂部”即附着部及附着于硬脑膜之壁层。囊壁扫描电镜检查直接显示包膜内表面血管开口出血、血栓及机化再通等致血肿发展的客观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早期血肿机化的原因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例CSDH钻孔引流术后早期血肿机化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有糖尿病病史及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史;钻孔术后6 h复查CT示血肿基本清除、中线移位平均8.7 mm;术后1周内新发对侧肢体肌力下降3例,失语2例,颅内压增高症状1例,烦躁症状1例,均进行性加重。全麻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及包膜切除术,术中均发现切口处少许炎性渗出;术后2年,GOS评分5分6例,4分1例。结论 糖尿病病史、切口乙级愈合、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及术后中线移位明显(>5 mm)可能是CSDH钻孔引流术后早期血肿机化的危险因素;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包膜切除术是治疗CSDH钻孔引流术后早期血肿机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钻孔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系属外伤3w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症之一,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以颅骨钻孔引流术为首选,创伤小。我科2006年2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钻孔治疗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本组58例CSDH均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血肿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血肿量50~120mL,引流时间3~5d。结果 58例中56例经一次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后治愈;2例引流无效,改行开颅血肿包膜切除术后治愈,无合并症,无死亡。结论 CSDH行微创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创伤小、效果好、简便易行,可作为CSDH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84例病人首次手术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仅3例血肿复发后需再次手术处理,其中2例接受骨瓣开颅血肿手术后痊愈,1例术后死于癫痫并发肺炎。结论:颅骨钻孔双腔套管冲洗并闭式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即使对术前发现血肿包膜增厚亦适用。骨瓣开颅血肿及包膜清除术适用于血肿壁坚厚、脑萎缩致脑膨起困难及分隔型血肿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头外伤后3w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具有包膜的血肿.其有效治疗以手术血肿清除为主,主要手术方式有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及颅骨钻孔引流术等.我们应用YL-1颅内血肿穿刺针采用双针正压逆向冲洗法治疗CSDH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包膜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6例均行开颅清除血肿,并完整切除包膜,术后症状均缓解,1例巨大血肿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失语,1月后恢复.结论 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其包膜是治疗钙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最早报道于1857年,是指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的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亚急性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每年为1~2/100 000,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1]。大多数病人的年龄超过55岁。有1/4~1/2病人无明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