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肿瘤腔置水囊预防脑肿瘤术后瘤腔慢性渗血、血肿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需要开颅手术的幕上大型脑肿瘤(肿瘤最大直径>4.5 cm)患者30例,实验组13例,对照组17例,对两组术后瘤腔内血肿形成、颅内感染率、拔除头部引流管时间及脑水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实验组11例术后未见瘤腔出血,2例出血量约≤5 ml,颅内感染0例,拔除引流管时间为27.0±0.0 h,脑水肿减轻12例,水肿无变化1例;对照组6例未见术后瘤腔出血,3例出血量≤5ml,6例出血量约为52013年5月需要开颅手术的幕上大型脑肿瘤(肿瘤最大直径>4.5 cm)患者30例,实验组13例,对照组17例,对两组术后瘤腔内血肿形成、颅内感染率、拔除头部引流管时间及脑水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实验组11例术后未见瘤腔出血,2例出血量约≤5 ml,颅内感染0例,拔除引流管时间为27.0±0.0 h,脑水肿减轻12例,水肿无变化1例;对照组6例未见术后瘤腔出血,3例出血量≤5ml,6例出血量约为515 ml,1例出血量1515 ml,1例出血量1530 ml,1例出血量≥30 ml,颅内感染1例,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6.0±15.1 h,脑水肿减轻8例,无变化2例,加重7例。两组比较术后瘤腔内血肿形成、拔除头部引流管时间及脑水肿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切除术后,用水囊压迫瘤腔,对预防瘤腔慢性渗血、血肿形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未产妇孕11~16周钳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0例妊娠11~16周的未产妇,在钳刮术前不住院分次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手术当日入院,讲明保护手术者隐私,解除其思想顾虑,介绍药物流产作用机制和术中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观察手术者思想情绪、子宫收缩、宫颈扩张、阴道出血、胎儿胎盘排出时钳刮情况和术后月经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者的精神压力及恐惧心理基本解除,手术配合好、时间短、失血少、正常月经恢复快.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孕11~16周未产妇钳刮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无痛、并发症少、精神不良反应小、正常月经恢复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早吸吮对母婴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5-2007年在我院行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早吸吮对母婴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产妇24h出血量最少200ml,最多700ml,>500ml者42例.2100例中术后12h哺乳并哺乳成功者占94%.早吸吮明显减低了婴儿的发病率. 结论 剖宫产后早吸吮可以降低母婴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高,不论是手术清除血肿,还是血肿碎吸术,但脑水肿还是继续进行,对此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氟桂利嗪治疗脑出血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脑出血患者45例,男 25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2岁,其中高血压患者30例.随机分为氟桂利嗪治疗组25例,对照组20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病情程度:治疗组1~15分13例,16~30分11例,31~45分1例,平均(23±8)分.对照组1~15分10例,16~30分9例,31~45分1例,平均(21±8)分.发病后24 h至3 d,计算出血量和周围水肿面积.治疗组中出血量 10~20 ml 10例, 21~40 ml 15例,平均(17±7) ml.对照组中出血量10~20 ml 10例,21~40 ml 10例,平均(17±7) ml.水肿面积(cm2):治疗组为4.03±0.96,对照组为4.15±0.86.  相似文献   

5.
TDP神灯照射对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DP神灯(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对剖宫产手术后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产妇466例分为2组,治疗组233例,术后24 h使用TDP照射,2次/d,20~30 min/次;对照组233例,术后24 h使用红外线治疗器照射,2次/d,20~30 min/次。结果治疗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TDP神灯照射能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麻醉后以3~4ml/(kg&#183;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静脉以3~4ml/(kg&#183;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观察2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0%。实验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盐酸纳布啡注射液进行剖宫产术后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产妇20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采用盐酸纳布啡注射液镇痛。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RS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6h、12h、24h、48h、72h时VAS、R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或P<0.01);观察组产妇术后3d、7d、15d、30d、90d时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和产后抑郁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镇痛中采用盐酸纳布啡注射液可减轻产妇术后疼痛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颅内成血管细胞瘤栓塞剂术前栓塞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成血管细胞瘤患者54例,行术前栓塞剂栓塞术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另外30例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35±21 ml,对照组为540±32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35h,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2 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3(95%)例为部分栓塞;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脑梗塞、再出血、神经功能缺失各1例,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脑水肿、神经功能缺失各1例,发生率为6.7%,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结论使用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成血管细胞瘤的患者栓塞程度较高,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再出血、脑梗塞、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增加,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作为治疗成血管细胞瘤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20例(凝血机制均无明显异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血小板凝胶加明胶海绵用于手术创面止血,对照组单独用明胶海绵进行常规止血。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3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110±12)ml](P<0.05)。观察组瘤腔、血肿腔术后渗血量[(5±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0±15)ml](>P<0.05)。>结论 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配合常规止血材料使用,方便易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妇精神因素(焦虑与抑郁)在分娩过程中对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的影响。方法按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DS)评定产妇精神状态,有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同期无焦虑与抑郁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2h出血状况。结果观察组的产妇其手术助产率及产后2h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产妇精神因素(焦虑状态与抑郁状态)是分娩过程中手术助产率增高及产后2h出血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2000-12~2004-12收治急性脑出血103例,随机分成两组:用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为预防组:不用药物预防的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发现奥美拉唑能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预防组53例,男40例,女13例,年龄41~73岁,平均60·2岁。对照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3~78岁,平均61·5岁。全部病例均为发病24h内住院患者,出血部位以基底节及丘脑出血为主。出血量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ml)=(最大出血层面)长轴×短轴×层面数×π/6,平均出血量为27·1ml。主要症状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科学及时发现剖宫产术后产妇出血。方法应用剖宫产术后标准化护理流程观察方法对产妇进行护理。结果 45例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得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治愈出院。结论妇产科护理人员应熟练运用剖宫产术后护理流程,早期识别产后出血,确保产妇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联合血浆治疗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并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高血压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0.1 g/d或以上;规律服药超过半年)发生基底节区出血86例,均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其中45例术前、术中应用血小板及血浆(观察组),41例未应用(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16.32±3.17)ml]和出血率(19.5%,8/4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87±4.57)ml和(36.5%,15/41);P0.05]。观察组术后病死率(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19.5%,8/41;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arthel评分[(65.27±8.5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32±5.27)分;P0.05]。结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并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及术中输注血小板及血浆可显著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8-01-12对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8年剖宫产术后自愿接受硬膜外镇痛的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2007-01-12未实施干预的232例剖宫产患者设为对照组,2008-01-12实施护理干预的264例剖宫产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年龄18~41岁,平均(29.3±0.14)岁;实验组均为硬膜外麻醉剖宫产,年龄19~43岁,平均(27.7±0.38)岁.2组患者年龄及剖宫产指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核区小量出血伴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出血量20~30ml)患者57例,分为手术组(30例,接受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和对照组(27例,内科治疗),比较2组患者发病24h内及治疗后3d、7d、14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2组治疗前、治疗后14和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访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90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发病24h内2组血清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d、7d、14d,手术组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组治疗后14d、30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d 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底核区出血量20~30ml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表达,减轻脑水肿,改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5—2014-05于我院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2组:破裂出血后72h内手术者纳入早期组(57例)、72h进行手术者纳入择期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75±1.49)h、(76.33±20.58)mL、(13.23±4.62)d,与择期组(4.02±1.86)h、(79.43±18.66)mL、(12.58±5.2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GOS评分良好率80.70%,明显高于择期组的62.00%(P0.05);2组术后动脉瘤再破裂、感染、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显微镜手术夹闭瘤颈,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临床疗效,具有实际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脑出血血肿清除的效果以及相关止血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血肿清除治疗的脑出血病例资料。总结术前、术中预防出血的措施,以及内镜下应用"内镜结合吸引器"直视下止血方法。结果 42例病人手术平均出血量(109.5±32.4)ml,手术时间(70.0±12.4)min,切口长度(5.1±0.8)cm及骨窗面积(7.1±0.5)cm~2。术后24 h内复查CT,血肿清除完全38例,血肿少量残留4例,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术后1例因脑疝未缓解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存活40例病人均随访6个月以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16例,4分14例,3分5例,2分5例。结论术前及术中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内镜下"内镜结合吸引器"直视下止血,方法简便、有效,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12例,按发病前长期应用Asp与否分为未应用Asp(A)组和应用Asp(B)组。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再出血量、死亡率及随访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结果术后再出血率A组为12.1%,B组为39.7%;再出血量A组为(41.3±20.6)ml,B组为(53.2±20.1)ml;死亡率A组为13.4%,B组为38.4%;6个月后ADL评分A组为(67.05±26.2)分,B组为(55.17±29.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长期服用Asp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机会,增加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精准定位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前采用自主研发的血肿定位贴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简称神经内镜组);25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简称开颅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血肿清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比较,手术时长分别为(1.8±0.2)h、(2.4±0.3)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1±5.0)ml、(90.1±7.1)ml;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5.4±4.8)%、(80.4±8.7)%,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01);术后1周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2.0±2.4)分、(14.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与开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2.0±1.2)d、(14.1±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G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自发性基底核区出血,与开颅显微镜手术比较,经术前精准定位后行神经内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与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aSAH)病人出血量及出血进展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至2022年3月收治的62例NaSAH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入院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史(观察组),36例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史(对照组)。观察组16例服用阿司匹林,10例服用氯吡格雷,2例服用双抗治疗,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平均(11.4±3.8)个月。观察组出血量[(13.8±6.3)ml]明显高于对照组[(8.7±4.6)ml;P<0.05]。观察组出血扩展率(45.8%)高于对照组(23.7%;P=0.069)。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与NaSAH颅内出血量增加、出血扩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