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场强MRI与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检查对不典型肾实质内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肾实质内实性占位病变,包括肾癌21例,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复杂良性囊性病变7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肾蔓状血管瘤伴出血1例,多房囊性肾瘤1例,均经1.5TMRI及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2天至2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高场强MRI检查对肾实质内不典型占位的诊断准确度为78.4%。高于螺旋CT检查的准确度(64.9%)。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25。MRI与CT检查相结合诊断准确度为89.2%,明显高于MRI及CT检查(P=0.003、0.001)。结论:MRI与螺旋CT检查相结合能明显提高不典型肾实质内占位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径<3 cm的小体积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包括RCC 24例;RAML 23例,肿瘤直径均小<3 cm.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RCC组中8例、RAML组中有10例同时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被MR检出.RCC组:18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病理显示17例有假包膜,假包膜为肿块周围带状低信号,MR显示13例(76.5%),T2WI/SPIR显示率较高.增强扫描肿块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假包膜无强化,肿块强化呈"快进快出"特性曲线,以皮质期强化明显.其中1例为囊性,增强扫描见囊壁强化.RAML组2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病理显示19例有脂肪成分,MR显示18例(94.7%),增强扫描病变未见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其强化峰值出现较晚,以实质期强化为主.结论 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不同影像表现,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肾癌高场强MRI与螺旋CT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高场强MRI与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检查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肾内实性占位病变 ,包括肾细胞癌 3 4例 ,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4例 ,复杂囊肿 8例 ,肾嗜酸性细胞瘤 1例 ,均经 1.5TMRI及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检查 ,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 2d~ 1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高场强MRI检查对肾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97.1%、89.4% ,高于螺旋CT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度 (91.2 %、83 .0 % )。其诊断准确度有显著差异性 ,Ρ <0 .0 5。MRI检查对不典型肾癌、小肾癌及肾内不典型良性占位病变诊断准确率为 86.5 % ,明显高于CT检查 (70 .2 % ) ,Ρ <0 .0 1。结论 高场强MRI平扫与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及肾内不典型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 ,CT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 ,高场强MRI是有效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肾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2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6.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显示有脂肪密度,1例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MIP显示肿块内纡曲、增粗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分及血管成分,多期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HO病理分类中不同亚型肾细胞癌(renal cee carcinoma,RCC)的CT特征,旨在加深对RCC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9月72例经病理证实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其中透明细胞癌58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3例.结果 透明细胞癌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多呈不均性明显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强化减退.乳头状细胞癌多呈等密度或囊实性,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实质期、分泌期延迟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位于肾髓质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坏死、囊变少见.多房囊性肾癌位于肾皮质区,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囊壁及间隔菲薄,无附壁结节,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延迟强化.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CT特征、手术方案、预后均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准确诊断能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房囊性肾癌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房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病理证实的9例多房囊性肾癌患者的CT/MRI图像,其中1例患者为双侧多房囊性肾癌.结果:10个病灶,均边界清楚.8个病灶囊壁局部增厚,2个囊壁菲薄.3个病灶间隔菲薄,4个间隔增厚不均匀,3个间隔增厚并有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均不同程度强化.2个病灶见囊壁和/或间隔钙化.Bosniak分级ⅡF级3个,Ⅲ级7个.结论:多房囊性肾癌多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囊壁可有局部增厚,间隔粗细不均,附壁及间隔结节直径小于5mm.需要与肾囊肿及肾癌囊性变鉴别,表现典型者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囊性肾癌的超声与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例证实的25例囊性肾癌的超声及CT表现。结果:依据各种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将囊性肾癌分为:单房囊肿型,多房囊肿型,附隔、壁结节型和囊实混合型四类。其特点为:囊壁及囊内间隔局部不规则增厚或附有实性结节,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厚的囊壁、间隔或附壁结节内可见强化。结论:超声及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声像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频谱多普勒(PW)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研究。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典型声像图为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呈洋葱样,不典型声像图为低回声。CDFI示肿瘤内血流信号少,PW测及其动脉血流为低速高阻型。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声像图表现与血管、平滑肌、脂肪含量有关。典型声像图较易诊断。不典型声像图需结合彩色多普勒及CT增强扫描进行综合分析,并与肾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肾动脉造影对肾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肾肿瘤的动脉造影表现及肾动脉造影对肾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肾肿瘤进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分析血管影像,并与CT和超声诊断作比较。其中20例作了肾动脉栓塞。结果:肾动脉造影对肾肿瘤的定位准确率为95% (P> 0.05),定性准确率为80% (P< 0.01),并发症少。结论:肾动脉造影对肾肿瘤的定性准确率高于CT和超声,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衰竭的有关临床问题。方法对1997—2003年间收治的137例急性肾衰竭和126例慢性肾衰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引起慢性肾衰的原发病以感染、心血管疾患、消化道大出血等肾前性因素为主;引起慢性肾衰的原发病因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2)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是急性肾衰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结论围绕原发病因做好治疗,是降低肾衰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对亲体肾移植供肾者血管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亲体肾移植供肾者血管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了评价。方法  30例亲体肾移植供肾者中12例行MSCTA, 10例行肾动脉DSA, 4例行非增强MRA, 3例同时行MSCTA和DSA, 1例同时行DSA和非增强MRA。结果 30例供肾者显示肾动脉 68支,其中 1例左肾动脉早期分支。15例CTA检查中, 13例双肾单支动脉供血,其中 1例左肾动脉分支早,且为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 1例右肾见 1支副肾动脉, 1例左肾见 1支副肾动脉。有 3例同时做了DSA检查,与CTA显示相似,为单支肾动脉。14例DSA检查, 8例双肾均为单支动脉, 4例一侧见副肾动脉,右侧 2例,左侧 2例。5例行非增强MRA检查, 3例双肾均为单支动脉, 1例左肾见 1支副肾动脉,而右侧 1支副肾动脉未能显示清楚,另 1例右侧肾 1支副肾动脉也未能显示清楚。结论 术前对亲体肾移植供体肾血管行MSCTA和DSA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相一致,较非增强MRA检查准确。而MSCTA以其快捷、方便、价廉及无创的优势可以取代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在窒息新生儿肾损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根据Apgar评分标准将60例新生儿分成轻、重度窒息组及健康对照组,每组2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主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及阻力指数(Rl),并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尿内皮素-1 (ET-1)水平.依据健康对照组设立正常参考值上、下限,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视为异常.同时分析各组间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 各窒息组Vs、Vd、RI及ET-1异常发生率更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窒息组BUN、Cr异常发生率低,仅重度窒息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患儿Vs、Vd与BUN、Cr、ET-1之间呈负相关(P<0.01),RI与BUN、Cr、ET-1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伤伴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与窒息程度相关,提示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判定窒息新生儿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吻合的准确、快捷方法。方法采用亚甲蓝注射液灌注染色膀胱后再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吻合术。结果在12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中,112例采用上述方法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吻合,无1例吻合于它处,准确率100%。结论采用亚甲蓝注射液灌注染色膀胱后再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吻合,不仅定位准确且可缩短术程,减少创伤及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观察肾动脉变异及左肾静脉(LRV)解剖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名正常人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影像资料,观察肾动脉变异及LRV解剖,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的夹角(α)、SMA与AA夹角间隙内LRV中心水平SMA的后缘与AA前缘之间的距离(D1)、SMA与AA夹角间隙内十二指肠中心水平SMA的后缘与AA前缘之间的距离(D2)、SMA与AA夹角间隙内LRV中心与SMA起始根部中心的距离(D3)、SMA与AA夹角间隙内十二指肠中心与SMA起始根部中心的距离(D4),同时测量LRV通过α角时的内径(a),近左肾侧最大内径(b),计算b/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5名正常人共210只肾脏,肾动脉变异分别占病例数和肾脏数的32.4%(34/105)和17.6%(37/210),其中Ⅰ类(肾门前肾动脉分支)13只肾脏,Ⅱ类(肾副动脉)24只肾脏.α、D1、D2、D3、D4、a、b、b/a的均值分别为(51.2±18.5) °、(13.4±6.0) mm、(17.0±7.2) mm、(20.3±5.0) mm、(56.9±12.5) mm、(5.8±2.0) mm、(10.5±2.3) mm、(2.0±0.9),α角与D1、D2、a 存在正相关,α角与D3、D4、b/a之间存在负相关,α角与b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64层螺旋CTA可清晰显示肾动脉变异、LRV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并准确测量SMA与AA之间的夹角,对指导肾脏手术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和十二指肠淤积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肾脏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脏少见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嗜酸细胞腺瘤(RO)15例,密度均匀,6例病灶中心见瘢痕样密度影,6例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混合型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K)5例,1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密度及信号均匀,呈轻度强化;4例以囊性成分为主,为多囊样结构,T1WI示病灶以混杂低信号为主,T2WI示病灶以混杂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分隔及实性成分呈延迟型强化。后肾腺瘤(MA)3例,实性成分为主,钙化多见,T1WI示等及稍低信号,T2WI示等及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示高信号,病灶以轻度渐进型强化为主。囊性肾瘤(CN)3例,呈多囊样结构,密度及信号不均,病灶囊壁及病灶内分隔呈轻-中度强化。血管母细胞瘤(RSH)1例,呈渐进性强化并向中心填充。后肾腺纤维瘤(MAF)1例,囊性结构并出血,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 肾脏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损伤出血(附7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插管肾动脉栓塞治疗肾损伤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2例肾脏损伤出血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肾动脉造影明确动脉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后,行超选择性插管至出血的肾动脉分支,用明胶海绵或金属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 57例闭合性肾损伤1次栓塞后血止53例,2例栓塞后休克得以控制,顺利实施了手术,另2例栓塞后再发出血,经第2次栓塞血止.5例开放性肾损伤和10例医源性肾损伤均经1次栓塞后血止.随访6~72个月,无血尿复发、脓肾、肾性高血压病例.结论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对不同类型的肾损伤出血是一种迅速有效止血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