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5例少年喉乳头状瘤活检标本按常规方法制成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嗜中性白细胞从结缔组织蒂游入瘤细胞间隙。2例曾多次发现嗜中性细胞很接近瘤细胞,有好些纤细突起从嗜中性细胞表面伸出以与瘤细胞建立密切联系,而瘤细胞却伸出巨大胞浆以包绕和吞噬嗜中性白细胞;偶见嗜中性白细胞完全处于瘤细胞内,但二者无膜分隔,还可见到变性和解体后的嗜中性白细胞残余以胞浆碎屑形式分散在瘤细胞内,某些有空泡围绕,某些则围之以膜。本观察提示作为人体防卫细胞的嗜中性白细胞遭到了瘤细胞的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对感染的抵抗力有下降现象,作者们试用死菌疫苗制剂(Paspat)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倾向,以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作为断定疗效的指标,对7名患者进行了观察。7例患者包括上颌癌3名,扁桃体恶性淋巴瘤2名,上颌脂肪肉瘤1名,喉癌1名,都曾施行全部或部分切除手术、放疗或化疗。所用的治疗方法为:皮内注射paspat 0.2 ml,每周一次,连续使用2~3个月,分别在使用前后检查嗜中性白细胞吞噬功能。检查方法:在从患者末梢血分离出的白细胞中,加入作为调理素的正常人血清,和葡萄球菌(死菌)一起在37℃下进行120分钟震动培养,离心后镜检,计算吞噬细菌的白细胞百分比。结果:嗜中性自细胞吞噬率治疗前平均值是24.3%,而治疗后上升至47.6%。  相似文献   

3.
几组学者相继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证明,在威格纳氏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 matosis WG)活动期病人血清中,有一种与嗜中性白细胞胞浆起反应的自身抗体(antineutophil cytoplasmic autoantibodie ANCA),其荧光着色有两种类型:胞浆型ANCA为与白细胞胞浆中嗜兰颗粒提取出29KD蛋白质起反应的抗体;  相似文献   

4.
作者自1963至1983年共诊治进行性坏死性鼻病80余例,其中27例确诊为 Wegener 肉芽肿病(WG),30例确诊为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H)。就二者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做一报告。WG 诊断标准:(1)上呼吸道有坏死性肉芽病变。(2)活检发现巨细胞肉芽或类纤维蛋白变性血管炎。(3)实验室检查:血沉快;α_2及γ球蛋白增多;C 反应蛋白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补体效价 CH_(60)(50%)补体溶血单位)升高;嗜中性白细胞游走能力减弱;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血小板计数增加;小细胞性贫血;尿蛋白阳性。(4)特殊临床表现:鞍鼻,喉、声门下腔或气管上段环形狭窄;肾炎;胸片有阴影;水疱或紫癜等皮疹。(5)肾上腺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40例慢性颈部气道疤痕狭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采用葡萄球菌类毒素对其综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40例中男24,女16,年龄17~60岁。狭窄原因和部位:外伤性喉、气管狭窄15例,甲状腺术后两测喉麻痹10例,因复苏喉-气管插管致狭窄者10例,烧伤后致咽喉食管狭窄者5例。免疫功能研究:按一般方法对患者术前、后嗜中性白细胞吞噬活性、血  相似文献   

6.
从118例额-筛窦粘液囊肿中的40例手术标本作详细组织学检查。对上皮、粘液分泌成分、细胞浸润和淋巴样集合物上皮下结构及骨组织变化,按0~3度分级的百分比作出对比,重点探讨粘液囊肿形成的病理机制。标本中有26%病人显示急性感染,其中52%细菌培养阳性,以葡萄球菌为最常见。上皮以假复层柱状上皮居多,有些部位伴有鳞上状皮(15/40)。67%的病例有杯状细胞,其中半数伴有组织增生。和正常窦腔粘膜上皮相比,浆液粘液腺未见增加。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和慢性炎症程度呈正比,急性期嗜中性白细胞明显增加。79%  相似文献   

7.
内淋巴囊内含具有吞噬细胞特性的游离细胞已为诸多研究证实,并认为它们起着内耳免疫防御器官的作用。该文通过给小鼠静脉注射甘油激发内淋巴渗透压变化,诱发游离细胞的活性,经形态学分析注射高渗液体(甘油)后不同时间内淋巴囊和囊周组织与导水管周围骨髓细胞的特殊关系。从而研究这些细胞的来源结果发现,内耳经渗透作用激发后,可使导水管周围骨髓被激活,引起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沿骨髓窦状隙活动和移行,此种窦状隙常与内淋巴囊血管  相似文献   

8.
作者们研究了83例6个月至11岁的儿童渗出性中耳炎渗液的细胞学及微生物学。应用离心法进行细胞计数并作细胞类型鉴定及细菌培养。其结果如下: 一、细胞计数:差异很大,白细胞总数在20~7,287/mm~3范围之内,平均数为1,496/mm~3,几何平均数为514/mm~3。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为: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9.
1972年藤本等发现一种具有共同临床和病理特点的疾病,命名为坏死性淋巴结炎(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本病多见于青年,易侵犯颈部淋巴结,腋窝、颌下、鼠蹊淋巴结亦可受侵,深部淋巴结则未见病变,但Wakasa见到2例侵犯了纵隔。发热一般达38℃以上,末梢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2~3个月后可自愈。病变淋巴结皮质旁区扩大,皮质滤泡减少。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坏死病灶。坏死灶中可见散在的组织细胞,胞浆染色浅,胞体内吞噬有细胞核和崩解淋巴细胞;还可见吞噬细胞核的噬细胞和反应增生的大型幼稚淋巴细胞。看不到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及浆细胞等炎症性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鼻和鼻窦的免疫屏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免疫和免疫因素对鼻和鼻窦感染的预防均重要。非免疫屏障由如下几方面组成:(a)粘膜纤毛排运系统;(b)抗微生物因子(溶菌酶,乳铁蛋白,过氧化物,蛋白酶,干扰素等);(c)吞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防御系统的免疫和非免疫部分,通常协同发挥作用。例如,当特异性抗体存在,白细胞吞噬微生物能力增加。体液免疫系统是鼻腔免疫屏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已有大量文献详叙。本文可从鼻腔白细胞亚群的研究结果,探讨免疫系统与感冒和鼻窦炎的关系。【人类鼻腔呼吸道粘膜中的淋巴白细胞亚群】与浆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体相比,鼻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粒性活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荧光技术,观察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经倍氯米松处理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经倍氯米松处理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Ca2+]i明显升高.结论倍氯米松能够使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正常儿童和成人的鼻粘膜含有大量柱状上皮细胞、一些杯状细胞、偶见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其他细胞(嗜酸细胞、嗜中性细胞、细菌)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在鼻部变态反应时,鼻粘膜中嗜酸细胞和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增多;而在细菌感染时,嗜中性细胞和细菌常增多。变态反应学书籍中一般记述大多数新生儿鼻粘膜中嗜酸细胞增多,因此认为在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进行鼻细胞学检查其诊断价值不大。作者等应用可弯的塑料鼻拭子采取鼻粘膜,研究了健康婴儿鼻粘膜的细胞学。研究对象为27名2天至12月的婴儿,其中22名为健康婴儿,5  相似文献   

14.
观察外周血内中性白细胞与绵羊血红细胞形成自发玫瑰花结能力的方法,是表明机体抗感染防御功能有价值的试验。许多局部感染灶(包括各型扁桃体炎)有局部免疫力改变,主要表现为有免疫功能细胞的活性变  相似文献   

15.
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多种炎性活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多种炎性活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荧光技术 ,观察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经倍氯米松处理后细胞内的形态变化。结果 :经倍氯米松处理后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细胞内RNA的荧光染色均减弱 ,RNA/DNA比值均变小 ,嗜酸性粒细胞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中性粒细胞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淋巴细胞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倍氯米松能够明显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细胞内RNA的含量 ,即减少细胞内RNA的合成和 (或 )促进RNA的降解 ;不直接影响淋巴细胞内的RNA代谢。  相似文献   

16.
病例报告病人男性,43岁,素嗜饮酒,禁酒后常发病,从1972年夏开始用大仑丁,100毫克,每日三次。一个月之后,因全身不适、喘鸣及呼吸困难住院,发现两侧声带外展瘫痪,乃进行紧急气管切开术。颏下及枕部淋巴结可触及,肝脾中度肿大,有低热。继续服用大仑丁。声带瘫痪原因未查出。血液白细胞计数正常,周围血涂片示浆细胞样淋巴球占50%。以后颈淋巴结普遍肿大,切取颏下淋巴结作活检。颈淋巴结切片显微镜所见,正常结构消失,有多形非典型网细胞、淋巴球及浆细胞浸润。偶见中性及嗜酸性白细胞。多数网细胞较大,有多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们在14例成年普通感冒患者(男6例,女8例)所收集到的鼻分泌物,用细胞学检查发现有大量的颗粒白细胞,测定分泌物蛋白水解活性和各种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浓度,有大量的蛋白酶溶酶体从细胞中析出进入鼻分泌物中。在感染期间粒性蛋白酶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噬菌作用和分解感染物质成为微小的分子并激活化学介质和酶原的作用。他们的蛋白水解活性是通过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或小分子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浸透作用而受到控制。弹性硬蛋白酶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在感冒发作3天后增加。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感冒期间有大量嗜中性弹性硬蛋白酶从粒性白细胞中释出并进入鼻分泌物中,而α_1-抗胰蛋白酶的漏入也随之增加。在大量鼻漏时,溶解纤维蛋白的高活性,主要归因于嗜中性蛋白酶,很适宜破坏和排除鼻分泌物。胰蛋白酶样蛋白酶活性非常低。在所有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中,未见到α-胰蛋白酶间抑制因子,仅在两例临床症状最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6例慢性鼻窦炎儿童进行了变态反应学研究。从病理组织学观察,呈现变态反应改变者不少。尽管在临床上缺乏变应性症状(如喷嚏、清水样鼻涕等),但仍有半数患儿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肥大细胞出现率增高,阳性者占58%,嗜酸性白细胞阳性者占47%,两者阳性的比率也增高。在嗜酸性白细胞完全不存在的标本上,肥大细胞仍有( )或( ),而且肥大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脑膜炎是否引起听力损害,对50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研究。患儿年龄为3个月~15岁。脑膜炎诊断标准:①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②脑脊液出现嗜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和胶乳凝集(latexagglutination)检测出抗原;③脑脊液革兰氏染色发现病原菌;④脑脊液/血液糖含量比值低于O.4~0.5或脑脊液糖含量低于40mg/dl,而血糖在正常范围。有中耳炎病史、听力下降史及检查发现传导性聋、渗出性中耳炎和咽鼓管功能不良者不列入该研究。抗生亲过敏或入院前因先天及后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而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治疗者也未…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不仅有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且有众多的炎性递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和P物质神经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