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晓梅  董兰  陈宇  吕浩 《武警医学》2018,29(8):793-796
 目的 探讨压力记录分析法(pressure recording analytical method,PRAM)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以PRAM技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组,G组),对照组以传统静态参数指导输液治疗(C组),每组20例。记录手术期间液体总入量、晶体液入量、胶体液入量、库血输入量、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肿瘤切除后(T3 )、关颅完毕(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G组液体总入量、胶体液入量和尿量明显增加(P<0.05)。T2-T4 时G组MAP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PRAM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脑肿瘤切除患者术中的容量状况,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田冶  葛帅娜  李军  陶天柱 《武警医学》2022,33(2):140-143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海水淹溺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S 组)、20 mg/kg低剂量人参皂甙Rg1组(L组)、100 mg/kg高剂量人参皂苷Rg1组(H组)。L组和H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20或100 mg/kg, 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的生理盐水,给药2 h后建立海水淹溺性肺损伤模型。分别于吸入海水前(基础值T0)、吸入海水后30 min(T1)、1 h(T2)、2 h(T3)和4 h(T4)各时间点检测动脉血PaO2和PaCO2的动态变化;于建模后2 h和4 h取出肺组织和外周血标本,检测肺湿干重比(W/D)、肺泡灌洗液蛋白定量(BAL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和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浓度,取建模后4 h的右肺下叶组织行HE病理检查。结果 T0时4组的动脉血 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T4时S和L组PaO2明显低于 H组(P<0.05),S和L组PaCO2明显高于H组(P<0.05)。T3和T4时,S、L和H组肺组织 W/D比值均明显高于C组(P<0.05),H 组肺组织 W/D明显低于S组和L组(P<0.05)。H 组 MDA浓度和MPO活性明显低于S组和 L组(P<0.05), H 组SOD活性明显高于S组和 L组(P<0.05)。H 组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低于S组和L组。HE病理染色显示H 组肺泡塌陷、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 预防性使用人参皂苷Rg1(100 mg/kg)能显著减轻海水淹溺导致的早期(4 h内)肺损伤,其保护机制与减轻肺内的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3.
刘晓梅  董兰  靳冰 《武警医学》2019,30(4):283-286
 目的 探讨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3-12月行全麻下择期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以SVV作为采血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照组以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作为采血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全麻后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分别于采血前即刻(T0)、采血100 ml时(T1)、采血200 ml时(T2)、采血300 ml时(T3)、采血结束时(T4)5个时间点记录两组患者MAP、HR或SVV;观察各采血时间点Hct及Hb数值;记录每位患者的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结束时的羟乙基淀粉(HES)用量及尿量。结果 (1)观察组:与T0相比,T1、T2时点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4 MAP及HR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T1~T3时点S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点SVV[(9.8±1.2)%]显著高于T0时点SVV[(5.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T1和T0时点相比,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点MAP显著低于T0时点,HR显著高于T0时点(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2-T4时点MAP及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点两组Hb及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点观察组Hb及H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采血量[(396±91)ml]显著高于对照组[(357±86)ml],HES用量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采血时间、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时,SVV作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比MAP和HR能更好地维持循环动力学稳定,对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的安全实施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秀满  王卫民  周宪  刘亚华 《武警医学》2021,32(11):933-93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对妊娠期高血压(妊高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顺产条件的妊高症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静脉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硬膜外组),记录产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各个时点产妇的VAS评分,分析产妇的满意度评分;记录各个产程时间及母婴不良反应;测定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血血气。结果 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MAP、HR、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处理后10 min(T1)、处理后60 min(T2)、分娩后10 min(T3)、分娩后2 h(T4)这四个时间点的比较中,观察组的MA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处理前10 min)时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镇痛后各个时点(T1-T2)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低血压和下肢麻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头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血气分析结果和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应用于妊高症产妇时循环稳定,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及地诺孕素(Dienogest,DNG)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至2020-10石家庄市第六医院聚焦超声治疗科确诊为AM患者150例,根据术后应用药物不同分为:A组(单纯FUAS治疗)、B组(FUAS+LNG-IUS)和C组(FUAS+DNG),每组50例。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T1)、治疗后3个月(T2)、6个月(T3)及12个月(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痛经评分、血红蛋白(Hb)、血CA125及并发症的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T1比较,3组患者T2-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明显缩小(P<0.01),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降低,H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比较, B、C两组T4时子宫体积、病灶体积明显缩小,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间比较,C组T4时患者子宫体积、CA125水平、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种方法均能缓解AM患者的临床症状,但FUAS 联合DNG治疗在缓解痛经和预防复发方面,优于单纯FUAS 和FUAS 联合LNG-IU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的影响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8-10至2020-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依托咪酯(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B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C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075 mg/kg、丙泊酚1.0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的变化,记录3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高血压、低血压、BIS<3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诱导后的MAP高于A组(P<0.05),C组在T1-4时刻MAP高于A组,T2时刻MAP低于B组(P<0.05),且诱导后HR低于B组,T2时刻HR低于B组(P<0.05),BIS低于A组,T1时刻BIS高于B组,T2-3时刻低于A组,T4时刻低于A组,高于B组(P<0.05),注射痛和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0.0% vs. 36.7%,3.3% vs. 33.3%),肌阵挛发生率低于B组(3.3% vs. 66.7%),高血压、BIS<30发生率低于A、B组(3.3% vs. 40.0%、70.0%,0.0% vs. 3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于插管前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阴分娩史对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检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选取2008-08至2019-12在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498例行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将患者分为有经阴分娩史组(VD组)和无经阴分娩史组(NVD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进行1∶1配对。对比麻醉前(T1)、麻醉后1 min(T2)、手术开始时(T3)以及手术开始后5 min(T4)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疼痛NRS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PSM后共354例(NVD组和VD组各177例)纳入分析。T1与T2时点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未见明显差异;T3与T4时点NVD组较VD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升高(P<0.01);两组SpO2在T3时点未见差异,而在T4时点NVD组SpO2降低;两组手术时间未见差异;VD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短于NVD组(P<0.01),术后疼痛NRS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发生率均低于NVD组(P<0.01)。结论 经阴分娩史对非插管静脉全麻下宫腔镜手术中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质量有影响,提示针对患者是否有经阴分娩史应个性化调整麻醉管理方案和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8.
贾晓炜  王佳兴  段鲲 《武警医学》2019,30(5):383-387
 目的 探索ICU脓毒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01至2017-08医院ICU收住的脓毒血症患者172例作为病例组,根据APACHEⅡ评分进一步分为轻度脓毒血症组(72例)、严重脓毒血症组(62例)、脓毒血症休克患者(38例),同时选取普通病房的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中患者入ICU 28 d后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不同预后结局和APACHEⅡ评分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入院24 h、4 d、10 d病例组的T3、T4、FT3、FT4、TSH水平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3、T4、FT3、FT4、TSH的水平在病例组中呈现出脓毒血症休克组<严重危重组<危重组的变化趋势,随着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病例组中T3、T4、FT3、FT4、TSH水平呈现增高的趋势,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死亡组T3、T4、FT3、FT4、TSH水平低于生存组,相关性分析表明APACHEⅡ评分与T3、T4、FT3、FT4、TSH水平呈现负相关性(P<0.05),与PCT和CRP水平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 ICU脓毒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其下降程度与危重程度有关,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遗忘及并发症等,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 随机分为3组, 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平面固定、效果完善后, 手术前20 min开始神经安定镇痛:D组和M组负荷剂量分别为0.6 μg /kg和0.06 mg /kg, 维持量分别为0.5 μg /( kg·h)和 0.05 mg /( kg·h);C组泵注生理盐水50 ml/(kg·h)。负荷剂量均于10 min内泵完, 维持量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监测并记录入室( T0) 、麻醉平面固定后神经安定镇痛前( T1)、神经安定镇痛后5 min(T2) 、10 min(T3) 、20 min(T4) 、30 min(T5) 及术毕(T6) 时患者平均动脉压血压( 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D、M组患者BIS值达到75(BIS75) 时所用的时间和用药剂量, 随访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遗忘程度。结果 与T0比较, D组患者MAP T2、T3时明显升高, HR T2时明显下降(P<0.05), T3、T4时极明显下降(P<0.01);M 组患者MAP T3、T4时明显降低, HR T3~T5时明显下降, SpO2 T2、T3时明显下降, D组和M组BIS均于T2时开始下降(P<0.05), D组T4、T5时下降极明显(P<0.01)。D组患者BIS达75时所需的时间短于M组(P<0.05), 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极明显低于M组(P<0.01), 但遗忘程度M组明显优于D组(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能达到硬膜外麻醉中辅助镇静的目的, 右美托咪定0.6 μg/kg作为负荷剂量, 既能满足术中镇静的需要, 又不会发生呼吸抑制。在遗忘作用方面, 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遗忘作用, 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时, 虽然患者能回忆术中部分事件, 但均无强迫体位等不良回忆。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张维  陈宇  田冶  吕浩 《武警医学》2017,28(7):668-671
 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肺保护性通气对膝关节置换术中氧合功能及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保护性通气组(V组)和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通气模式均为容量控制模式,氧浓度70%,氧流量2 L/min,吸呼比1∶2。V组诱导后全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潮气量(VT)=6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呼气末正压(PEEP)为5 cmH2O, 每30 min给予1次手法肺复张(气道压维持在30 cmH2O,持续30 s);C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通气:VT=10 ml/kg,RR=10次/min。分别于麻醉诱导后5 min(T0)、手术开始时(T1)、骨水泥置入后5 min(T2)、手术结束即刻(T3)、手术拔管后15 min(T4)5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吸气平台压(Pplat),并在上述五个时间点采集患者桡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氧合指数(OI)和肺顺应性(CL)。结果 与T0时刻比较,C组Pplat在T2~T3时刻明显升高(P<0.05),OI值C组在T2~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而V组仅在T4时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C组CL值在T2~T4时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V组Pplat在T2~T3时明显低于C组,而OI值在T2~T4时,CL值在T2、T3时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与常规机械通气相比,肺保护性通气能明显改善患者氧合功能,提高患者的肺顺应性,减轻膝关节置换手术中患者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诱导方案:A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依托咪酯0.075 mg/kg;B组静注丙泊酚1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0.5 mg/kg、依托咪酯0.225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三组患者MAP、HR、BIS的变化,记录三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诱导后的MAP、HR低于B、C组,BIS高于B、C组(P<0.05);A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B组(P<0.05);A、B组肌阵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1.5 mg/kg复合依托咪酯0.075 mg/kg用于全麻插管对血流力学和BIS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和出生后1 h血气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足月生产的窒息新生儿共30例为观察组,同时另随机选取非窒息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于分娩后即刻剪断脐带,在母体端取脐动脉血做样本并立即床边分析血气指标(PH、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剩余碱(BE)),1 h后行桡动脉血气分析,对比两组患儿最终血气分析结果,并与临床窒息表现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PaC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O2、PH值、BE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CO2与Apgar评分表现出明显相关性、BE与Apgar评分表现出明显相关性。ROC分类曲线分析结果:PH对应的ROC曲线下部面积为(0.736±0.065);PaO2对应的ROC曲线下部面积为(0.934±0.033)。结论脐动脉血气和出生后1小时血气分析与前者单纯分析具有类似诊断效果,而两者共用时,PH、PaO2两项指标可作为特异性诊断指标使用,PH<7.19,PaO2<59.40 mmHg时,考虑存在窒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中无肌松药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01至2021-01应急总医院拟行硬质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中重度气道狭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无肌松药组(A组)和肌松药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常规进行麻醉,B组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在插管前给予罗库溴铵0.3 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肺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12至2018-04医院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60例(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评分<15分),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A组),肺保护性通气+5万U/kg乌司他丁(B组)和肺保护性通气+10万U/kg乌司他丁(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无肝前期3 h (T2)、新肝期2 h(T3)及新肝期4 h (T4),检测桡动脉血气及血中肺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采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测BALF中炎性因子的水平。记录术后2 h、拔管前和术后2 d的氧合指数(PaO2/FiO2)及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血清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SP-D)和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sRAGE) 水平在T3时均较低,C组CC16水平在T2时也较低;B组BALF中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T2、T4时较低,C组TNF-α水平在T2、T3、T4时,白介素-8(IL-8)水平在T3、T4时均较低;B组患者PaO2/FiO2仅在T4时较高,C组PaO2/FiO2在T2-术后2 h均较高,且平均拔管时间[(6.9±0.9)h &(6.5±1.3)h]和ICU存留时间[(1.9±0.6)d &(1.8±0.4)d]也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能降低肝移植手术患者肺损伤血清标志物和BALF中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大剂量乌司他丁(10万U/kg)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对重症肺炎所致呼吸衰竭患者通气状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 50例重症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比较两组通气状况指标、心功能指标、血清炎性介质含量。结果 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82.32±9.34)mmHg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52±9.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29±7.78)mmHg和(90.01±9.0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2.150~6.161,P均<0.05);心功能指标:观察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t为3.284~5.022, P均<0.05);炎性介质含量: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低于对照组(t为11.928~19.9444,P均<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改善通气状况及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董航  李霞 《武警医学》2015,26(11):1105-1107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对经鼻清醒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需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患者,年龄18~60岁,ASA 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组(L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组(DL组),每组30例。D组经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L组采用利多卡因5 mg/kg雾化吸入表面麻醉;DL组经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复合利多卡因5 mg/kg雾化吸入表面麻醉。分别记录插管条件与患者舒适度评分,基础值(T0)、插管前(T1)、插管开始(T2)、插入气管即刻时(T3)的HR、MAP 变化及呛咳、恶心、躁动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患者对插管情形的回忆情况。结果 3组插管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L组与D组、L组比较,插管条件与患者舒适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L组与D组、L组比较,DL组在T2、T3的HR[(75±12) 次/min、 (76±13) 次/min]、MAP[(76±27) mmHg、 (74±23) 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4个时间点相比,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有8例(27%)出现轻度呛咳,D组有6例(20%)出现轻度呛咳,但均不影响操作,与D组、L组比较,DL组呛咳仅有1例,发生率较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能较好地抑制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反应,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胆囊切除术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所致痛觉敏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纳洛酮组[纳洛酮0.25 μg/(kg·h)],麻醉诱导前15 min,至手术结束前5 min期间持续静注设计好的液体。测定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痛阈、VAS评分、Ramsay’s评分。结果 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后0.5 h、1 h的痛阈值显著低于术前(P<0. 05),术后2~24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P<0. 01);纳洛酮组术后0.5~48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的痛阈值(P<0. 01),术后0.5~1 h的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2~24 h(P<0. 01),而Ramsay’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24 h(P<0. 01)。组间比较,纳洛酮组术后0.5~1 h的痛阈值、Ramsay’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身麻醉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能够拮抗瑞芬太尼麻醉导致的术后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