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在上海市城乡社区对3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三次家访中服药依从性的二种面询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依从组的年复发次数为依从组的3倍多(P<0.01),依从性的优劣对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均产生明显影响(P<0.05),并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在社区服务中,探讨和评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本文为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知力教育对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作用。方法将精神分裂症95例随机分成药物组48例,自知力教育联合药物治疗组47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入院后1周内和入院后6周分别进行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BPRS量表二次评定联合组与药物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TAQ在入院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出院时联合组得分(18.4+3.5)高于药物组(13.7+3.8),P<0.01;服药依从性改善联合组优于药物组(P<0.01)。结论提示自知力教育是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在上海市城乡社区对3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三次家访中服药依从性的二种面询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不依从组的年复发次数为依从组的3倍多(P〈0.01),依从性的优劣对残留症状及社会功能均产生明显影响(P〈0.05),并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在社区服务中,探讨和评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本文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4.
家庭干预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4例病人进行家庭干预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随访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随访1年及1.5年时,实验组病人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7.58,P〈0.01,X^2=4.95,P〈0.05),其相应的BPRS量表评分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82,P〈0.01;t=2.37,P〈0.05),提示家庭干预对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氯氮平,氯丙嗪治疗阴性型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者采用前瞻性单盲对照研究方法,评价了氯氮平、氯丙嗪对32例阴性型精神分裂症病人阴性症状的疗效,以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的得分结果来评价。结果显示,氯氮平治疗组在治疗前后SANS总分及各分量表的综合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氯氮平对阴性症状的疗效显著优于氯丙嗪,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统,间接葡萄球菌A蛋白花环法,检测47例精神分裂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姬姆萨染色法,检测87例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涂片异常淋巴细胞;并与26名正常人对比。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OKT+3(P<0.01)、OKT+4(P<0.05)、OKT+4/OKT+8(P<0.01)均较正常人显著减少,异常淋巴细胞显著增多(P<0.01)。57例服用与30例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异常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确有免疫功能异常,异常淋巴细胞的改变与应用抗精神病药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病人的异常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病人视网膜的电生理改变,以期对PD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根据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协会(ISCEV)制定的标准化方案。对82例帕金森病病人及42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结果(1)PD组的ERG的b波波幅比对照组低(P<0.01),且波形不规则。(2)PD病人ERG的b波波幅和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呈负相关(P<0.01)。(3)PD病人常规服药后和停药1天相比ERG的b波波幅差异不明显(P>0.5),但UPDRS评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RG作为一种眼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地反映PD病人由于视网膜内多巴胺(DA)变化所致的视网膜电生理改变,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D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依从性。方法 对 35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关因素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 完全依从的有 2 64例 (73 .9% ) ,部分依从和不依从的有 93例 (2 6.1 % )。 >30岁组的依从性较≤ 30岁的好 ,家庭人际关系好的病人优于家庭人际关系差的病人 ,目前精神症状严重、每日服药数量 >1 0片者依从性差 (P <0 .0 1 )。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为 :BPRS总分、服药数量、医疗服务质量、年龄。结论 改善家庭人际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选用服用简便的药物、减少副反应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及半定量评估,并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在α= 0-05 的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为阴性症状、药物剂量、服药依从性,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为1-378 3,-1-010 4,0-789 7;治疗后各亚型自知力恢复程度不同(P< 0-05),青春型与单纯型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增分值分别为(14-83 ±6-42)分和(3-73 ±1-29)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结论 影响精神分裂症自知力恢复的首要因子是阴性症状,其次为服药剂量与服药依从性;治疗后以青春型恢复最好,单纯型恢复最差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对5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前后红细胞钙、镁、铜、锌、铁微量元素测定,并与5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患者组红细胞铜、铁、钙显著增高(P<0.05~0.01),而镁则显著降低(P<0.01)。服氯氮平40天后,患者的红细胞铁显著降低,镁显著增高(P<0.05)。服氯丙嗪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变化。上述红细胞微量元素与药物剂量、病程、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分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红细胞某些微量元素在精神分裂症与正常对照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与微量元素代谢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精神卫生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以直接面询法对患者及其照料者收集资料。结果:共调查99例,其中完全依从42例(42.4%),部分依从17例(17.2%),不依从40例(40.4%);病人SDSS总分愈高服药依从性愈差,BPRS评分也有类似情况。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依次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精神科急诊就诊非取药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学资料进行调查.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3日~2016年1月31日在北京安定医院急诊就诊的6433例非取药患者,按照攻击风险评估表及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分为攻击组、自杀组、攻击自杀组、非攻击非自杀组,并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人口学资料显示女性:男性(3628/2805),居住在北京、汉族、年龄在21~30岁的患者占多数;疾病学资料显示起病无诱因、性格内向、无家族史的患者占多数.攻击组和非攻击非自杀组进行比较,性别、居住地、有无伴侣、父母关系、是否在职、有无诱因、性格、家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8.513,9.46,17.40,27.21,11.078,8.402,11.059,9.129;P<0.01);自杀组和非攻击非自杀组进行比较,性别、父母关系、有无诱因、性格、家族史、躯体疾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894,6.594,67.309,4.309,5.715,32.779;P<0.05).诊断躁狂状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P<0.01).结论 精神科急诊就诊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就诊年龄以21~30岁居多,居住地在北京、无伴侣、父母关系不好、目前在职、发病有诱因、性格外向、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诊断躁狂状态的男性多出现攻击行为;而父母关系不好、性格内向,有起病诱因、家族史阳性、有躯体疾病、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的女性患者多出现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3.
Three-year outcomes for maintenance therapies in recurrent depressio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e conducted a randomized 3-year maintenance trial in 128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depression who had responded to combined short-term and continuation treatment with imipramine hydrochloride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A five-cell design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maintenance form of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medication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A second question was whether maintaining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t the dosage used to treat the acute episode rather than decreasing to a "maintenance" dosage would provide prophylaxis superior to that observed in earlier trials in which a maintenance dosage strategy was employed. Surviv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a highly significant prophylactic effect for active imipramine hydrochloride maintained at an average dose of 200 mg and a modest prophylactic effect for monthly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We conclude that active imipramine hydrochloride maintained at an average dose of 200 mg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preventing recurrence and that monthly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serves to lengthen the time between episodes in patients not receiving active medication.  相似文献   

14.
Adequate treatment with imipramine in continuation treat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intenance treatment studies done with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have used the equivalent of 150 mg or less of imipramine in prophylactic clinical trials. In an ongoing 3-year maintenance trial, the authors are using imipramine in dosages greater than 150 mg/day for both acute and continuation treatment (4 to 6 months) of recurrent depression in order to test the efficacy of this dosage level. Fifty-seven depressed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icyclic drug treatment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during the acute and continuation phases of the study tolerated this dosage level well (mean dose, 217 mg/day of imipramine), reported few adverse effects on a somatic symptom checklist, and demonstrated a high level of compliance as shown by plasma concentration/dosage (L/D) ratios.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time course of the L/D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s than those observed with similar dosages in shorter-term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精神分析治疗与嗜酒者互诫协会(AA)对降低酒依赖患者复饮率的有效性。方法将108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精神分析治疗组(n =54)与 AA 治疗组(n =54),治疗时间为16周。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精神分析治疗组进行每周两次的精神分析治疗,AA 组进行每周三下午的 AA 活动,在治疗前、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16周末,分别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在治疗前与治疗16周末分别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出院后6个月内保持每月一到两次的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以了解患者复饮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HAMD 、SCL -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 HAMD 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后8,12,16周末精神分析治疗组评分低于 AA 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SCL -90评分中除精神病性障碍因子外,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精神分析治疗组躯体化、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饮食不良评分优于 AA 治疗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复饮率比较,精神分析治疗组30.4%(14/54)低于 AA 组39.1%(18/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 =0.51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表明:精神分析治疗或 AA 治疗、对酒的依赖程度是影响酒依赖患者复饮率的因素。结论精神分析治疗与AA 对于酒依赖患者复饮率的降低均有明显效果,两组总体比较精神分析治疗组优于 AA 组,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分析治疗对于患者疾病的缓解明显优于 AA ,在出院后复饮率的比较上,两者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每周一次的团体人际心理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17和SDS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HAMD-17和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GQOLI-74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研究组GQOLI-74总评分、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人际心理治疗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可能更有助于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特点,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及时就诊和选择首次就诊(首诊)医疗机构的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市2所精神专科医院的156例抑郁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患病及就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及时就诊组(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61例)与非及时就诊组(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95例)在对疾病性质的认识、第一主诉、病耻感、首诊医疗机构、就诊途径、花费的医疗费用及抑郁症阳性家族史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x<'2>检验,P<0.05或P<0.01);(2)精神专科组(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精神专科,52例)与非精神专科组(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非精神专科,104例)在对疾病性质的认识、第一主诉、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花费的医疗费用、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X<'2>检验,P<0.05或P<0.01);(3)以患者首诊医疗机构作为因变量,将以上项目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第一主诉、疾病性质的认识进入回归方程,各变量比值比分别为6.379和2.714.结论 (1)对疾病性质的认识、第一主诉、病耻感、就诊途径、首诊医疗机构的选择、受教育程度、抑郁症阳性家族史等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能否及时就诊有较大影响;(2)对疾病性质的认识、第一主诉、抑郁症阳性家族史、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可影响抑郁症患者对首诊医疗机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比较4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氯氮平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末的血脂水平。结果 氯氮平治疗后患者TG明显升高(P<0.01),HDL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男性患者HDL明显降低(P<0.05),女性患者TG明显升高(P<0.01);氯氮平剂量和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HDL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合并心电图异常患者组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P<0.05);治疗6周末的体重增加与血浆高TG和低HDL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 氯氮平治疗可引起血脂异常,且血脂异常可能和心肌损伤有关,但短期内未见与体重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生活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训练计划,采用日本SST的训练模式,结合放松训练,以小组训练的方法,对54例住院患者(精神分裂症30例,双相障碍17例,器质性精神障碍7例)进行为期6周的集中训练。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54例患者的SST评价表总分(从第一周至第六周依次为:28.2±14.4,37.0±13.6,48.9±13.5,57.9±12.8,68.4±15.1,74.1±17.0,F=81.85,P〈0.01)、日常基本技能得分(从第一周至第六周依次为:5.9±3.8,8.2±3.6,11.4±4.0,14.4±3.5,16.8±4.1,18.2±4.7,F=85.15,P〈0.01)、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从第一周至第六周依次为:5.6±4.1,8.4±3.9,11.8±4.1,13.9±3.6,17.3±4.2,19.0±4.6,F=85.52,P〈0.01)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从第一周至第六周依次为:17.0±7.7,20.5±7.5,25.8±7.5,29.9±6.9,34.6±7.8,37.2±8.4,F=57.71,P〈0.01)均逐步增加。结论生活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8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均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NOSIE、ITAQ评分和服药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可增加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