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螺旋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资料.结果 16例患者16个FNH病灶中,平扫显示所有病灶均为略低密度,位于肝包膜下,其中14个可见更低密度瘢痕,从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或不规则状.肿块实质呈"快进慢出"强化,中心瘢痕及辐射状分隔、假包膜"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肿块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 平扫和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螺旋CT多期扫描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病理分型与CT、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表现及基本影像学特征,比较不同病理分型的IMT影像形态学差异。结果:肺内、肝脏、胆囊、胃、腹腔及腹膜后区IMT各7例、3例、1例、1例、4例。病灶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5例伴少量点状钙化,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扫描胸部肿瘤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腹部肿瘤多表现为动脉期瘤内轻度片絮状强化,或边缘花环样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持续扩大,强化程度无明显衰退。强化方式与瘤内组织成分比例有关,而恶性程度及预后转归与瘤细胞的核异型性有关。结论:IMT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精准显示病灶的血供及解剖结构特征;MRI有助于评价病灶组成成分及预判病理分型。CT和MRI结合有利于提高IMT良恶性倾向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以便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肝脏IMT患者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及病理确诊。结果影像学特征表现CT平扫低密度,可见中央液化坏死区,增强由边缘至中央扩展呈渐进性强化,最终与肝脏呈等密度强化。肝脏IMT病理学切片为梭细胞密集型。结论肝脏IMT分界清,增强可呈"慢进慢出"特征性变化。根据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对诊断此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无皮肤巩膜黄染,无腹痛等不适.超声示:肝右前叶大小约3.8cm×3.6cm低回声团,边界尚清,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肝右叶前上段为主一密度减低团块影,最大径约4.1cm,边界清楚,CT平扫CT值约39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环状强化,其内及外缘均可见无强化区,CT值约48 HU,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以动脉期强化环为基础向内向外蔓延,呈渐进性强化改变,延迟期CT值约76 HU;肝右动脉分支穿行其中,门静脉右前分支及肝中静脉与之邻近,局部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肿块远侧肝内胆管扩张;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胆管来源可能,邻近血管部分受侵可能(图1~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盆腔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膀胱直肠隐窝8例,后腹膜1例,均表现为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8例肿块边界欠清呈分叶状,1例边界清楚有包膜。肿块内可见偏心性带状、团状低密度区,2例肿瘤内混杂出血。肿块易侵犯邻近组织,周围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CT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程度较其中心强化明显,静脉期、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结论发生于盆腔的儿童RM S在C T影像学表现中有一定的特征性和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部实质性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lastic tumor,IMT)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部实质性脏器IM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肝脏4例,脾脏4例,胰腺1例;实性肿块型病变8例,囊实性病变1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清楚6例。9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异常强化1例,轻中度强化8例;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1例,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度幅度降低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7例,分隔强化2例。结论:腹部实质性脏器IMT影像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具有一定特点,病灶出现渐进性持续延迟强化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金矿  严华  龚福林  黄璐   《放射学实践》2014,(4):441-443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颅面骨转移患者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6例均行头颅CT平扫,其中2例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检查,6例中5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6例均为双侧颅面骨受累,主要CT表现为颅面骨骨质破坏、骨膜下垂直骨针和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中可见钙化;主要MRI表现为颅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其内有钙化灶,肿块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肿块和邻近脑膜有不均匀轻度强化。5例腹部CT显示腹膜后肿块并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1例MRI显示腹膜后肿块。结论:神经母细胞瘤颅骨转移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CT和MRI资料,7例患儿均行眼眶CT平扫、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上腹部平扫,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结果 7例患儿中6例多发,1例单发;多发病灶以颅眶骨交界为著.CT均表现为受累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骨皮质毛糙不整,骨膜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受累骨质周围见梭形稍高密度肿块,内见斑点、斑片、不规则高密度影;7例MRI平扫表现为正常骨髓信号被软组织肿块替代,肿块呈等T1、不均匀等、稍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伴相邻脑膜增厚、异常强化、破坏中断.5例上腹部CT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区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肿瘤密度不均;3例上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颅面骨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具特征性,CT对针状骨膜反应和肿块内钙化斑的显示较MRI更具鉴别诊断价值,而MRI对病变范围及脑膜转移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盆腔炎性肌纤维细胞瘤(IM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IMT,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9例IMT患者中CT平扫4例密度均匀,呈等密度影;3例呈等低混杂密度影,伴有囊变坏死,1例病灶边缘伴线样钙化影。CT增强6例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静脉期呈现持续性强化,2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强化影;1例动脉期呈中度以上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强化。4例病灶内实性部分呈结节、片絮状强化伴不同程度的黏液变性区,2例呈环形强化。5例肿瘤边界清晰,4例肿瘤边缘不规则,可见范围不等的小片状或晕状渗出模糊影。4例病灶周边脏器不同程度受压、移位;2例肝脏转移、腹盆腔转移及腹壁侵犯。随访9例均无瘤生存,2例复发均手术切除。结论 腹盆腔IMT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其影像学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的MD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腹部HV-CD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11例中,9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11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6±4) HU,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斑片样、放射状低密度影及斑点样、树枝样钙化灶.2例局部边界不清.5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4例周围腹膜局限性增厚.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80±14) HU,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延迟期强化程度退出;2例呈中度强化,且延迟期为著;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病变内低密度区未强化;11例病变周围均可见供血及引流血管.结论 腹部HV-CD的MD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病变内的钙化及强化程度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 10例中,胃淋巴瘤6例,肠道淋巴瘤4例.胃淋巴瘤CT表现分3型:溃疡结节型3例,息肉型2例,浸润型1例;肠道淋巴瘤CT表现分2型:肠壁增厚型2例,肠腔内肿块型2例.肿瘤平扫密度较均匀,无明显坏死,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CT明确显示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 结论 CT对于PGIL的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CT及MRI观察病变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与胃壁的关系、病变周围情况及强化特点等;上胃肠道造影动态观察胃肠道形态、走行、肠管蠕动、管腔充盈情况和对比剂通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梗阻及充盈缺损等异常征象。 结果 2例无症状者于平扫CT和MRI上表现为与邻近胃壁紧密连接的单发类圆形囊性肿物,囊壁较薄,边界清晰;3例有症状者平扫CT显示病变囊壁增厚,边界不清,所有病变囊壁均未见钙化。5例CT增强检查均显示囊壁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上胃肠道造影显示,腔内型病变表现为胃窦部巨大充盈缺损并胃出口梗阻,腔外型病变对胃壁形成了外压性切迹。 结论 儿童胃重复畸形是临床少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多变且特异性较差,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检查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诊断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行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行腹盆部CT平扫,5例在淋巴管造影前做过CT平扫加增强,3例淋巴管造影、CT平扫后进行了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影像学表现。结果直接淋巴管造影显示腹膜后、髂部淋巴管走行迂曲,不同程度扩张,结构紊乱,动态观察向肠系膜反流4例,3例可见对比剂直接进入肠腔内。直接淋巴管造影后行CT平扫,21例均可见向对侧腰干反流,9例向肠干反流。15例患者有节段性肠壁增厚,8例增强扫描,显示5例小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2例增厚肠壁呈均匀性强化,1例肠壁未见增厚。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与造影后CT联合检查是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口服等渗甘露醇胃肠低张造影结合能谱成像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消化道病变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检查当日口服2.5%甘露醇等渗溶液行肠道充盈并低张。采用双能CT宝石能谱成像技术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组织最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图像,结合水一碘分离图及能谱曲线分析,并在ADW4.5工作站上进行MPR、MIP和VRT。结果56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胃肠道适度扩张、充盈密度均匀,气粪影干扰少,胃壁及肠壁与低密度的胃腔和肠腔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楚显示胃肿瘤15例,小肠肿瘤9例,小肠Crohn病2例,小肠过敏性紫癜1例,小肠血管畸形2例,结肠肿瘤13例,结肠息肉8例,直肠肿瘤6例,直肠息肉2例,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缺血3例。结论口服等渗甘露醇胃肠低张造影可以提供良好的胃肠道显示背景,是一种安全、方便、高效的胃肠检查方法,同时结合能谱成像,可突显小病灶,优化血管成像,判断病灶同源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且可真正达到胃肠道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内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内SF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3例均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1例行MRI平扫;结合文献探讨胸内SF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例胸内SFT分别位于肺内、斜裂胸膜、后胸壁脏层胸膜,肿块均为孤立肿块。1例左下叶背段外周肿块CT平扫为界限清楚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见"簇"状、"线"状强化小血管影,延时扫描肿块呈非均匀强化,部分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MR T1WI上肿块呈稍短T1信号,T2WI上呈"地图"样高低混杂信号,以短T2信号为主;1例斜裂肿块平扫表现为"卵圆"形边缘光滑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后胸壁脏层胸膜肿块CT平扫为非均质肿块,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类环状强化,内部见大片非强化坏死区,邻近见"贴边血管征"。3例均未见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手术病理结果示肿块界限清楚,有包膜或假包膜。镜下肿瘤细胞为长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漩涡"状或"不规则"状,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出现,可见粗大的"瘢痕"样玻璃变性的胶原纤维相间,部分视野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1例左下叶背段病变示陷入的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4或CD99、癌基因(Bcl-2)、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强阳性。结论胸内SFT少见,其影像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提高对肠重复畸形的术前影像学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影像学表现、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11例肠重复畸形中,空肠2例,回肠8例,结肠1例,全部为囊肿型。其中,1例有细孔与回肠相通,同时有异位胃粘膜,1例囊肿穿孔,2例伴发炎症,与周围组织粘连。肠重复畸形9例位于系膜侧,2例位于系膜对侧。X线平片及钡餐见肠管受压移位,充盈钡剂的肠管勾划出肿块轮廓。超声示腹腔内囊性肿块,周围有蠕动的肠管包绕,其中1例并发感染,边缘模糊,壁厚。抗炎治疗后肿块缩小。CT扫描:低密度单房囊性肿块,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可强化。推移囊肿后位置可发生一定变化。结论 通过对多种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并紧密结合临床,可提高肠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输卵管卵巢脓肿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该病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后病理确诊或临床确诊输卵管卵巢脓肿影像学资料,4例行 CT 平扫,9例行 MRI 平扫及增强(其中5例同时行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0例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病变(其中1例超声误诊为肠梗阻),CT 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影,MRI 平扫呈长/短 T1长T2信号、部分可见液-液平面形成,增强扫描脓肿壁轻度增厚并明显均匀强化,所有患者表现不同程度腹腔、盆腔积液及周围筋膜增厚;3例表现为单侧附件区厚壁多房囊实性包块(其中2例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性病变),增强扫描表现为厚壁及分隔明显强化。结论CT 及 MRI 对腊肠样表现的输卵管卵巢脓肿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多能做出定性诊断,对囊实性病灶能清楚显示,但定性诊断困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i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2~61岁,平均49岁。肺部2例,肾脏和脾各1例。术前4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仅行CT平扫,另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例肺内IMT CT表现均为孤立性实质性病变,边缘可光滑,亦可不规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1例病变边缘可见线条状钙化。2例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分别位于肾脏和脾,CT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缘清晰或不清晰,肿块内部出现钙化,增强后病变呈渐进性强化,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肿瘤,CT检查能为临床诊断IM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淋巴瘤(PIL)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L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加扫CT增强.结果 12例PIL中,肿块型2例,弥漫增厚型10例,病变肠管长约7.8~18.5 cm,平均约10.2 cm.9例病变肠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3例明显狭窄;10例病变肠壁柔和,2例肠壁僵硬.CT平扫增厚肠管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中,6例增厚肠管呈延迟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见小片状坏死区;最大密度投影(MIP)示8例病变肠管均可见增粗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9例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根部或腹膜后伴肿大淋巴结.1例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肠穿孔.结论 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呈均匀环形软组织肿块,且病变肠管范围较长,相应管腔扩张,管壁柔和,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的112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中病灶位于直肠75例,结肠37例,CT和MRI扫描中病灶形态表现扁平状35例及类圆形38例,其次是分叶状25例及菜花状14例;单发病灶99例,多发13例;病灶呈宽基底与肠壁相连93例,带蒂19例。CT平扫9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呈持续性或渐进性不均匀明显强化85例。65例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平扫呈等T1稍长T2信号60例,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5例,DWI呈稍高信号60例,ADC值在1~1.6×10^-3mm^2/s之间58例。结论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以直肠多见,单发为主,肿瘤多表现为肠腔内类圆形、扁平状、菜花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边缘光滑;CT检查平扫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呈明显持续性或渐进性不均匀强化;MRT平扫表面见长T1长T2信号粘液覆盖,病灶增强呈中度及以上不均匀强化,MRI功能成像DWI呈稍高信号,ADC值常大于1×10^-3mm^2/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