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09—2014-10我院接诊的5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肝脏疾病是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T监视下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重视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肝脏疾病有利于再出血的识别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7-01—2018-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穿刺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未出血组70例,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原发出血量、GCS评分及糖尿病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及肝脏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均为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机、术后血压、首次抽吸量以及肝脏疾病情况进行监测并处理,对预防术后再出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新的影响因素,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73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再出血发生率,分析再出血新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32例(11.7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肿量60mL、超早期手术、置管期间开闭管间距2h、综合扰动系数(PI)下降、中线结构移位、术中抽吸量60%、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输注血小板制剂与HICH术后再出血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早期手术(OR=0.42)、闭管2h(OR=1.23)、PI下降(OR=1.25)、抽吸量60%(OR=0.93)、接受阿司匹林治疗(OR=0.56)是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输注血小板制剂(OR=-1.27)是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引发HICH患者再出血的新的危险因素较复杂,术前应减少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使用,如病情允许,应于发病后6~24h内实施手术,首次血肿抽吸应60%,根据需要输注血小板制剂,术后早期对脑水肿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脑出血硬通道微创穿刺术中使用旋转抽吸法,探讨该技术对血肿清除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使用旋转抽吸法为试验组,未行旋转抽吸法的5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的差异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血肿位置、血肿体积、血肿平均CT值、手术时机及术前GC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3 d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05)。随访1年,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存活病人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22)。结论在脑出血硬通道微创穿刺术中,根据首次抽吸后剩余血肿和穿刺针尖的位置关系,旋转调整穿刺针后再进行尿激酶注入和后续抽吸,有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并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3—2015-08于我院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8例,按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出血组22例和非出血组116例。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在术前GCS评分、术前收缩压、血肿量、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24h收缩压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术前GCS评分(OR=2.012,95%CI:1.010~3.676)、术前收缩压(OR=1.698,95%CI:1.210~2.382)、血肿量(OR=3.522,95%CI:1.229~10.167)、术中止血困难(OR=3.901,95%CI:1.998~7.716)和术后24h收缩压(OR=2.301,95%CI:1.093~4.831)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多方面考虑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高危因素,根据术前临床指征,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有效控制术前、术后血压,对于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2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其中19例术后再出血患者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2.462)、合并糖尿病(OR=2.681)、入院时GCS评分(OR=3.722)、口服阿司匹林(OR=2.724)、入院时舒张压(OR=4.512)、凝血情况(OR=2.424)、血肿量(OR=12.683)、中线结构移位(OR=3.583)、手术持续时间(OR=3.289)、术后应用甘露醇时间(OR=4.103)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将10个单危险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舒张压90mmHg(OR=12.245)、凝血功能异常(OR=18.946)、血肿量(OR=23.356)、术后应用甘露醇时间(OR=20.573)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入院时舒张压90mmHg、凝血功能异常和血肿量60mL是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处理对预防术后再出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10月~2015年6月采用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37例,总结分析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中合并脑疝7例(19%),超早期手术13例(35%);术中平均血肿抽吸率为32%(10%~65%),血肿部分抽吸后见脑皮质塌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其中再出血率5%;术后30 d内的死亡率为0,术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为92%(ADLⅠ~Ⅲ级)。结论简易经额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简单实用,适应证广,安全有效;而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注重围手术期细节管理是疗效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止发生术后再出血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2015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发表的,关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献;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尽可能查全文献。采用Stata15.1、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例数为35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发病至手术时间≤6 h(OR=3.98,95%CI:2.98~5.33)、凝血功能异常(OR=3.13,95%CI:2.28~4.30)、术前收缩压≥200 mmHg(OR=2.91,95%CI:1.94~4.36)、术前舒张压≥120 mmHg(OR=6.28,95%CI:3.58~10.99)、术后收缩压≥200 mmHg(OR=6.48,95%CI:3.60~11.65)、术前血肿量≥60 mL(OR=2.23,95%CI:1.72~2.88)、术中止血困难(OR=4.14,95%CI:2.47~6.92)及合并糖尿病(OR=1.84,95%CI:1.27~2.65)。结论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凝血功能异常、术前收缩压≥200 mmHg、术前舒张压≥120 mmHg、术后收缩压≥200 mmHg、术前血肿量≥60 mL、术中止血困难、合并糖尿病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了解及预防、处理这些危险因素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药敏情况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4-12由我院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患者520例,将其分为感染组(43例)与非感染组(477例),分析其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革兰阳性菌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62.0%),其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0%)、金黄色葡萄球菌(14.0%)、粪肠球菌(10.0%)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对青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及红霉素等耐药率较高(耐药率>86%);对万古霉素和米诺环素较敏感.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在年龄、白蛋白水平、术前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手术次数、留置引流时间、脑脊液漏、引流管污染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OR=1.985,P<0.01)、手术次数(OR=2.105,P<0.01)、留置引流时间(OR=1.702,P<0.05)、脑脊液漏(OR=1.402,P<0.05)及引流管污染(OR=1.990,P<0.05)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出院时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级,根据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1~3级)与预后不良组(4~6级),统计并比较2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前GCS评分、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术后是否再出血等,对影响近期预后指标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术前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手术时机明显长于预后不良组、脑实质内出血量明显少于预后不良组(P0.005);预后良好组瞳孔异常率、幕上出血率、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1.7%、98.3%、0.0%,较预后良好组的50.0%、7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GC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近期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术前GCS评分及术后再出血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病人的血肿CT值与首次抽吸血肿清除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血肿最大层面平均CT值及穿刺前后血肿面积,计算血肿清除率。统计分析平均CT值与血肿清除率的关系以及不同CT值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血肿清除率随平均CT值的增高呈下降趋势,二者呈负相关(r=-0.92,P〈0.01)。中CT值(64-80HU)病人比高CT值及低CT值病人预后好(P〈0.05)。结论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血肿CT值越低,首次抽吸血肿清除率越高。该术式对中CT值(64—80HU)的血肿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收治的67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72 h内复查CT的情况分为血肿扩大组(77例)和血肿稳定组(593例),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 结果670例患者中发生血肿扩大77例,发生率11.49%(77/670),其中预后不良45例,预后良好32例,血肿稳定组593例,其中预后不良261例,预后良好332例,2组患者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形态、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与血肿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卒中病史、血肿形态是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不规则血肿形态,血肿扩大可增加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4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行首次头颅CT平扫(发病时间≤8 h),并于24 h后复查头颅CT,将复查时血肿量增加≥33%或增加≥12.5 ml定义为血肿扩大,并分为血肿扩大组(n=70)与血肿未扩大组(n=154)。收集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初始血肿量、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等临床资料。判读首次头颅CT平扫时是否存在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CT显示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71例,黑洞征56例,漩涡征51例,分叶征53例,混杂征58例。血肿未扩大组与血肿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初始血肿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有糖尿病史者和凝血功能异常者占比均高,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者占比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入院时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头颅CT显示有血肿边缘不规则混合密度征、黑洞征、漩涡征、分叶征、混杂征均为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既往有糖尿病史、入院时GCS低、收缩压高、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有CT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首诊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首诊头部CT影像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300例发病后6h内入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经CT检查显示其中61例(20.33%)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血肿扩大与首诊CT距发病时间短、血肿密度不均匀、中至重度脑萎缩及血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增大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492例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演变及脑CT变化,分为血肿增大组和血肿稳定组,对两组患者病史、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92例患者中,114例出现血肿增大,发生率为23.17%;不规则血肿、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长期饮酒者的患者易发生血肿扩大,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增大多发生在24h内,肝、肾功能受损、凝血功能异常、长期饮酒者可能为血肿增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将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3例,根据是否存在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明确血压、早期使用甘露醇、血肿特点、发病时搬动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1)血肿扩大组入院时收缩压200mmHg者占40.34%,非血肿扩大组占12.37%;血肿扩大组入院时舒张压110mmHg者占57.14%,非血肿扩大组占26.80%,两组比较,血肿扩大组血压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差异显著(P0.01)。(2)血肿扩大组早期(发病6h内)使用甘露醇者占85.71%,非血肿扩大组占54.12%,差异显著(P0.01)。(3)血肿扩大组丘脑出血占38.66%,显著多于非血肿扩大组的26.28%(P0.05);血肿扩大组出血量20ml者58.82%,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16.50%(P0.01);血肿扩大组血肿形态不规则者93.28%,显著高于非血肿扩大组的61.34%(P0.01)。(4)血肿扩大组存在搬动史者57.98%,非血肿扩大组41.75%,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压升高(收缩压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发病早期(6h内)使用甘露醇、丘脑出血、出血量大于20ml、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早期存在搬动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出现血肿持续扩大,将其与未出现血肿扩大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长期饮酒、糖尿病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体重指数高、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高血糖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发病至第一次CT时间短(<2h)、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和早期大量使用甘露醇是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丘脑出血、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时血压值高以及出血后大量使用甘露醇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高度警惕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不规则血肿形态的量化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不规则血肿形态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之一,用数学方法推算出血肿的不规则指数(R),尝试用R值对血肿的不规则形态进行客观和量化的评价.方法 收集深圳市5家医院发病6 h内行第1次头颅CT检杏,48 h内复查头颅CT的非手术脑出血的病例资料,共120例,分为2组:血肿扩大组31例;血肿无扩大组89例.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脑出血患者头颅cT最大血肿平面的周长(L)、面积(s)、直径(A)、横径(B),计算周K/面积比值(L/S),设为X;以边缘光滑的椭圆形作为参照物,计算出以A、B为长、短轴线的椭圆周长/面积比值(L1/S1),设为X1.用测量得出实际血肿的x值除以参照物规则椭圆的xl值(X/X1),该比值称为R值,以R值来评价血肿不规则的程度.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值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 120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1例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5.8%.R值越大,血肿的形态就越不规则,当R值≥1.3时,血肿的不规则形态渐显著.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在R值≥1.3为36.7%,明显高于R值<1.3时的18.6%(χ2=4.62.P=0.032).结论 R值可作为不规则血肿的评价工具.R值≥1.3时患者更易发生血肿扩大.是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血肿增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99例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演变及脑CT变化,分为血肿增大组和血肿稳定组,对两组患者病史、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99例患者中,69例出现血肿增大,发生率为23%,其中23例发生在24h内;基底节区不规则血肿、血压持续升高、肝功能受损、大量饮酒及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易发生血肿扩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增大多发生在24h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病后血压持续增高、肝功能受损可能为血肿增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01月至2019年05月诊断为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并入院时行保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有完整临床数据的患者共346人。按准入及排除标准,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101人)及血肿未扩大组(245人),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是否有糖尿病史、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量、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首次头颅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中心粒细胞(ANC)、淋巴细胞(A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肌酐(CREA)、血糖值(GLU)、血清钙(CA)、血清镁(Mg)、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功能(PT、APTT、FIB)、入院血压(SBP、DBP)等相关指标。根据患者发病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血肿量、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肿未扩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结论 患者性别、血型、血肿形态、首次CT距离发病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是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血肿扩大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