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主要特征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的四肢近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 可累及呼吸、消化及骨骼等多个系统。未经治疗的严重1型SMA患儿通常在2岁内死亡。近年来, SMA的治疗获得飞速发展, 多种药物已获批上市, 患者有望从中受益。然而, 现有的任何一种治疗药物和方案都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因此不同治疗策略、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治疗以及潜在药物的研究开发成为未来SMA治疗的发展方向。该文就SMA的治疗药物及联合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SMA的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变异导致SMN蛋白缺乏致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并常伴呼吸、消化、营养、骨骼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属严重致死致残性遗传病,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SMA的药物治疗获得前所...  相似文献   

3.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积极的营养治疗可改善SMA患者的营养代谢和体成分,提高药物疗效,保护骨骼及器官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及存活率。文章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SMA患者的常见营养相关合并症,如体重和体成分的异常、吞咽障碍、胃排空延迟、胃食管反流和便秘、骨密度下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脂肪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探讨营养诊断和干预对策,希望SMA患者的营养管理能得到更多的医生、患者及家属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脊髓性肌萎缩(SMA)是一种高发生率并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SMA的表型异质性高、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性也不同, 因此迫切需要寻找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展及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 为患者制定完善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多学科管理策略。近年来SMA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本文就生物标志物在SMA疾病进展、预后、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遗传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新生儿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治的有效手段,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将这3种疾病纳入新生儿筛查的范围。开展3种疾病的新生儿联合筛查,可优化筛查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性肌萎缩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合并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Ⅰ型19例,Ⅱ型9例,Ⅲ型 8例。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费力、三凹征、肺部细湿啰音等多见。有1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其中Ⅰ型SMA患儿7例(63.6%),Ⅱ型SMA患儿2例(18.2%),Ⅲ型SMA患儿2例(18.2%)。5例SMA患儿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3例为Ⅱ型SMA患儿,2例为Ⅲ型患儿。有18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Ⅰ型SMA患儿10例(55.5%),Ⅱ型SMA患儿4例(22.2%),Ⅲ型SMA患儿4例(22.2%),以院内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多见,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最常见。3例患儿在院内死亡,22例患儿好转出院,其余11例患儿放弃治疗。住院治疗的次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前、后5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要警惕条件致病菌感染,对呼吸衰竭者及时使用机械通气。积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改善SMA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自然病史进行分析,为开展SMA的综合管理、基因修饰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现状。 结果 117例患儿中,1型SMA 62例(53.0%)、2型45例(38.5%)、3型10例(8.5%),中位起病年龄分别为2、10、15月龄。1型SMA起病、就诊、确诊时间均早于2、3型SMA(P<0.05),1型SMA就诊时间窗(起病年龄至就诊年龄)短于2、3型SMA(P<0.05)。肺炎为首发症状、抬头无力、哭声无力、进食费力多见于1型SMA(P<0.05),2型SMA脊柱侧弯和下肢关节挛缩发生率高于1型(P<0.05)。117例(100%)SMA患儿均为SMN1基因纯合缺失,其中以7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最常见(68.4%,80/117)。1型SMA的6年生存率仅为10%±5%,低于2、3型SMA(P<0.05)。起病年龄≤3月龄、肺炎为首发症状、抬头无力为1型SMA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2型SMA运动能力可呈非线性倒退。 结论 各型SMA患儿临床表现、生存率均存在异质性,1型SMA生存率低,2型SMA运动能力可呈非线性倒退,临床上应早期识别及管理SMA。  相似文献   

8.
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Syndrome,PWS)是在1956年由Prader Cabbant和Willi描述并命名的,又称之为肌张力低下-智能障碍-性腺发育滞后-肥胖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婴儿期突出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极易与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SMA)、良性肌迟缓、大脑发育不全(软瘫型)相混淆。2000年注射用生长激素(HGH)被正式批准用于PWS的长期治疗,但多应用于儿童及成年人,婴幼儿少见报道,我们观察了1例生后7个月的女婴应用HGH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以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特征的严重神经肌肉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还会引发包括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多系统疾病,其中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骨骼系统并发症.文章介绍SMA合并脊柱侧凸的自然史,以及不同程度脊柱侧凸的临床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多学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收集32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患儿行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神经电生理检查,24例患儿行腓肠肌活检。结果32例SMA中,SMAⅠ型15例,SMAⅡ型12例,SMAⅢ型5例,均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肌张力低下。各型SMA患儿起病年龄及病情轻重有其相应的特点。SMAⅠ型患儿不能竖头,均有呼吸肌受累表现,其中10例有颅神经受累症状。SMAⅡ型患儿能独坐,仅1例出现矛盾呼吸及吞咽困难。SMAⅢ型患儿能独站,其中3例可行走,均无呼吸肌受累表现。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自发电位,其出现率为87%,运动单位时限延长(幅度30%~150%)、波幅增高(幅度90%~45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轻度减慢(降幅24%~40%),93%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降幅56%~99%),远端潜伏期均正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波幅均在正常范围。肌肉活检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根据临床特点、肌电图及肌活检结果可确诊SMA,重视SMA患儿的呼吸管理,可延长患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2014年的夏天,“冰桶挑战赛”的公益活动燃烧到了我国,它是为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募捐的公益活动名称.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它是一类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神经变性疾病,常常在成年期起病;但有时广义运动神经元病概括了所有的前角细胞疾病,如发生在儿童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相似文献   

12.
季星  吴士文 《临床儿科杂志》2023,(12):942-945+960
<正>2023年7月,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神经与肌肉疾病防控专项基金牵头,组织国内专家制定并发表了《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2023版)》[1](以下简称共识)。共识围绕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新生儿筛查流程与相关问题、SMA筛查后确诊流程与相关问题、筛查确诊SMA新生儿的疾病管理等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本文特指5q-S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常累及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病理生理改变,导致低通气、咳嗽减弱、痰液堵塞等一系列呼吸问题。呼吸衰竭是SMA患儿最常...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应针对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最适合的呼吸支持策略,尽可能减少其风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阐述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呼吸管理,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难治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气漏、肺出血等不同肺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肺呼吸力学变化及机械通气管理的原则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癫痫是一种以反复自发性发作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和临床症状都非常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也尚未找到能治愈癫痫或能真正修正疾病进程的有效药物[1]。随着表观遗传学在精神分裂症、脊髓性肌萎缩症、Rett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疾病中的深入研究,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突触可塑性及记忆中作为基本调节进程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和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对SMA患儿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 选取45例SMA患儿,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对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分析SMN基因拷贝数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SMA患儿中,SMN1第7和8外显子纯合缺失者为42例,占93%(42/45);仅有第7外显子缺失者为3例,占7%(3/45)。SMA不同临床分型和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类型间无相关性(P > 0.05);SMA患儿和健康儿童的SMN2基因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前者以2和3拷贝者居多,后者以1和2拷贝者居多;不同SMA临床分型间SMN2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MN2基因为2拷贝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3和4拷贝者。Ⅰ型SMA患儿中SMN2拷贝数以2或3拷贝者居多,Ⅱ型以3拷贝者居多,Ⅲ型以3或4拷贝者居多。随着SMN2拷贝数增加,患儿发病年龄越大,保有的运动功能和临床结局越好,SMN2基因拷贝数同临床结局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SMN2基因通过剂量补偿效应减轻SMA疾病严重程度,SMN2拷贝数同SMA临床表型具有相关性,可将其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N-T和SMN-C拷贝数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组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997~2001年间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儿童型SMA进行SMN-T(端粒侧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及SMN-C(着丝粒侧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拷贝数的定量测定,以探讨临床及病理诊断为SMA,  相似文献   

18.
小儿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几年小儿神经肌肉疾病治疗进展发展较快的主要是肌营养不良,特别是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DMD和BMD),其次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率也较高的脊髓型肌萎缩(SMA)则治疗进展尚不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SMN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坏死,引起肢体近端肌肉无力和肌萎缩。该病至今无有效治疗,干细胞治疗可望给患者带来福音。该研究拟探讨SMA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能否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为SMA的干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PCR-RFLP的方法对SMA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分离和纯化患者的(MSCs),在bFGF预诱导后,再用黄芩甙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用神经元标志物NSE和NF鉴定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上述研究均与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PCR-RFLP证实所选患者SMN1基因外显子7缺失,而对照者无缺失;SMA患者和对照者的MSCs形态相同,增殖速度相似;两组MSCs经黄芩甙诱导6 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于神经元的形态,有长的突起,相互之间连接呈网状。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两组分化后的神经元样细胞,NSE和NF均为阳性。结论:SMN1基因缺失不影响MSCs的增殖和分化,SMA患者的MSCs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5):453-456]  相似文献   

20.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肌营养不良[1].临床表现为5岁前起病,对称性肢体无力,伴肌萎缩和腓肠肌肥大,病情进行性发展,20岁左右死于心肺功能衰竭.DMD尚无治愈方法,因此进行规范症状管理十分重要[2].由于呼吸并发症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是DMD的首要死因[2],2004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制定了DMD呼吸管理指南,规范了呼吸功能监测和干预方法[3].201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DMD多学科协作治疗的管理体系.其中,呼吸并发症管理是预防呼吸衰竭、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重要措施[4-5].国内对呼吸功能评价与管理的研究不多,现将对DMD呼吸功能评价与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