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调查肥胖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特点及疗效,并与非肥胖患者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2004-09/2007-03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共80例(80膝),均使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其中体质量指数< 25.0 kg/m2者入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7.1 kg/m2者入肥胖组,非肥胖组和肥胖组各40例。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置换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HS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入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54个月,平均36.7个月。2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及HSS评分均高于置换前(P < 0.05),最大伸直度低于置换前(P<0.05)。肥胖组置换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最大伸屈度数和HSS评分与非肥胖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非肥胖组只有1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5%;而肥胖组中有4例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合并关节僵硬,并发症发生率为1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肥胖患者可以获得同非肥胖患者相似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围手术期应重视伤口处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有关髌股关节问题的并发症高达39%,而造成置换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低位髌骨是引起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但是常被临床医生忽视。 目的:分析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髌骨低位的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78例85膝临床资料。按照HSS膝关节评分将病例分成两组,高分组和低分组。将两组置换前后膝关节X射线片对照,应用Insall-salvati法测量髌骨的高度,并利用Hofmann 方法测量关节线的位置变化。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位髌骨与Insall-salvati指数及关节线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高分组59膝未发生低位髌骨;低分组26膝中23膝发生不同程度的髌骨低位,其中6膝Insall-salvati指数为1.1±0.1,17膝关节线上移(7.0±2.3)m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位髌骨发生与Insall-salvati指数和关节线的上移有一定关系。提示初次全膝表面置换后髌骨下移的发生是由于胫骨聚已烯垫的厚度大于截骨的厚度即关节线上移和髌韧带的挛缩引起的。因此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要最大程度恢复原有的膝关节线位置,并加强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髌韧带的挛缩。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 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 °;无痛行走500 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 目的:观察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 方法:1999-07/2008-06收治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86例(98膝)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不置换髌骨。采用膝关节表面后稳定型假体84例95膝,其中Plus公司假体92膝,美国施赛克公司后稳定性假体3膝;京航公司生产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例双膝,国产爱康假体1例单膝。置换后定时随访,应用美国John.N.Insall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1~9年随访,平均5.2年。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7膝膝关节屈曲< 90°,2例伸膝> -10°,1例双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双膝使用的为早期国产膝关节假体。1例置换后1年反复出现关节积液,保守治疗治愈,但活动度丢失。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膝关节置换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优良率为90.7%。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 38 ℃)持续时间、术后1 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 < 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 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于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 < 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 < 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 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 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 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 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 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假体屈曲问题,多数人认为不能或不太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仅仅是术后X射线片令人不甚满意,因此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的:回顾分析78例123膝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对随访疗效的影响。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 对象:选择2001-10/2004-0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一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者78例123膝,其中发生股骨假体不同程度屈曲15例17膝(13.8%),男5例,女10例,年龄47~81岁;未发生屈曲63例106膝(86.2%),男22例,女41例,年龄47~79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股骨假体屈曲组和非屈曲组手术前后HSS(HSS knee rating score)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畸形,并测量屈曲角和屈曲距离,探讨股骨假体屈曲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假体屈曲的测量结果。②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活动度。③患者屈曲挛缩畸形例数及角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①17膝股骨假体屈曲角为7°~19°,平均为11.3°;股骨假体屈曲距离为2~4 mm,平均为2.6 mm。②术前屈曲组与非屈曲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但术后屈曲组低于非屈曲组(P ≤0.01);术后均高于术前(P=0.02或P < 0.01)。③屈曲组术后屈曲挛缩例数和角度多于和大于非屈曲组(P < 0.01),两组术后屈曲挛缩均有改善(屈曲组 P < 0.05,非屈曲组 P < 0.01)。④非屈曲组并发右股深静脉血栓1例,骨化性肌炎1例;屈曲组并发髌骨假体撞击征1膝。 结论:本组资料证明,股骨假体屈曲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是增加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测量诊断在骨科应用广泛,涉及更多先天性和后天畸形的各种矫正、治疗过程。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的患膝进行准确的测量评估意义重大。 目的:以国际标准测量器Cybex Norm测量系统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测量结果为标准,对自行设计的一种使用简便的医用关节角度测量器进行4个维度的临床评估和检验。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层随机对照试验,于2004-10/2006-03 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选择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膝骨关节炎患者47例(66膝),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关节角度测量器组24例(33膝),Cybex组23例(33膝)。 方法: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随访时,分别应用自行设计的医用关节角度测量器和国际标准测量器Cybex Norm型等速测量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将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在膝关节HSS量表中应用,并填写目测类比疼痛评估量表及 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证实该测量器的适用范围和可重复使用性。将测量结果与主观量表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证实关节角度测量器的评估效能。 主要观察指标: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的符合率,各量表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自制关节角度测量器的测量结果与 Cybex Norm测量结果之间的符合率为 98.3%。2组患者中HSS量表评分随关节活动度增加而升高(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关节活动度与量表结果高度相关,符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结论:测量过程能被患者所接受,并可进行重复测量使用,关节角度测量器测量结果准确;测量结果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测量检查辅助临床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伸膝迟滞是伸膝装置系统的病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主动完全伸膝表现延迟的现象。对于伸膝迟滞的检查和测量,临床上通常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 目的:通过对骨关节炎患者伸膝迟滞情况进行测量,评估其伸膝装置系统的功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4-10/2005-03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47例,共66患膝,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 方法:通过目测法和Cybex NormTM770系统检查测试。根据测量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应用目测法观察明显伸膝迟滞的患者18例36膝设为目测组;目测法观察无伸膝迟滞,应用Cybex NormTM770系统检测出伸膝迟滞的患者22例23膝设为Cybex系统组;应用目测法观察以及通过Cybex NormTM770系统均未检出伸膝迟滞的患者7例7膝设为无伸膝迟滞组。由同一位临床医生分别为每位患者填写手术前膝关节HSS评分表,并记录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 主要观察指标:平均伸膝迟滞的角度、平均伸膝装置的扭力、膝关节HSS评分的平均值、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 结果:47例患者的66个膝关节全部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置换后无并发症、合并症出现。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3组患者的平均伸膝迟滞角度与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目测组及Cybex系统组患者的平均伸膝迟滞角度、平均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及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与目测法相比,Cybex NormTM770测量系统可以获得在临床检查中表现不明显的伸膝迟滞症状学诊断。在骨关节炎患者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应用伸膝迟滞测量评价伸膝装置的功能状态,及时对症治疗,有助于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屈型假体理论上优于普通型假体,尤其是在置入后关节屈曲度方面。 目的:评价高屈曲型与普通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的功能康复之间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33例患者141膝,植入假体分别为高屈曲型与普通型,比较两组患者置入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置入后高屈组1例发生一过性腓总神经麻痹,1例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42 例44 膝获随访,失访2例3膝,随访12~19个月;普通型2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例浅静脉血栓,86例91膝获随访,失访3例3膝,随访12~23 个月。置入后1年两组HSS 评分、疼痛评分、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高屈曲型在活动度、屈曲挛缩度方面优于普通型(P < 0.05)。说明高屈曲型假体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度方面评分优于普通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旋转平台膝关节表面假体的特点,以及采用这种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5年1月到2009年1月施行的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病例62例(74膝)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膝关节评分标准作手术前后比较。结果:术前HSS评分为34~58分,平均44.99分;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22个月,HSS评分为69~98分,平均88.78分,优良率为98.39%。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t=-107.66,P<0.01。62例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现感染和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表面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手术简便,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能获得高度屈曲度,这与假体及患者因素有关。 目的:观察为膝关节高度屈曲而设计的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126例(173膝)接受Zimmer 高屈曲后稳定(Nexgen-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126例173个膝关节置换时间为(78.2±13.5)min。股胫角为外翻5°~7°,关节活动范围置换前为(78.4±10.6)°,置换后为(112.8±18.6)°。置换前HSS评分为(32.4±12.0)分,出院时为(87.9±10.9)分(P < 0.01)。4例(4膝)切口愈合障碍;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行介入治疗康复出院;1例出现伸膝滞缺,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无感染、骨折、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Nexgen LPS-Flex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未发现有骨溶解、假体松动及衬垫严重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对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瘫痪患者近期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历对照研究方法,对326例初次发病,有肢体偏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及发病6个月时肢体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对比研究,根据体重指数(BMI)不同,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超重组与肥胖组,肢体功能情况采用肢体功能量表评分(FMA)。结果由于各种原因73例患者无法进入统计分析,剩余253例中体重正常者80例(31.6%),超重者112例(44.3%),肥胖者61例(24.1%)。出院时体重正常组FMA评分好于超重组,超重组好于肥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时体重正常组FMA评分好于超重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肥胖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6个月与入院时比较,体重正常组及超重组FMA评分的提高,均好于肥胖组(P<0.001与P<0.05)。结论肥胖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is increasing worldwide. For severely obese patients, bariatric surgery is the only effective option for sustained weight loss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rovement. As a consequence, the number of bariatric surgical procedures being performed is growing exponentially. Systematic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obesity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nesthetic agents is generally lacking, and data for morbidly obese (body mass index [BMI] 40-49 kg/m2)) and super-obese patients (BMI > 50 kg/m2) are almost completely non-existent. Most drug-dosing guidelines are based on results from relatively small studies in moderately obese patients. Future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s needed for improved and more rational peri-operative care of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Direct-care staff at institutions providing long-term care serve as both caretakers and role models for their patients. The authors report a second study showing that major portions of such direct-care staff have significant problems themselve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is may be another changeable factor in the complex dynamics govern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mental illness. METHOD: The authors recorded age, sex, and race, and measured height and weight during a typical 8-h shift among 50 direct-care staff at a long-term care psychiatric institution. Direct-care staff were defined as those members of the nursing staff who spent at least 4 h of their 8-h shift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ir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50 direct-care staff, 44 were black females. The authors focused on this subgroup in our report. These 44 black female direct-care staff had a mean body mass index (BMI) of 33.8+/-8.3 kg/m(2) and 27 (61.4%) were obese. Six of them (13.6%) were morbidly obese. CONCLUSION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ay be a greater problem for staff provid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mental illness than for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The authors belie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taff obesity may impair staff ability to help obese patients lose weight. In our two studies to date, black women functioning as direct-care staff were highly vulnerable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