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后损伤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属于具有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家族,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1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及损伤机制,目前认为其主要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深入研究以上病理生理过程及损伤机制,将为寻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奠定基础.现将对此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的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一些感染因素如肺炎衣原体(CP)、幽门螺旋杆菌(HP)、巨细胞病毒(HCMV)和牙源性病灶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与ICVD的相关性目前在国内外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CRP与ICVD的关系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原因,炎症反应是斑块破裂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C反应蛋白可作为判断心血管病预后的指标[1],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临床需要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出及时准确地估计,为此我们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CRP、D-D的关系作了前瞻性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成人外周血中鉴定出一类具有前体内皮细胞特性的细胞,称之为内皮祖细胞(EPC)。对于这种细胞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干细胞特性,参与了神经再生和再血管化,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正性作用,能够帮助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段单一且疗效不确切,内皮祖细胞的修复潜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讨论了目前关于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它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70%。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损伤、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能量代谢紊乱等。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作为神经血管单元  相似文献   

6.
<正>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首要健康问题,缺血性脑卒(ischemic stroke)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缺血性脑卒的核心病变是致血管内部空间变窄时甚至封闭血管,缺氧缺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引发炎性损伤、组织坏死和细胞凋亡的发生~([1])。溶栓/切除血栓的临床治疗策略由于治疗时间窗狭窄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缺血性脑卒中精准治疗新策略势在必行。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及骨髓间充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吡拉西坦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评价一疗程后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02%)显著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1背景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脑血管由于血栓形成或者破裂出血引起的以脑部缺血性或者出血性损伤,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CVD是神经系统的常见及多发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三大疾病之一。在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  相似文献   

9.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主要用于一些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能否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较药物组有明显优势,由此引发进一步对ECIC适应人群的探索。本文目的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及总结,对ECIC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2例,都进行常规MRI、MRA与3D-MRA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大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在172例患者中3D-MRA诊断为脑动脉闭塞22例,重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20例,轻度狭窄26例,无狭窄86例。病灶部位的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显著低于健侧部位(P<0.05)。3D-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88.0%、90.0%、90.9%和92.9%,特异性分别为92.7%、93.6%、95.8%和96.2%。结论 3D-MR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可以客观反映病灶区域血流灌注状况,判断大脑动脉的狭窄情况,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