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骨髓源性肝样细胞门静脉移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已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体外均可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目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样细胞移植到同种大鼠已纤维化的肝脏,观察其分布、分化情况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3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100 g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200~250 g清洁级雄性SD大鼠 75只,随机分为肝样细胞移植组30只,模型对照组30只,正常对照组15只。肝样细胞移植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方法: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门静脉输注不含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肝样细胞移植组输入DAPI标记的肝样细胞,移植后第1,2,3,4周处死大鼠,留取肝脏和血清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肝组织Masson三重染色分期评估纤维化程度。肝脏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样移植细胞定居情况。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结果:肝样移植细胞逐渐从血管进入肝脏实质,最终散布于肝细胞间,移植3周后,荧光衰减明显。移植后第2周,肝组织中的假小叶逐渐吸收或消散,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胶原染色变浅,分布于纤维间隔和汇管区,肝细胞呈气球样变性。移植后第4周肝细胞排列接近正常,偶见点状坏死,无纤维间隔,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诱导的肝样细胞植入纤维化的肝组织后,细胞可停留于汇管区和肝细胞索,植入细胞最早可见于移植后第7天,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植入诱导的肝样细胞能够部分替代肝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已基于不同研究需要建立了多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多采用大鼠为实验对象,但大鼠血容量少,不利于生化指标的检测。 目的:探讨容易重复而且可靠的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方法,并通过骨髓干细胞自体肝门静脉移植给予治疗,判定其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9/2006-03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肝功能检查正常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8只,体质量2.0~2.5㎏,随机分为2组:健康对照组8只,模 型 组30只。 方法:连续12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兔肝纤维化,将造模成功的17只大鼠分为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采集移植组兔骨髓,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72 h,经肝门静脉自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通过病理与生化指标分析诱导后骨髓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结果:注射硫代乙酰胺12周时,病理切片显示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有少许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部分伸入小叶,有炎性细胞浸润,为肝纤维化症状。经兔肝门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4周后,总蛋白、清蛋白和白球蛋白比值均有所提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有所降低,空白对照组也有改善,移植组肝纤维化病变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程度明显。 结论: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能成功诱导兔肝纤维化,且致死率低,容易重复;骨髓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助于肝组织结构恢复和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Activin A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是肝脏再生过程中的负向调节因子。实验拟验证银杏叶提取物反转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Activin A的表达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12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SPF级SD雄性大鼠36只,体质量(160±20)g;银杏叶提取物(由武汉市一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经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检验,编号02-391)。②实验分组:36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③实验过程:模型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用500 mL/L 四氯化碳腹腔注射8周造模。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大鼠造模后每天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灌胃8周。④实验评估:用药结束后,分别麻醉后处死各组大鼠,分离血清行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取肝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ctivin 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tivin A mRNA。 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大鼠肝功能指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②光镜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肝纤维化分级较模型组明显恢复。③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Activin A阳性染色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④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肝组织中ActivinA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 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Activin A表达,从而改变其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 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 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课题组早期研究发现门静脉回输内皮祖细胞可以改善肝纤维化,但是将其应用于临床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回输路径、细胞的分布情况等。 目的:探讨PKH26荧光标记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在慢性肝损伤肝内迁移过程中的示踪。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8-08/2009-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 材料:SPF级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红色荧光染料PKH26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取16只大鼠,贴壁法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并行PKH26体外标记。实验设立3组:正常对照组4只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二甲基亚硝胺组40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 10 mg/kg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组40只大鼠,通过四氯化碳/橄榄油灌胃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二甲基亚硝胺组、四氯化碳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1 mL PKH26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悬液(1×106个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PKH26标记率和细胞存活率,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损伤肝内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及CD31的表达。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KH26标记的内皮祖细胞阳性率为99%,荧光显微观察发现锥虫蓝染色后PKH26标记细胞存活率均>90%。输注1 d后,两种慢性肝损伤模型中的肝内均可见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出现在肝小叶内,并且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增加。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主要存在于沿纤维分布的血管内皮和肝小叶内的窦内皮,且血管内皮可见CD31/PK26双阳性细胞。 结论:PKH26可以在体外成功标记大鼠内皮祖细胞,并在损伤肝内示踪。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丹参能够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 的表达,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的分泌,具有抗氧化作用。丹参素作为丹参的重要单体成分,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 目的:验证丹参素干预大鼠肝脏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以及对体外肝脏低温保存肝脏的保护。 方法:建立大鼠肝脏低温灌注保存模型。分为3组,对照组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术中用乳酸林格液灌注;实验组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术中用丹参素+乳酸林格液灌注;抑制剂组:术前腹腔注射锌原朴啉,术中用丹参素+乳酸林格液灌注。保存0,1,3,6 h,分别RT-PCR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mRNA及蛋白表达的情况,检测细胞线粒体钙离子含量及钙离子ATP酶活性,电镜观察各组肝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光镜观察肝细胞、肝小叶形态改变。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肝血红素氧合酶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比其他两组高(P < 0.05)。实验组的肝细胞线粒体钙离子含量明显较其他两组低,Ca2+-ATP酶活性较其他两组高。结果提示,丹参素灌注保存液可以诱导大鼠肝脏中血红素氧合酶1的过表达,延长肝脏低温保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已得到很多实验的证实,但其机制仍不明确。 目的:实验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情况,初步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连续8周皮下注射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成功后,2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DMEM培养液。于移植前,移植后第3,7天分别处死大鼠,取其肝脏行羟脯氨酸的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SMA及α-SMA+TUNEL双染反映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其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造模8周后,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病理呈进展性肝纤维化表现。移植7 d后,实验组大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有所缓解,而对照组的肝纤维化程度继续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Cl4注射8周后,α-SMA阳性细胞大量增生,移植后第7天,实验组α-SMA阳性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3天,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 < 0.05)。结果提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它能促进多种细胞生长与移行及各种组织器官的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它具有抗凋亡、抗纤维化、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后修复作用,推测其可能具有降压效应。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管内皮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血压的可能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7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 材料: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粉剂购于美国Peprotech公司,成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WKY大鼠,均14周龄,体质量200~ 250 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单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 方法:实验组每间隔24 h从尾静脉依次给予肝细胞生长因子5,10,15,20,25 μg/k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安抚大鼠5 min后测血压与心率,最后一次注射后观察血压降至最低值时(约注射后30 min),麻醉后处死,各取右心室血2 mL。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收缩压及心率的影响。②分别用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结果:实验组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5 μg/kg血压下降不明显,注射10 μg/kg约5 min后血压开始下降,30 min降至最低,1 h后血压开始逐渐回升,5 h后血压基本回到原先水平。注射20 μg/kg达最大降压幅度,收缩压下降达40~50 mm Hg,再增加剂量最大降压幅度及持续时间不变。整过程心率无明显变化。两个对照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含量上升(P < 0.05)。 结论:从静脉给予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快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的血压,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肝细胞生长因子系统、血管内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共同参与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发现肝纤维化环境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适宜的分化环境,提示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成为可能。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时期及移植时间长短对大鼠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11/2008-08在福建医科大学及福建省科研所完成。 材料:普通级五六周龄雄性SD大鼠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清洁级成年雌性SD大鼠68只,分别于造模10周、12周后处死,前者分为对照组、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2个亚组,12只/组;后者分为对照组、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造模第8周细胞移植组3个亚组,动物数量分别为16只,16只,12只。 方法:各组大鼠均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2 mL(含 5×106个细胞),分别于造模后第6,8周经尾静脉注入各细胞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同法注入L-DMEM培养基,各组于培养对应时间点处死。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一般情况及肝纤维化和炎症程度。 结果:①造模10周后处死: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肝纤维化评分均值明显降低(t=-2.45,P=0.023),炎症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t=-0.60,P=0.554)。②造模12周后处死:对照组、造模第8周细胞移植组的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评分均值均基本相似(t=-0.21,P=0.84;t=-0.18,P=0.86),2组均明显高于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t=6.17,t=8.61,P < 0.01)。③造模10周后处死与造模12周后处死比较:随细胞移植时间的延长,造模第6周细胞移植组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评分均值均明显降低(t=-6.98,t=-9.78,P < 0.01)。 结论:早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CCl4引起的肝脏炎症程度,同时改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此作用与移植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侧肾切除联合阿霉素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常用于抗肾小球硬化药物的筛选和评价,但目前很少有此方法诱导兔肾小球硬化模型的报道。 目的:建立家兔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并观察造模过程中动物的肾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2/2009—05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25只普通级日本大耳家兔,雌雄各半,体质量1.75—2.05 kg,用于建立家兔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 方法:25只家兔采用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模型组3%戊巴比妥钠生理盐水溶液(1ml/kg)麻醉,开腹摘除左肾。正常组行假手术,不摘除肾脏,余与上同。手术1 w后,15只造模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阿霉素5 mg/kg,手术2 w后注射阿霉素3 mg/kg。正常组同步注射生理盐水。每只实验动物于实验前(0周)、造模后4周、6周、8周抽取耳缘静脉血2 mL 进行肾功能相关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留尿液测24h尿蛋白量。于第二次注药后8周分别从正常组和模型组各随机处死一只家兔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家兔肾脏大体及病理学改变,静脉血肾功能相关生化指标。 结果:(1)正常组肾脏红色,质地较软,表面光滑;模型组肾脏略白,质地略韧,表面尚光滑。(2)正常组系膜区无增生、沉积物,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未见增厚,血管腔未见狭窄,血管袢未见坏死,基底膜未见病变,球囊无粘连病变。各级肾小管及集合管结构清晰,肾小管及集合管腔内未见管型;模型组光镜下可见细胞外基质增生明显,系膜区扩张,肾球囊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拌粘连,小管上皮变性甚至萎缩出现肾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细胞浸润,呈现弥漫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特征;(3)与正常组家兔比较,模型组家兔总蛋白及白蛋白明显下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尿素、肌酐均显著升高,模型组家兔尿蛋白含量于实验第4周开始明显升高,在实验期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第8周逐渐趋向平台;(4)SPECT示:正常组双肾显影正常,肾小球滤过率GFR(ml/min)为左肾:45,右肾:47.6,总:92.6;模型组GFR(ml/min)为左肾0,右肾:33,总:33;可见模型组右侧肾脏GFR明显下降。 结论:单侧肾切除联合阿霉素导致家兔的肾小球硬化形成,并且肾功能及24h尿蛋白定量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传统的热疗方法相比,磁流体热疗具有很好的磁响应性,在一定高频交变磁场下能实现肿瘤热疗的自动控温和靶向治疗等优点。 目的:制备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观察其介入治疗兔VX2 肝癌的效果。 方法:采用开腹后瘤粒悬浮液针头注入法制作兔VX2 肝癌模型,造模后14 d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非热疗组、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热疗组、阿霉素组,均采用3F导管从右侧股动脉选择至肝固有动脉动脉注入药物后拔管。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热疗组于介入后行热疗3次。介入治疗后14 d取肝脏组织测量肿瘤大小,并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下观察制备的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为球形,大小为20~30 nm,在交变磁场下有良好的磁感应升温能力。治疗后14 d,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热疗组肿瘤大面积坏死,肿瘤抑制率达到70.84%,明显高于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非热疗组、阿霉素组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说明锰锌铁氧体磁性纳米颗粒可吸收电磁波转化为热能,通过介入治疗可显著抑制兔VX2 肝癌生长。  相似文献   

12.
季榕  唐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33):6124-6126
背景:高脂饮食是导致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建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兔模型。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对照组给予普通动物饲料喂养。 结果与结论:兔饲养12周后,模型组肝细胞均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汇管区与小叶间可见炎细胞浸润、坏死及纤维化,对照组肝脏无异常,且模型组肝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三酰甘油均高于对照组(P < 0.01或P < 0.05)。说明实验成功建立了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兔模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组织将经历炎症反应、心肌纤维化等复杂病理过程,在此期间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其分化及存活情况均会受到影响。 目的:实验选择兔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通过心脏病变区域组织学变化分析最佳移植时机。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观察,于2005-06/2006-04在东南大学试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青紫蓝兔36只,随机分成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每组又设立造模后即刻、造模后2周、造模后4周3个亚组,6只/时间点。 方法:两组兔均采用液氮冷冻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自双侧髂骨抽取骨髓,FICOLL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5-氮杂胞苷予以诱导,移植前行Brdu标记,分别于造模后即刻、2周、4周在心肌梗死部位与正常心肌交界处分4点注入制备好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0×107个。模型对照组按同样方式于对应时间点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4周细胞移植组均可见Brdu标记细胞,造模后即刻细胞移植组呈阴性。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2周细胞移植组出现心肌样细胞,造模后即刻、4周细胞移植组均呈阴性。模型对照组于各时间点仅观察到瘢痕、纤维组织的出现,未见特异性结构。 结论:兔心肌梗死后第2周是比较适宜的移植时机,植入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可向心肌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摘要 背景:近年来,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关节骨折的病例数越来越多,但还存在力学性能不稳定,过早吸收后导致固定失败等缺点。因此,研制性能稳定而又价格低廉的异种骨螺钉替代可吸收螺钉很有必要。 目的:观察异种生物型骨钉植入兔骨折模型后的组织学反应。 方法:成年新西兰兔制备股骨内髁骨折模型后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异种生物型骨钉固定,对照组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2,4,6,8,12,24周取骨钉及周围组织行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两组动物均在一两天后逐渐恢复活动,约10 d后活动基本正常,伤口局部均无红肿、破溃,渗出及坏死等,均在2周完全愈合。病理切片显示:术后2,4周时生物型骨钉与宿主骨界面间有炎性细胞浸润;6~12周,炎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纤维化较前明显,纤维边缘出现少许破骨细胞;24周,纤维层厚度减低,破骨细胞数明显增加,与宿主骨间发生骨桥连接。可吸收钉在术后2,4周可见可吸收钉道表面有炎性细胞浸润;6~8周,钉道松质骨炎性细胞浸润数逐渐减少,纤维化明显,未见破骨细胞浸润;12~24周,钉道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层的厚度较前增厚,宿主松质骨内少许破骨细胞浸润。提示生物型骨钉具有一定的诱导成骨作用,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关键词:生物型骨钉;异种;移植;骨折模型;可吸收螺钉;病理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6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需要构建更稳定和简便易得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其病理及影像表现,揭示其内在因素。 目的:实验希望通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测,来验证利用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以及造模的简便和稳定性。 材料: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2只, 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只。速眠新由长春市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提供。 方法:设两组兔椎间盘高度指数均为100%。利用21G皮肤穿刺针分别在实验组白兔L4~5单节段刺入,抽吸髓核8~12 mg造模;对照组不做处理。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4,12,20周各取7只进行指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X射线片、MRI及Alcian blue组织染色观察退变椎间盘的变化。 结果:4,12,20周实验组退变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分别为(81.0±3.2)%,(75.0±2.5)%,(71.0±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 0.05)。退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Alcian blue组织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聚集蛋白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结论: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简便可靠,其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与人椎间盘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块软骨损伤目前临床上尚无方法治疗,干细胞技术出现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采用新型的支架材料“壳聚糖-胶原蛋白”结合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给动物模型是一种较新的尝试。 目的:观察壳聚糖-胶原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对P2代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同时制备“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和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缺损用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壳聚糖-胶原凝胶填充,另一条关节用没有细胞的支架或不做处理。其中12个关节作为实验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8个关节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8个关节作为单纯支架组(未植入细胞)。造模后于2,4,8,16周进行组织学评分并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16周移植的细胞一致分化为软骨细胞,大部分软骨缺损区被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关节修复良好。提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物可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凝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缺损;组织学变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06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呈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加速骨形成。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普伐他汀组建模成功后以普伐他汀(1.2 mg/kg)灌胃,1次/d,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后8,12,16周截取各组股骨头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不同时间点股骨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为阳性。造模后8周,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阴性表达,普伐他汀组呈弱阳性表达。造模后12周,模型组和普伐他汀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呈阳性表达,16周呈弱阳性表达。结果证实,普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模型坏死股骨头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