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摘要 背景:同种异体冻干骨是良好的骨移植材料,但在制备过程,其天然活性成分有所丢失或部分失活,成骨活性下降。努力改善冻干骨成骨活性,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 目的:观察掺锶冻干骨植入大鼠体内的生物学活性。 方法:按照标准的冻干骨加工程序制备大鼠股骨髁冻干骨材料,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备掺锶冻干骨。将27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SD大鼠钝性分离肌肉,造成股部肌袋,双侧均行手术。植入掺锶冻干骨作为实验组,同法植入未掺锶的普通冻干骨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双侧均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3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依据炎性浸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组织学评分。 结果与结论:采用氯化锶溶液浸泡方法制作掺锶冻干骨,锶相对钙元素掺入摩尔浓度为4.2%时在骨质内层锶元素浓度分布比较均匀。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材料周围均可见炎性细胞、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并随着时间推移,炎性浸润程度明显降低,而周围纤维组织包绕增加。空白对照组炎性浸润程度轻,少量组织纤维化。实验组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炎性浸润程度及组织纤维化程度组织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通过温和的锶-钙离子交换方法可以在冻干骨中有效的掺入锶元素,获得一种掺锶冻干骨材料;该掺锶冻干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与普通冻干骨比较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冻干骨;锶元素;制备;体内植入;大鼠;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1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BSP-β-TCP)人工骨并观察BSP-β-TCP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①BSP-β-TCP人工骨制备:采用低温负压冻干的方法将骨唾液酸蛋白复合于β-磷酸三钙中,按骨唾液酸蛋白含量不同制备两种样品:A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1﹪, B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2﹪。②观察指标:两种样品分别在恒温空气浴振荡器内(37±1)℃持续振荡。试验开始2 周内每24 h,以后每72 h时分别吸出浸泡液100 μL / 次,共观察4 周。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各个时间点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绘制出蛋白质释放量和时间关系的散点图,再将散点图的曲线直线化,分析BSP-β-TCP人工骨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 结果:①骨唾液酸蛋白释放率:72 h内有一个爆发性的释放,释放率A样品为25.44﹪,B样品为35.11﹪;10 d内的释放速度较快,A样品为39.76﹪,B样品为44.13﹪;持续4周仍有缓慢释放,A样品为55.43﹪,B样品为56.82﹪。②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将散点图曲线进行拟和后可见释放量与时间(h)平方根成线性关系,两者的关系符合Higuchi方程。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以扩散方式释放,β-磷酸三钙可作为良好的载体与BSP共同形成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3.
背景:锶掺入羟基磷灰石中不仅可以改善其降解性,而且还可以赋予羟基磷灰石材料一定的骨诱导性,但制备过程中由于使用酸性较强的稀磷酸为固化液,可能使掺锶羟基磷灰石的酸性增大。 目的:观察梯度掺锶羟基磷灰石仿生理条件下的pH值稳定性。 方法:配制标准的缓冲溶液,采用磷酸钙骨水泥水化方法制备摩尔分数为0%,1%,5%和10%掺锶羟基磷灰石梯度材料,每组取6个平行试样紫外线照射灭菌3 h备用。按照掺锶羟基磷灰石粉末质量:浸提递质=1g∶10 mL比例配制浸提掖,置于孵箱中,不同时间点测量梯度材料的pH值。 结果与结论:不同时间点测量在培养液中浸泡的材料pH值均稳定呈现弱碱性。提示,掺锶羟基磷灰石的pH值稳定呈现弱碱性,有利于成骨和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背景:课题组研究的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证明有促血管化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内皮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于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和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2009-04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在制备聚磷酸钙过程中掺入锶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方法:①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3×107 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上,补加2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分别于1,3,5,7 d通过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②聚磷酸钙和8%掺锶聚磷酸钙多孔支架放于24孔板中,将浓度为1×108 L- 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支架材料上,补加6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培养5 d后取出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形貌。③内皮细胞与不同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至细胞汇合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聚磷酸钙材料上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形貌,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8%掺锶聚磷酸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8%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能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掺锶聚磷酸钙与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上调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促血管化的作用。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内皮细胞;血管化;基质金属蛋白酶2  相似文献   

5.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新型生物材料聚磷酸钙掺锶后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实验将掺锶聚磷酸钙与破骨细胞于体外复合培养,进一步从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两方面考察掺锶聚磷酸钙对破骨细胞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1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室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将机械分离法获得的新生兔长骨破骨细胞分别种植于1 cm×1 cm×80 μm的骨片及由“湿式法”溶液反应法制备的φ2 mm×10 mm的掺锶聚磷酸钙样品上,以聚磷酸钙为对照,复合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复合培养7 d后,采用特异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方法鉴定实验细胞,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骨片和掺锶聚磷酸钙、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破骨细胞的形貌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情况。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 结果: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试验细胞呈阳性。②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多呈不规则形状,陷窝边界清晰,底面粗糙。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破骨细胞。③复合培养7 d后,掺锶聚磷酸钙组材料表面陷窝形成的数量明显少于聚磷酸钙组材料。④复合培养7 d后,掺锶聚磷酸钙组材料表面破骨细胞的增殖度明显低于聚磷酸钙组材料。 结论:掺锶聚磷酸钙由于锶元素的掺入能通过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阻碍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显著地抑制其骨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降解性。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将ROS17/2.8成骨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在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和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2009-06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 材料: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ROS17/2.8成骨细胞株购自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与移植工程实验室。 方法:①制备细胞支架复合物:将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300 μL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2×107 L-1),培养14 d,隔天换液。②分别于1,3,5,7,10,14 d行MTT法观察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③将培养7 d的细胞支架复合物,离心取上清液,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未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上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 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且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ELISA结果表明,与未掺锶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组能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促进作用最为明显(P < 0.05)。 结论:锶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能明显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且以8%掺锶聚磷酸钙效果最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具有促血管化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成骨细胞;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14  相似文献   

7.
羟基磷灰石烧结体是常用的人工置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结晶程度和结构稳定性要比自然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高,影响了骨缺损的完全修复。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含锶量低于10%的掺锶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能力及生物降解率,能获得较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是一种良好的骨折内固定和骨填充修复材料。文章就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掺锶羟基磷灰石的研究,介绍了掺锶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在骨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研究显示,以可降解生物陶瓷聚磷酸钙为基材,加入微量锶元素,通过调控材料结构如孔径、孔隙率等性能,可制备出有足够力学强度并可控降解的掺锶聚磷酸钙。 目的:观察成骨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将兔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锶质量分数(0~100%)的掺锶聚磷酸钙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和功能测定。MTT法检测掺锶聚磷酸钙中成骨细胞的活力,并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成骨细胞在掺锶聚磷酸钙的表面和孔隙内大量黏附、增殖和生长,并且分泌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表面的大量微绒毛,显示成骨细胞在掺锶聚磷酸钙材料上生长形态良好;同时通过MTT和碱性磷酸酶测定表明细胞功能良好,其中含锶1%掺锶聚磷酸钙细胞增殖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对成骨细胞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关键词:掺锶聚磷酸钙;成骨细胞;锶;细胞相容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3  相似文献   

9.
摘要 背景:拥有超弹性、形状记忆效应及良好抗疲劳性能的镍钛合金成为封堵器支架核心部分的最佳选择,但镍钛合金含50%的镍元素,其生物相容性仍有争议。 目的:通过体外浸泡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测试用于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器镍钛合金多弧离子镀改性前后的抗腐蚀性能。 方法:利用多弧离子镀在镍钛合金表面形成具有纳米梯度的TiN/Ti多层薄膜,通过镍钛合金在PBS中静态浸泡1个月,检测镍离子浓度;采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和极化曲线观察镀膜前后镍钛合金抗腐蚀性能。 结果与结论:在PBS静态浸泡中镍钛合金在1个月时释放量达到顶峰,而经过多弧离子镀改性后的镍钛合金没有镍离子的释放。开路电位-时间曲线和极化曲线表明改性后的镍钛合金的抗腐蚀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纳米涂层;TiN/Ti;镍钛合金;腐蚀;镀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20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 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 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 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 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 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 < 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背景:模拟失重促进成骨细胞、骨细胞凋亡,而锶能降低失重状态下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细胞凋亡率,促进骨形成。 目的:观察锶盐对失重状态下骨组织中细胞凋亡的防治效应。 方法:5周龄SD大鼠建立失重动物模型,在悬吊前3 d或悬吊时开始以锶盐灌胃。建模后7 d,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骨钙素质量浓度,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检测骨组织中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组织中Fas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P < 0.05),但血钙,磷浓度均较相应对照组升高(P < 0.05),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凋亡指数、骨组织中Fas抗原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 < 0.01)。悬吊前3 d始及悬吊时始锶盐灌胃组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而血钙、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凋亡指数、骨组织中Fas抗原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说明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增加骨组织中Fas蛋白表达,从而增加大鼠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凋亡,而锶盐可降低失重状态下大鼠骨组织Fas蛋白表达,从而降低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先前的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复合水凝胶(hydroxyapatite/ polyvinyl alcohol hydrogel,HA/PVA-H)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耐摩擦磨损性能,这说明HA/PVA-H复合材料具有早期承载能力和较好的生物活性。那么HA/PVA-H复合材料能否通过羟基磷灰石粒子与周围骨组织较快地形成活性结合呢? 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 方法:将Ca(OH)2研磨过筛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悬浮分散液;加入质量分数15%的PVA水溶液中,添加二甲亚砜,最后按Ca/P比1.67: 1加入H3PO4的乙醇溶液,制备HA/PVA-H。对试样进行体外模拟体液培养实验,测试浸泡前后SBF浸泡液的变化,并利用扫描电镜、FTIR、XRD 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可知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表面有结晶体形成,经XRD分析确认为弱结晶的羟基磷灰石晶体;浸泡之后浸泡液的pH值与Ca、P离子浓度下降,同时FTIR结果显示试样中的PO43-特征峰得到增强,且有CO32-的特征峰形成。结果提示,羟基磷灰石/聚乙烯醇水凝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J C Szerb 《Brain research》1984,293(2):293-303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acities for calcium uptake and calcium-regulated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nic brain neurons in tissue culture was examined. In the maturing cells, the enhancement in 45Ca2+-uptake upon stimulation with high K+ increased by 3-4 fold during the second week in vitro, in parallel to an increase in the capacity for high K+-induced Ca2+-dependent release of prelabeled [3H]dopamine. The pattern of incorporation of [32Pi]phosphate into the major phosphoproteins in maturing cells under nonstimulating conditions also changed during cell development: the incorporation of 32Pi into two proteins of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55,000 and 43,000 dalton--increased, but decreased in a 45,000 dalton protein. Stimulation of mature cells (after 10-11 days in vitro) resulted in a Ca2+-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32Pi incorporated into the 43,000 dalton protein and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incorporated into the 55,000 dalton protein. This calcium-regulated phosphorylation pattern was not observed until 6 days in vitro. Introduction of Ca2+ into the immature cells by means of the Ca2+ ionophore A23187 did not alter the phosphorylation pattern and did not cause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e amount of [35S]methionine incorporated into a 43,000 dalton protein which comigrated with the 43,000 dalton phosphoprotein also increased upon cell matu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phosphoprotein (which does not comigrate with nonphosphorylated actin on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s) develops in the cells in parallel to the emerging processes of the stimulation-induced calcium entry and calcium-dependent neurosecretion.  相似文献   

14.
背景:聚乳酸同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易团聚、很难均匀分散在材料中,使无机粒子和有机高聚物之间的结合状况受影响。 目的:制备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探讨聚乳酸溶液浓度、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时间及羟基磷灰石含量对其在聚乳酸基体中分散性的影响,并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断面、复合材料界面状况。 方法: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借助超声波分散技术,将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以不同比例分散于溶剂为氯仿的聚乳酸溶液中,而后在室温下除去混合体系中的氯仿制得不同含量的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观察不同溶液浓度对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断面、界面状况。 结果与结论:在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质量比为0.15:1,分散时间大于30 min,聚乳酸溶液浓度为0.14 kg/L时,可使得羟基磷灰石在该浓度下有着较好分散性;而当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含量超过15%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团聚;红外分析表明,溶液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其特征官能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借助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可实现亚微米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复合材料较好的溶液共混,有望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状况。 关键词: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9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show the involvement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 carangid fish, we conducted tracer experiments by feeding radioactive DHA to larval yellowtail (Seriola quinqueradiata). Artemia nauplii were enriched with 14C-labeled DHA and fed to larval yellowtail for eight or ten days. Autoradiography of frozen sections, using both electric imaging plates and X-ray sensitive film, clearly showed that DHA was incorporated into and retained in the brain, spinal cord, and eyes. The brain, eyes, gill raker, liver, guts, and other muscle and bone structures were dissected, and radioactivity was measured in each organ by 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e incorporation of DHA into the brain. Considering our previous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DHA-free fish cannot form schools, we conclude that the incorporation of DHA into the brain might be a critical factor in the ontogeny of school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实验中人们发现,常规化学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存活时间较短,这就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关于碘是否可以延长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存活时间尚未见系统报道。 目的:观察微量元素碘对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存活时间的影响。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大鼠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分为A~F组:A组不加碘离子,B~F组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2,55,90,125和2 500 mg/L的碘离子,另设空白对照组,同时加化学诱导剂二甲基亚砜向神经元方向诱导分化。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在不同质量浓度碘离子下的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加入的碘离子质量浓度在55~125 mg/L时,细胞存活时间可达到5 d,镜下细胞结构完整,5 d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死亡细胞逐渐增多,至1周左右,神经元样细胞几乎全部死亡。碘离子质量浓度为2 mg/L和2 500 mg/L时,细胞存活时间为12~36 h,和未加碘离子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至两三天,神经元样细胞几乎全部死亡。提示适当浓度的碘离子加入到常规化学诱导剂中,可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存活时间;加入到化学诱导剂中的碘离子质量浓度过低或过高时,不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于骨髓移植后将其注入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体内,对于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尤为必要。 目的:比较骨髓基质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寻找一种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基质细胞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7/2007-01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骨髓取自太原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经筛选的正常骨髓(取材均经患者同意)。 方法:分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采用改良Dexter法培养:将骨髓单个核细胞用5×10-7mol/L氢化可的松的RPMI1640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以每孔1 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培养2 d后全量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之后每3 d半量换液1次。细胞生长至半融合状态时传代,传两三代后用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液氮冷冻保存。实验组用IMDM培养基培养:用不含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基培养,其余成分及培养条件均与对照组相同。2 d后全量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之后每4天半量换液1次。传代及收集方法同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壁情况、形态变化及增殖状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两组培养细胞在接种24 h后细胞大量贴壁并伸展开,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贴壁细胞数量增多,14 d左右细胞铺满板底达融合状态。传代细胞经消化后变形,24 h后恢复原来形态,并贴壁增殖,形态和原代细胞相似,4.0~ 5.0 d后呈融合状态。两种方法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改良Dexter法及IMDM培养基培养均可使骨髓基质细胞在短期内贴壁及增殖。IMDM培养基由于不需加氢化可的松,故比改良Dexter法更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据作者查新检索medline,cnki等数据库,鲜见国内外有关体外研究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tidilinod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D,GPI-PLD)对白血病细胞黏附功能影响方面的报道。 目的:观察GPI-PLD对髓系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4-01/06在湘雅医院血液实验室完成。 对象:骨髓标本来自于髓系白血病患者,由湘雅医院血液科提供。 方法:利用具有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胎盘碱性磷酸酶做底物,通过TX-114分相,定量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GPI-PLD活性,利用1,10-二氮杂菲抑制GPI-PLD的活性,实验分2组:处理组加二氮杂菲,使其终浓度为1 m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的PBS。用MTT方法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骨髓细胞对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I-锚定蛋白CD24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髓系白血病细胞GPI-PLD活性,细胞黏附率及CD24的表达。 结果:1 mmol/L 1,10-二氮杂菲作用髓系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5 h细胞的GPI-PLD活性较对照组降低[(5.40±2.96)%,(42.08±7.21)%,P < 0.01];GPI-PLD的活性被抑制后处理组细胞的黏附率较对照组增加[(61.19±29.14)%,(49.78±26.73)% ,P < 0.01],同时CD24的表达率上调[(18.5±11.14)%,(16.02±9.68),P < 0.01]。 结论:降低GPI-PLD活性能增加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率,同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上GPI-锚定蛋白CD24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n vitro cultured cortical neurons from embryonic rats can produce spontaneous recurrent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following transient Mg2+-free extracellular solution culture. OBJECTIVE: To explor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 (GABAAR) γ2 subunit expression follow-ing Mg2+-free-induced seizures in cultured developing neurons. DESIGN,TIME AND SETTI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in vitro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Second X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