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通过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铝体模、活体腰椎、带软组织死体腰椎骨矿密度、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的短期精密度及其最小变化率差异比较,探索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指标。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12在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骨密度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铝体模为双能X线骨密度仪(DPX-MD,美国Lunar公司)所配备的自检模块;3个活体椎体分别来源于38岁骨密度正常男性,40岁骨质疏松症男性,62岁轻微骨量减少女性,均为自愿参与实验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1个带软组织的死体椎体,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②测量方法及评估:采用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各椎体的骨密度。3次/d,连续测定5 d。铝体模和死体椎体两端均用小木块固定在6.5 cm的高度,放在15 cm的水浴中,为减少误差由一人操作。由不同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骨矿密度可得到各自的变异系数,由不同的变异系数可得到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骨矿密度变化率,由不同的变异系数及不同的最小变化率比较来判断诊断骨质疏松的敏感指标。 结果:①铝体模和正常男性椎体的骨矿密度、骨矿含量均高于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和死体椎体,且以死体椎体骨矿含量最低。②各椎体或L2~4骨矿密度变异系数均比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变异系数小。③各椎体和L2~4的有临床意义的最小骨矿密度变化率值均比各椎体和L2~4的有临床意义的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变化率值小。 结论:从短期精密度及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仪器的自检模块铝体模还是骨密度正常男性椎体、骨质疏松症男性椎体、轻微骨量减少但有骨质增生女性椎体、严重骨质疏松死体椎体,各椎体和L2~4变异系数值与有临床意义的最小变化率值骨矿密度的改变均比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的改变小,那么它在质量控制中受到的影响更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中骨矿密度更能较好反应骨矿含量、骨矿含量/椎体宽变化,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铝体模、活体腰椎、带软组织死体腰椎骨矿密度的短期精密度,计算最少样本量,探讨最少样本量的估计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研究不同条件下椎骨骨密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实验于2004-05/2006-12在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骨密度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铝体模为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所配备的自检模块;3个活体椎体分别来源于38岁骨密度正常男性,40岁骨质疏松症男性,62岁轻微骨量减少女性,均为自愿参与实验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1个带软组织的死体椎体,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②测量方法及评估:采用的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各椎体的骨密度,3次/d,连续测定5 d。铝体模和死体椎体两端均用小木块固定在6.5 cm的高度,放在15 cm的水浴中,为减少误差由一人操作。由不同骨矿密度可得到各自的变异系数,由不同的变异系数可得到在保证研究结论可靠的前提下,课题研究所需的最少各自样本例数。 结果:①在保证研究结论可靠的前提下,铝体模和正常男性椎体的骨矿密度的变异系数小,课题研究所需的最少样本例数少,尤其铝体模最少;骨质疏松男性椎体、轻微骨量减少女性椎体和死体椎体的骨矿密度的变异系数大,课题研究所需的最少样本例数多。②各椎体与相应L2~4骨矿密度比较其变异系数以L2~4小。在保证研究结论可靠的前提下,课题研究所需的最少样本例数以L2~4少。③极个别椎体达到上千例。 结论:①被测对象条件不同,在保证研究结论可靠的前提下,所需的最少样本例数不同。②临床上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骨矿密度来判断药物疗效等课题设计时,要参考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不同条件(如有骨质增生等)病例对样本规模有一个正确估计。  相似文献   

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体骨矿含量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中轴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其缺点是仅仅提供了面积骨密度,而不是体积骨密度,因此现有的骨密度检查结果评价实际的骨矿含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尝试用体质量指数对面积骨密度进行校正,生成骨密度系数,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预测人体骨矿含量。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试验,于2004-10/2008-06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查者20名,均为汉族,未接受过肢体截肢、骨骼移植、人工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等影响骨矿含量的相关手术。 方法:检测受检者腰部、髋部骨密度以及全身骨矿含量。测量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经体质量指数校正后的骨密度称为骨密度系数,其计算公式为:骨密度系数=骨密度/体质量指数×10。由体质量校正后的骨矿含量称为骨矿含量系数,其计算公式为:骨矿含量系数=骨矿含量/体质量×10。 主要观察指标:测量腰椎、髋部骨密度及全身骨矿含量,以全身骨矿含量为应变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全身骨矿含量与腰椎、髋部骨密度之间具有相关性(P=0.000);骨密度经过体质量指数校正,全身骨矿含量经体质量校正之后,其相关性更加显著(P=0.000)。校正后可以得出人体骨矿含量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骨矿含量=(0.065+0.415×G1+0.270×G2)×T/10,式中骨矿含量表示全身骨矿含量,G1表示右髋部骨密度的校正值,G2表示腰椎骨密度的校正值,T表示体质量。使用校正后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骨矿含量,其结果与骨矿含量的实际值基本吻合。 结论:利用腰椎和髋部骨密度能预测全身骨矿含量,骨密度系数有望成为评价骨密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Singh指数和骨密度测量是临床常用来了解骨强度及骨质疏松情况的方法,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性未见报道。 目的:了解Singh指数与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在不同性别的相关性。 方法:取股骨颈骨折行假体置换患者股骨颈标本42份,将42份标本按性别分组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体外股骨颈骨密度值;对术前X射线片进行Singh指数分级,了解Singh指数与骨密度的双变骨量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男性Singh指数与骨密度的双变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相关指数r=0.646,P=0.002,二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并且男性骨密度值与Singh指数有正相关性,根据二者的检查结果可初步判断患者骨质疏松情况; 女性Singh指数与骨密度的双变骨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pearman相关指数r=0.304,P < 0.181,二者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说明女性患者因绝经后骨质疏松加剧,骨密度值与Singh指数相关性不明确,临床治疗时需根据个体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 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 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组织构建;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骨密度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对髋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测定方面的质量控制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 目的:比较应用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的短期精密度差异。 方法:根据骨质疏松程度分类标准,将20例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1个附带软组织的死体髋部由川北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提供。采用DPX-MD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每例受试者髋部骨骼的骨密度,1次/d,连续测定5 d。各部位的骨密度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由不同骨密度的均值除标准差得到变异系数,即短期精密度。 结果与结论:髋部的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大转子内区、髋部总体这5个区域比较,各组每例受试者均为髋部总体骨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髋部总体区的短期精密度最好,股骨颈次之,Ward三角区骨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这可能与其难准确定位有关。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变异系数小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严重骨质疏松组,其短期精密度最好,死体各区域骨密度的变异系数值均大于上述4组,说明其短期精密度最差。结果提示不同条件髋部骨骼的短期精密度存在差异,在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过程中进行骨密度检测时,可选择影响最小的髋部总体区域,其次为股骨颈部位。  相似文献   

8.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 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 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背景:高脂饮食能引起肥胖,成年人肥胖能增加骨密度,对健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而高脂饮食对生长快速的儿童骨骼发育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雌性幼鼠骨胳发育的影响。 方法:取12只4周龄雌性CD1小鼠,分别给予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喂养10周后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扫描全身;用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骨生物力学特征;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骨转换标志物;股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小梁变化和骨髓的脂肪化程度。 结果与结论:高脂饮食组小鼠的体质量、体脂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但全身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骨面积和肌肉组织含量与正常饮食组无显著差异,但腰椎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和骨面积都显著低于正常饮食组,而股骨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和骨面积都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经体质量或体脂含量校正后虽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高脂饮食组全身和股骨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和骨面积都呈现了低于正常饮食组的趋势;两组在骨生物力学特性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高脂饮食组的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浓度较正常饮食组低;组织切片可见高脂饮食组的骨髓腔中有大量脂肪浸润和骨小梁宽度和面积减小。提示肥胖对生长旺盛阶段的幼鼠骨骼发育有不良影响,椎骨的骨矿物化程度下降,承重部位骨量的增加不能充分代偿体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基础研究多集中在生物力学方面,对于其愈合过程中骨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很少。 目的:观察胫骨平台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平台骨折动物模型,骨折复位后用螺钉加压固定,分别于术后1,2,3,4,6,8周取胫骨标本。另取3只正常兔的胫骨标本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周骨密度值较对照组略有降低,2周时骨密度值明显增大且差异显著(P < 0.05)。3周时骨密度值陡然降低,3,4,6周时测得的骨密度值总体差异不大,4周时略为增高,8周时骨密度值又略微降低,3,4,6,8周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良好的复位固定条件下,术后2周时骨折区域的骨密度值最高、成骨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1.
Osteoporosis is a major problem in patients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due to glucocorticoid therapy and muscle weakness. Evidence on which to base optim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bisphosphonate use, in DMD are limited. Our objective was to describe bone health outcomes of oral alendronat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MD and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54 patients treated between 2005 and 2017, and assessed changes in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whole body and 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content, and lateral distal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 We also examined vertebral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a subset with serial spine radiographs. Pre-alendronate DXA Z-score trajectories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Over three years post-alendronate initiation, Z-score trajectories improved (p<0.01) at most sites compared with pre-alendronate trajectories. Height-adjusted Z-score trajectories for 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 (p = 0.01) and whole body bone mineral content (p = 0.0004) also improved. The positive trajectories did not seem to be sustained long term in those treated up to 6 years. Radiographic vertebral findings in 43 patients appeared stable. In conclusion, oral bisphosphonate therapy using alendronate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of DXA bone health indice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reatment, and may help mitigate progression of osteoporosis in glucocorticoid-treated patients with DMD.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We performed subcranial and bone‐size–adjusted whole bod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to evaluate skeletal health in Duchenne dystrophy (DMD). Methods: Total body bone mineral density (TBBMD)‐for‐age, subcranial, and size‐adjusted DXA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22 DMD patients (5–17 years) and compared with 267 controls from a database. The skull contribution to total body bone mineral content (TBBMC) and corticosteroid effects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DMD boys had deficits in TBBMD‐for‐age (Z = ?1.2), which increased with age. The skull's contribution to TBBMC decreased from 45% to 15% with growth. Z‐scores for subcranial skelet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BBMC‐for‐area and TBBMD‐for‐age. Conclusions: Size‐adjusted and subcranial analyses improve evaluation of whole body DXA. DMD boys have low BMD for size not commensurate with total body areal BMD‐for‐age. Bone fragility fractures in DMD may result from both decreased BMD and smaller bones. This information is vital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uscle Nerve 49:512–519, 2014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 < 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 < 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临床所用的多数人工骨在体内不降解,会影响后期骨骼塑形,如受较大外力作用可能会导致再骨折的发生;另外人工骨在体内长期存留可能带来其他不可预测的风险性。 目的:观察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体内后不同时间的降解情况,及其对骨折愈合的促进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观察,于2002-01/2006-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耳白兔70只,由北京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由北京意华健公司提供,批号500R,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2%。 方法:选取一定孔径的块状珊瑚,通过控制热液交换条件,形成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70只兔麻醉后,利用磨钻在双侧胫骨近端制造骨缺损,左侧骨缺损内植入与骨槽同样大小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右侧骨缺损作为对照,于右侧髂骨取骨,修成合适大小后植入缺损部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大体观察、X射线及非脱钙组织切片甲苯氨蓝染色镜检结果。 结果: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后3~8周,骨槽周围有大量瘢痕组织和骨痂形成;移植后10周,骨槽部位被新生骨封死,能介导骨缺损部位愈合。X射线显示,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移植部位的骨密度逐渐下降。非脱钙组织切片镜检显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与机体相容性良好,4周时人工骨与自体骨交界位置有大量新生骨形成,32~60周人工骨小梁降解后表现为细线状或细环状残迹,降解部位为新生骨所替代,部分位置出现髓腔化。植入髂骨的对照侧4周时移植的髂骨与周围胫骨紧密愈合,部分位于髓腔内的髂骨逐渐降解,但直到60周时仍可在部分髓腔中见到移植的髂骨骨小梁。 结论:可降解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体内后,随时间延长人工骨逐渐降解,并介导骨折良好愈合,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自体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5.
背景:阿仑膦酸钠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模型组及阿仑膦酸钠组于卵巢切除后4周进行右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克氏针固定。阿仑膦酸钠组建模后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 结果与结论:骨折造模后3及6周,阿仑膦酸钠组右股骨整体骨密度和远段骨密度高于模型组(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阿仑膦酸钠组骨折端骨痂体积大、骨痂数量多,软骨性骨痂向骨性骨痂转换过程延迟,骨折愈合过程减慢,破骨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 < 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仑膦酸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骨痂钙化过程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不同运动项目由于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所施加的机械负荷不同,对骨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目的:观察武术功力(单掌断砖)和网球两种不同运动方式腕骨受力部位结构的CT图像差异。 方法:选择参加第四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男性运动员8名,主要靠掌腕部(右手)的高冲击力来击断砖块;专业男性网球运动员7名。对15名受试者腕骨进行螺旋CT扫描,并对其二维图像进行过滤、筛减、放大、增强、分割等处理,然后测量豌豆骨和三角骨的灰度和面积。 结果与结论:武术运动员豌豆骨3个断面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的灰度均大于网球运动员(P < 0.05),面积均小于网球运动员(P < 0.05);武术运动员三角骨三个断面的灰度与网球运动员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面积均小于网球运动员(P < 0.01)。证实功力运动员和网球运动员的腕骨结构存在差异,功力运动者部分腕骨的骨密度高于网球运动员,而面积则减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间骨折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严重粉碎的骨质疏松骨折可能会加重骨折或无法固定所有骨折块。 目的:对比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中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 方法: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4例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中,采用钢丝捆绑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9例,采用爱惜邦聚丁酯带针缝线固定大转子骨折块15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转子骨折均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脱位、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i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爱惜帮捆绑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钢丝捆绑组少(P < 0.01)。表明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大转子粉碎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采用爱惜帮缝合线固定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