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杀不仅仅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后果,更是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约4%的抑郁障碍患者死于自杀.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抑郁障碍自杀与5-羟色胺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生物学标记物有关.如何准确预测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是目前多项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抑郁障碍自杀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概述:抑郁障碍病因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提供了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在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炎机制药物的辅助性治疗对提高抑郁症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证据,并进一步探讨了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3.
抑郁障碍病因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提供了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在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炎机制药物的辅助性治疗对提高抑郁症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证据,并进一步探讨了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上,超过半数的抑郁障碍患者伴有躯体疼痛,而炎性介质在两者共同的病理生理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周细胞因子受到刺激后还可产生其他可通过血脑屏障的炎性介质,从而诱 发中枢炎症。现主要阐述抑郁障碍伴躯体疼痛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后抑郁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免疫功能紊乱在脑卒中后抑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及代谢,引起其功能下降,最终导致抑郁的发生。本研究就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作一综述。脑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以情感低沉、兴趣下降、睡眠障碍、疲乏甚至出现自杀企图等为主要表现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躯体疾病与抑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抑郁症作为常见的情绪障碍已引起全球关注,其复杂性已超出精神医学范畴。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并不鲜见,且躯体疾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本文就躯体疾病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几种常见的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情况及综合医院的医师如何识别抑郁障碍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抑郁障碍导致的职业功能损害是抑郁障碍疾病负担的重要来源。抑郁症状是职业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抑郁障碍的高患病率和高复发率以及易于慢性化是其职业功能损害成本的重要因素。抑郁障碍的职业功能损害目前多以工资缺勤和工作拖延来评价,提高抑郁障碍识别率和治疗率尤其是规范的抗抑郁治疗是减轻抑郁障碍职业功能损害成本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常见的老年期精神障碍,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网络连接分析可以帮助阐明与老年期抑郁障碍相关的大脑区域和功能。多项研究表明,老年期抑郁障碍存在3个突出的脑功能网络:执行控制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现综述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上述3个突出的脑功能网络成像特点及对抑郁治疗效果的预测进展,以期对目前已有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抑郁障碍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确 切定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抑郁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应激反应有关。应激反应会引起神经 可塑性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变化,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紊乱,最终导致 抑郁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IL-6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92例,采用YMRS量表、HAMD量评估,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IL-6水平、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狂躁组与双相抑郁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与血清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提示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编辑先生:双相抑郁是目前关注的热点,临床上我们仍用抗抑郁药、有时联合其他药物来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一般都有效。但是,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治疗的药物只有奥氮平/氟西汀合剂和奎硫平。  相似文献   

12.
共病(eomorbidity)也被译为同病、合并或其他。目前,国内多数同道习惯于应用共病,其含义是指两种疾病共同存在。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患。由于共患的障碍可影响抑郁障碍的药物选择,故了解抑郁患者常共患的障碍及其频率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母亲产科并发症与患者抑郁障碍的相关性。方法:以抑郁障碍患者与其同胞相对照,对他们的母亲孕期及围产期进行评分,以此评价其产科并发症。结果:产前并发症及围产期并发症评分在抑郁障碍患者中明显高于无抑郁障碍的同胞,出生时体质量过低也与抑郁障碍相关。结论:产科并发症可能会增加成长后患抑郁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抑郁障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疾病。目前常见抗 抑郁药物大多基于单胺假说,然而部分患者存在效果抵抗,治疗应答不佳。因此,需进一步探索抑郁障 碍新的发病机制以期用于指导临床诊疗。线粒体自噬是清除损伤线粒体的主要方法,与多种疾病相关。 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可能在抑郁障碍中发挥作用,具体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现就线粒体自噬参 与抑郁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综合医院遇到的抑郁障碍患者普遍高于精神专科医院,非精神科医生在识别抑郁障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远远不够,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常常面临着对精神障碍及合并精神障碍的躯体疾病患者进行识别、初步治疗和转诊。因此,了解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识别现状,并进行总结和思考,对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筛查工具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对符合入组条件的293例外科住院患者进行SDS的初步筛查,然后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 Ⅰ Disorders,SCID)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将SDS筛查抑郁障碍的效能与SCⅡ)对抑郁障碍诊断的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资料完整的266例患者用SDS筛查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0.8%,用SCID诊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7.18%。外科医师对抑郡障碍的识别率仅为2.53%。SDS筛选抑郁障碍与SCID诊断抑郁障碍的一致性好。结论综合医院外科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高,外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极低,SDS可作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的常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17.
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 使用SCID- Ⅱ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对抑郁障碍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 抑郁障碍组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51.9%,31.4%的患者被诊断为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女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率(63.5%)显著多于男性患者(40.0%);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为回避型、强迫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对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单、双相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 35例单相抑郁、2 3例双相抑郁和 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IL 2、sIL 2R、IL 10、IL 12水平。结果 单相组血清IL 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相组 (P <0 0 5 ) ;血清IL 2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学机制 ,在单相抑郁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 ,IL 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抑郁障碍可以伴随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也可以引发抑郁障碍,两者常常相互伴随、相互影响,本文试图阐述抑郁障碍和慢性疼痛在神经生物学机制上可能存在的共同机制,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调两方面,通过阐述原理、引用证据,从而揭示两者在病因学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章对抑郁障碍的诊断进行了综述。其中对抑郁障碍与过度悲伤、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及其与焦虑障碍和重度抑郁的共病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比较了抑郁障碍三个诊断标准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