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屹  王剑 《放射学实践》2022,37(4):525-528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黑色素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神经黑色素磁共振成像(NM-MRI)技术可在体观察脑干神经黑色素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本文重点综述PD患者的黑质和蓝斑NM-MRI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征的相关性,并探讨NM-MRI在P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蓝斑是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来源, 在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蓝斑存在明显的退化现象, 神经黑色素敏感MRI(NM-MRI)因具有实现蓝斑可视化成像的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近年来, 许多研究已经开始将这一成像技术应用于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 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本文旨在对NM-MRI中蓝斑可视化成像的原理及蓝斑可视化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PD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包括PD轻度认知损害和PD痴呆。随着不同PET靶向示踪剂的发展,目前PET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评估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分子影像手段,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PS)是一组部分临床症状与帕金森病(PD)相重叠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两者症状的相似性导致了临床鉴别困难。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MRI凭借其对结构、扩散、灌注及功能等多模态成像的优势在揭示PPS和PD的脑区灰质体积改变、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改变,局部脑区的铁沉积、血流灌注及功能连接等的异常改变方面提供了诸多信息。就MRI在PPS及PD鉴别诊断及疾病进展预测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摘要】2019年RSNA年会科学报告中头颈部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①各种常规及先进成像技术在临床急诊及规范应用方面的探索;②头颈部钆对比剂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估;③新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放射组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及头颈部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RADS)在头颈部肿瘤定性诊断、疗效预测方面的研究;④人工智能在头颈部的图像分割、图像合成、定性诊断、分子病理及临床疗效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不同神经网络算法在头颈部成像分析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2018年RSNA会议中出现大量新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神经突起方向弥散与密度成像(NODDI)、静息态(f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RMR)、动脉自旋标记(ASL)、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成像(DSC-MRI),2-羟基戊二酸磁共振波谱(2HG-MRS)、新的3D量化序列QALAS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鉴别胶质细胞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判断肿瘤真性和假性进展;②大血管卒中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的评估,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来评估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的梗塞核心区;③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与脑血管事件的关系;④探索AD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以及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障碍的关系;⑤静息态磁共振的新型处理方法及在脑肿瘤及认知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⑥深度学习用于各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而PD伴发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也逐渐提高.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快速发展,提示PD病人认知障碍可能与神经网络破坏有关.应用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可能会进一步深入揭示PD病人认知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与认知回路损伤之间的关系.PD病人认知障碍的静息态fMRI研究能为该病的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摘要】RSNA2016神经系统方面科学报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拓展MRI新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H-MR血氧定量成像(MOXI)、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扩散峰度成像(DKI)、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及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1H-MR血氧定量成像(MOXI)测量人脑肿瘤氧张力(PO2);②MK提供人神经胶质瘤的分子状态的信息;③缺血性卒中病灶酸度分级评估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的情况;④扩散加权动脉自旋标记(DW-ASL)MRI测量内源性水渗漏评估阿尔茨海默病(AD)脑血管渗漏、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定量分析AD脑内病理性铁沉积;⑤糖尿病脑损伤的认知功能以及精神疾病功能MR成像。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早期检出颅内动脉瘤及评估其破裂风险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极其重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与医学影像结合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AI技术已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辅助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估,多种深度学习(DL)算法可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相结合,从而实现快速识别、精准诊断动脉瘤并预测其破裂风险。对AI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预测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早期PD的临床表现不显著,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对控制病情进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铁与PD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检测脑铁含量对于诊断PD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评估脑铁含量的MRI技术包括T2WI、SWI、定量磁化图、磁场相关成像和直接饱和成像,多样的反映脑组织铁蛋白和铁蓄积的变化。本文就目前MRI检测脑铁含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是一项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预后及疗效监测等方面得到了初步应用,本文对WB-DWI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减少,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神经影像检查多采用结构MRI研究局部脑区的改变,随着多模态MRI的发展,从血流动力学、脑白质纤维束成像、代谢水平以及功能连接等不同角度可以对PD行进一步研究及评价,从而为PD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的影像依据。就多模态MRI技术在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脏CT成像已被广泛用于冠状动脉及心脏结构性疾病的诊断。传统心脏CT影像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视觉进行评估。影像组学可以从医学影像中挖掘大量人眼看不见的定量特征,并与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模型预测疾病状态以及病人的临床结局。就影像组学方法在心脏CT成像领域(包括冠状动脉斑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心肌组织及心脏占位)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并探讨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将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因此早期诊断HIE对患儿的预后评价和及早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HIE的早期评价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近年来在探讨HIE早期诊断方面应用较多的MR功能成像技术。三种技术对HIE的诊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定时间窗,因此通过对不同时间窗HIE进行影像学检查,探索不同时间窗的最佳检查方法和手段,可为HIE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RSNA2019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报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拓展MRI新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磁共振弹性成像(MRE)、静息态磁共振成像(f-MRI)、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扩散成像(DWI、DTI、DKI等)和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的创建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②功能序列及血管检查技术对血管内取栓的评价,缺血半暗带的诊断及ASPECTS评分在评价卒中预后的作用;③脑肿瘤良恶性、类别、分级和真假性进展的鉴别,对治疗的评价及预后的预测,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④胎儿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及图像质量提高的方法;⑤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MRI检查在ASD研究中应用广泛,能够通过无创性评估脑结构形态、物质代谢和功能状态等方面来显示ASD病人神经病理学改变,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就结构MRI、扩散成像、磁共振波谱(MRS)及功能MRI技术在AS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VCT)进行容积扫描,将所得的容积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运用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VR+Raysum)、最小密度投影(MinP)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以支气管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估64排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结果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率为96%;不同后处理方法(CTVE、MPR、VR+Ray-sum、MinP 4种方法结合)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100%,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P<0.05)。结论64排CT气道成像结合不同后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异物诊断的准确性,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异物形态对指导内窥镜检查或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僵直少动型帕金森病(AR-PD)病人更易出现运动障碍且预后较差。多模态影像技术为评估PD病人大脑结构及功能改变提供了无创手段。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刺激脑区的兴奋性达到改善PD运动症状的效果。总结AR-PD的临床特征,并就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构MR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和扩散张量成像等多模态MRI以及核医学技术对AR-PD的脑机制及其在AR-PD TMS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右心室功能的准确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鉴于右心室几何形状复杂,传统影像检查方法对于其功能评价的准确性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应变率成像(SRI)技术的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提高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CMRI电影及相位对比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的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形态和功能评价中取得突破,使得影像技术客观、准确、定量地评估COPD病人右心室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不良,大多数发生于肝外胆管。肝外胆管癌(EHCC)的定位诊断常依赖于影像检查,MRI为目前诊断EHCC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随着MR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序列如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峰度成像(DKI)等应用于EHCC的诊断,并且可以对肿瘤的病理级别进行预测和评估,对判断病人的预后及肿瘤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就不同MR成像序列在EHCC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