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开塞露和金双歧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寻求喂养不耐受的早期干预方法 .方法 将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61例VLBWI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二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实施早期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出生30 min内开始使用开塞露5 mL注肛,1、2次/d,保留时间1~2 min,直至胎粪排净.金双歧在出生当天开始使用,0.5片/次,3次/d,连用7 d.记录二组患儿进奶量、残奶量、体质量、呕吐、腹胀及胎粪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二组患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奶量、残奶量、下降最低体质量、每日增长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日龄、达足量胃肠营养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观察组首次胎粪排出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及腹胀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a<0.01).对照组呕吐及腹胀发生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a<0.01).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12.9%)显著低于对照组(60.0%)(P<0.01).结论 早期应用开塞露和金双歧可提高VLBWI喂养耐受性,能避免或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2.
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出生体质量1 000~2 000 g)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二组患儿均予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0.5 g/次,2次/d.观察出生28 d二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和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监测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 新生儿期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7.5%,对照组为52.5%,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5.208 3 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治疗组为(12.1±2.45)d,对照组为(16.8±8.78)d,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3.26 P<0.01);治疗组新生儿期头围、身长、体质量增长速度[(0.65±0.1)cm/周、(0.8±0.15)cm/周、(22.3±2.56)g/d]较对照组[(0.6±0.11)cm/周、(0.7±0.16)cm/周、(16.1±1.32)g/d]均明显增快(t=2.12P<0.05;t=2.88 P<0.05;t=13.61 P<0.01),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所需时间[(5.2±1.13)d]亦较对照组[(9.8±3.16)d]明显缩短(t=8.67 P<0.01).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对4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VLBWI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予常规处理;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3 mg/(kg·d),1次/d,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后。结果 治疗组腹胀及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莲  夏世文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4):1091-1092,1118
目的 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HPF)开奶与标准早产儿配方奶(SPF)相比,是否能减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使VLBWI更早达到全肠道喂养,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方法 随机将2009年1-6月本院NICU收治的VLBWI 30例分为HPF组及 SPF组,2组均以20 mL·kg-1·d-1开奶,并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按此速度加奶.HPF组在日龄14 d结束HPF喂养,换等量的SPF喂养;SPF组持续以SPF喂养.观察2组患儿开奶前7 d胃潴留总次数、第7天餐前胃残留奶量(包括最大胃残留量、全天胃残留总量/全天预计喂奶量)、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28 d时体格发育情况及是否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果 与SPF组相比,HPF组开奶前7 d胃残留总次数[(15.5±2.9)次 vs(17.1±4.5次)]、第7天最大胃残留量[(0.9±1.0) mL vs (1.8±1.3) mL]、第7天全天胃残留量/全天预计奶量[(3.1±4.8)% vs (8.7±6.9)%]降低,胃排空改善,胃潴留量减少,达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缩短[(12.7±4.2) d vs (16.6±4.8) d],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加快[(15.37±4.08) g·d-1 vs (11.02±3.49) g·d-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患儿28 d时头围[(30.01±1.11) cm vs (29.05±1.20) cm]、身长[(42.85±1.62) cm vs (41.55±1.51) cm]、体质量[(1.792±0.213) kg vs (1.617±0.187)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组患儿NEC发病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HPF能够促进胃排空,改善VLBWI的喂养不耐受,并使其更早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从而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可将HPF用于VLBWI的开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4种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胎龄28~32周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分为4组,分别予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处理.每日记录喂奶量、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并观察胎粪排泄情况.每日记录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 间断喂养组胎粪排出时间为(3.6±1.6)d,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喂养时间为(15.8±5.6)d,持续喂养组分别为(5.2±2.0)d、(17.1±4.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率方面,间断喂养组为37.5%,持续喂养组为32.5%,而吗丁啉组为80.0%,红霉素组为87.5%,后两组分别与前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呕吐消失时间方面,吗丁啉组为(2.97±1.27)d,红霉素组为(2.16±1.65)d,均低于间断喂养组[(4 33±2.49)d]及持续胃肠喂养组[(4.85±2.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胀消失时问方面,红霉素组为(2.47±1.34)d,明显低于吗丁啉组[(3.59±1.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种干预措施首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吗丁啉、间断胃肠喂养,以持续胃肠喂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CGMCC0313.1散剂联合四磨汤口服液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二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酪酸梭菌CGMCC0313.1散剂口服,1包/次,2次/d,加水2~5 mL溶解,喂奶后口服或鼻饲,疗程≥7 d;四磨汤口服液1.5 mL/(kg.次),3次/d,喂奶前30 min口服或鼻饲,疗程≥7 d。观察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进奶量,每日大便次数,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4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8例,好转18例,无效14例,有效率65%,二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进奶量、病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a<0.01);二组患儿大便次数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a<0.05)。治疗中未发现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酪酸梭菌CGMCC0313.1散剂联合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经幽门喂养(TP)和经胃管喂养(IG)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的喂养耐受性,探讨TP在VLBWI儿胃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胎龄为28~33周的VLBWI儿随机分为TP组(n=20)和IG组(n=23)。喂养开始于出生2~3d,且生命体征平稳。喂奶量由10~20mL/(kg.d)开始,间断喂养每3~6小时1次,VLBWI儿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二组患儿喂养耐受性、呼吸暂停、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喂养耐受性中呕吐发生率TP组显著低于IG组(χ2=4.74P<0.05),呼吸暂停发生次数TP组显著低于IG组(t=3.098P<0.05)。二组患儿腹胀、体质量增长速度、达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378;t=1.243,0.388,0.834Pa>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27P>0.05),且二组患儿均无肠穿孔发生。结论TP能显著减少VLBWI儿呼吸暂停及呕吐的发生率,改善喂养的耐受性,TP可用于不能耐受IG而反复出现胃食管反流的VLBWI儿。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体质量儿86例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于入院后48 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体质量增长情况、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新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生大黄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冶疗作用。方法将73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鼻(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生大黄粉100 mg/(kg.次),每天2~3次,于喂奶前30 min喂入。结果应用生大黄粉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生大黄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好,价格便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 d。对照组减少喂奶次数或量,或停止喂养。结果两组在症状消退时间、达足量喂养日龄、体质量增长日龄、增至出生体质量日龄、静脉营养和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的病例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比例为28·5%,出生体重和胎龄越小,其比例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则达到69·2%。呕吐、腹胀和胃潴留发生的开始时间多在肠道喂养后第1周内。胎龄、出生体重较小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胃潴留和腹胀多见,而较大的早产儿则以呕吐多见。结论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肠道喂养后约1周内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应严密监测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ELBW)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VLBW和ELBW婴儿3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87)和对照组(n=188)。观察组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当喂养达10 mL/次后,改用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照组给予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两组持续喂养4周,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自主排便次数、生长发育情况、喂养后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和胎便排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每日自主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体重、头围和身长均大于对照组(分别是1 793±317 g vs 1 621±138 g、30.5±1.1 cm vs 30.0±1.6 cm和43.9±1.2 cm vs 42.1±2.0 cm;均P0.05);观察组婴儿喂养第4天和第10天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婴儿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可提高胃动素水平,增加胃肠道喂养耐受性,促进VLBW和ELBW婴儿早期生长发育,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中的作用。方法:将68例需要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观察组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患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耐受性、机械通气并发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在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可加快其生长发育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提高喂养耐受性,而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没有上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成益生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治疗原发病,益生菌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益生菌治疗(0.25 g, 每天两次)。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治疗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4% vs 14%,P<0.05),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6.8±1.2 d vs 7.7±1.6 d,P<0.01),且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8.0±1.4 d vs 9.0±2.0 d,P<0.05)。益生菌用药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其体重增长,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且益生菌的应用是安全的。[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693-695]  相似文献   

15.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早产儿32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EHF)喂养早产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的69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EHF组(n=327)和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65),收集两组早产儿住院期间资料,包括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首次排胎粪时间、胎粪排尽时间,以及大便是否有潜血、是否存在肠道感染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入院后3周血清白蛋白水平、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开奶时间、首次胎粪排出时间、皮肤黄疸出现时间、入院第1、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F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肠道感染率、大便潜血阳性率及NEC发生率均显著低于SPF组(P0.05);EHF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SPF组(P0.05);入院第3周EHF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SPF组(P0.05)。结论 EHF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促进排便,使早产儿更早达到全肠道喂养,较SPF存在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人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般情况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情况、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胃肠动力、胃电活动、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胃食管返流情况进行观察监测。结果研究期间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平均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喂养耐受性早喂组较晚喂组明显增强(P=0.039);血清胃动素水平早喂组较晚喂组在第7、14天明显升高;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时早喂组的胃电图检查更为成熟;早喂组的胎便排完时间更短;卡红胃肠道转运时间第28天早喂组更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I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包括减少喂养并发症、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喂养方案能否促进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胃肠道营养建立及其对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3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5月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前后1年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n=160)和试验组(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n=152),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中心静脉留置时间的差异及相关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可以帮助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建立全肠道喂养,减少静脉营养使用,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A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w-dose erythromycin on the time taken to attain full enteral feedings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 and feeding intolerance. METHODS: Two groups of preterm infants (birth weight 相似文献   

19.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3,自引:1,他引:202  
目的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 对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并痊愈出院的 3 8例婴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体重 ( 13 14± 180 )g。按是否有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 3 0 %、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 >2次、第 2周末喂入量 <8ml/ (kg·次 )分为喂养不耐受或耐受两组 ,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 ;按早开始 (≤ 6d)和晚开始 (≥ 7d)胃肠喂养分成两组 ,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 5 5 % ( 2 1/ 3 8)。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脐插管、应用氨茶碱及开始胃肠喂养日龄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早开奶组达足量喂养日龄 [( 2 9 0± 11 2 )d]和住院天数 [( 41 7± 12 4)d]较晚开奶组明显缩短 [分别为 ( 41 8± 16 9)d和 ( 5 5 4± 17 5 )d],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如果VLBWI的生命体征平稳 ,在出生 6d内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 ,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