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总费用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费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方法根据患者的伴发症数目将患者分为6组,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分析不同分组患者膝关节置换费用的差异.结果:不同伴发症数目的患者总费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3.558,P=0.615,但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伴发症在0~4种时,随着伴发症的增多,总费用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同年龄组的患者总费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为-1.763,P=0.078,年龄<70岁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总费用中位数高于年龄≥70岁.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涉及多种伴发症、不同年龄时,按病种付费与DRGs支付基本一致.提示当病情相对复杂时医院医保部门可向医保中心申请把单病种限额结算的病种转为普通病种定额结算,医院应对符合单病种核算的病种病例制定单病种诊疗流程或临床路径来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以应对单病种限额结算这种支付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侧隐窝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使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侧隐窝封闭),对照组48例(骶管封闭)。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隐窝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经后、侧后入路穿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果.方法 253例满足研究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后入路(A组,136例)及侧后入路(B组,117例)途径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医用臭氧.前者注射位置为盘内、突出髓核内及突出部神经根周围,后者注射位置为盘内及椎间孔附近椎旁间隙.术前和术后3个月收集调查问卷和/或通过电话调查完成所需数据采集.主要数据包括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SF-36量表评分及其手术前后的改变,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253例患者均按预想成功实施臭氧注射治疗.两组患者除手术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长短、椎间盘突出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三方面考察,两组患者均有显著治疗效果(P=0.000),而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改变,A组明显大于B组(均示P =0.000),SF-36量表评分中躯体疼痛(BP)维度变化A组明显大于B组(P =0.018).治疗优良率A组为90.4%,B组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且A组的显效率为41.9%,B组为27.4%.疗效优良的患者疼痛消退至VAS评分5以下的平均时间A组[(15±5)天]小于B组[(19±11)天](P=0.001).结论 相对于侧后入路穿刺途径,后入路穿刺途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效果较高,疼痛减轻程度较大,疼痛消退速度较快,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8例,按就诊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94.12%)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53%),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为2.94%,对照组的疾病复发率为20.58%,对比可得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用温针灸治疗法,治疗效率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复发率低,值得将其广泛的应用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 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 0%(38/4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 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月因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接受围手术期干预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64vs13/80;P=0.034)。分析两组术后2年内的手术效果发现,术前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2.2%VS76.3%;P:0.032)。结论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可以提高腰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180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孔镜组(45例)和开窗组(45例),孔镜组行PELD,开窗组行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开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孔镜组优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孔镜组有效率高于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PELD能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联合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所致腰腿痛疗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化学消融术后残留痛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 将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在CT导向下进行手术;A组常规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B组患者在行椎间盘臭氧联合胶原酶化学消融术3天后,再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术.术后1个月和6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分组进行统计.结果 A、B两组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得到门诊或电话随访.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A组VAS评分在术后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为82.1% (78/95),术后6个月为86.3%(82/95);B组优良率术后1个月为92.7% (90/97),术后6个月为95.8% (93/97).4、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伤及椎间盘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两种方法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CT导向下腰大肌间沟阻滞联合椎间盘化学消融术较单纯腰椎间盘化学消融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临床治疗中融合固定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共86例,将其以数表随机分组的形式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后路椎板全切除减压术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融合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及VAS及OD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融合固定法对腰椎间盘突出伴脊柱滑脱患者临床效果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王冲 《西南军医》2017,(6):552-554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8例,施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39例,施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手术疗效,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疼痛(VAS)、功能障碍(ODI)及生活质量(GQOL-74)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VAS、ODI、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低、GQOL-74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05%(32/39)与对照组71.05%(27/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确保手术疗效,同时还可显著缓解术后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全腔镜与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优劣势,为甲状腺及旁腺疾病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间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共406例,按患者对手术的意愿分为全腔镜组和腔镜辅助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第1 d引流量、引流总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术后5个月评价患者手术效果及满意度。结果全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腔镜辅助组,患者第1 d引流量、引流总量多于腔镜辅助组,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短于腔镜辅助组,费用多于腔镜辅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颈部感觉减退”、“颈前皮肤紧张感”评分低于腔镜辅助组,但“术后满意度”评分高于腔镜辅助组(P〈0.05)。结论全腔镜手术与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均对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但全腔镜手术对患者容貌影响更小,而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则更简捷高效,对患者身体伤害更小,需根据患者意愿及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邱琰  马宽生 《西南军医》2016,(6):501-504
目的:探索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与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社会、经济效益。方法将应用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的30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观察组)与匹配的传统手术切除治疗的30例肝巨大血管瘤(对照组)进行术后生活质量、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血管瘤均无复发,疗效肯定。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P<0.001)。住院费用减少(P=0.004)。结论用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前位护理,对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并发率以及住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前位护理模式患者的心律失常并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5,P<0.05)。而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428, P>0.05)。对两组AMI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发现采用前位护理模式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卧床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80,17.452,7.691;P <0.05)。结论前位护理能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菊芳  薛红  蒋红琳 《西南军医》2009,11(4):634-63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全程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可以明显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姚科 《西南军医》2012,14(5):694-697
目的分析影响卵巢囊肿手术治疗患者住院费用的相关因素,探讨控制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9~2011年卵巢囊肿手术患者共589例病案,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影响卵巢囊肿手术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方式、药品比例。结论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模式,通过单病种和诊断相关分类(Diagnosis RelatedGroups,DRGs)付费相结合的方法来缩短住院天数,降低药品比例,合理规范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中重度COPD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入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ICS)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预混制剂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SAL/FP)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作用。方法COPD病人70例(全部病例入组前未使用过任何剂型的激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无氧疗史),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例,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SAL/FP)干粉剂,1吸/次,2次/天;B组35例,不吸入上述药物;两组病人均服用沐舒坦30mg/tid。观察治疗3月、6月、12月三个时间点病人临床症状、乔治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血中IL-8和TNF-α的水平、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住院费用。结果观察期各不同时间点A、B两组肺功能、圣.乔治生活质量评分(SGRQ)、急性加重发生次数及、健康状态和住院次数、等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明显优于B组,治疗前后诱导痰IL-8和TNF-α明显减低(P〈0.05);但住院费用A、B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ICS与LABA治疗中重度COPD具有良好协同作用,其预混制剂(SAL/FP 50/250μg)干粉剂使用方便,近期疗效好,有临床应用价值,可短期改善COPD的FEV1的水平,对全身炎症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医疗费用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210医院收治的78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9)和PCT指导治疗组(n=39)。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相关指南以及医师经验使用抗菌药物;PCT指导治疗组根据患者的血清PCT值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效率、住院时间、抗菌疗程、住院费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病情加重率、病死率、二重感染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有效率、病死率、病情加重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指导治疗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二重感染率均较常规治疗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检测对AECOPD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能缩短抗菌药物使用以及住院时间,有效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携带125I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食管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64例,根据是否自愿接受125I粒子支架分为两组:普通支架组(A组)28例,125I粒子支架组(B组)36例.125I粒子根据治疗计划系统(TPS)和肿瘤形态适形综合布源.比较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吞咽困难改善率、支架通畅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存期.结果 两组支架置入成功率及短期吞咽困难缓解率均为100%;12个月内B组患者食管支架通畅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费用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比A组平均高约13 769.57元;平均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B组均明显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但费用较普通支架高.  相似文献   

19.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胸部增强扫描剂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接受双源CT扫描时辐射剂量.方法 70例患儿,年龄1个月至8岁,均接受双源CT胸部增强扫描.将患儿按年龄分为<1岁组(44例)、1~5岁组(14例)、>5岁组(12例),使用方差分析比较3个年龄组的双源CT检查辐射剂量,再使用SNK检验两两组间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剂量长度乘积(DLP)与年龄、体重、管电压、管电流、螺距、扫描层数间的关系.结果 70例患儿双源CT辐射剂量为DLP=(144.46±74.07)mGy·cm,有效剂量(ED)=(4.68±2.34)mSv.3个年龄组DLP均不完全相同[<1岁组(104.00±56.26)mGy·cm,1~5岁组(199.00±76.22)mGy·cm,>5岁组(208.00±73.87)mGy·cm,F=8.26,P=0.0009],<1岁组与1~5岁组,<1岁组与>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21、6.52,P值分别为0.009、0.004),1~5岁组与>5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8,P=0.48).3个年龄组ED[≤1岁组中位数为3.20 mSv,1~5岁组为(5.17±1.98)mSv,>5岁组为(3.74±1.33)mSv,F=0.54,P=0.5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LP与年龄(中位数为4.3岁,r=0.541 86,P=0.0008)、体重(中位数为12.1 kg,r=0.563 71,P=0.0004)、管电压[(95.48±6.99)kV,r=0.632 69,P<0.01]、管电流[(138.55±40.67)mA,r=0.796 08,P<0.01]、扫描层数[(236.10±46.51)层,r=0.721 92,P<0.01]均呈正相关,与螺距(0.48±0.03,r=-0.466 93,P=0.0047)呈负相关.结论 1岁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双源CT检查的DLP显著高于1岁以下患儿,但由于1岁以下患儿的ED系数高于其他各组,各年龄组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adiation dose from enhanced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 scan o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Methods Seventy children with CHD, age from 1 month to 8 years old, were scanned with enhanced DSCT. Children were divided by age into < 1 year old group, 1-5 years old group, > 5 years old group.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oups were tested by F test. Then, the SNK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group.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of dose length product (DLP) with the age,weight, voltage, current, pitch and scan sheet. Results The average value of DLP was (144.46 ±test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DLP between < 1 year old group and 1-5 years old group, and between <1 year old group and >5 years old group(q =5.21,6.52,P =0.009,0.004). The difference of DLP between 1-5 years old group and > 5 years old group did not reach significant ( q = 0.28, P = 0.48 ). The differences of ED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 1 year 3.20 mSv, 1-5 years (5.17 ± 1.98 ) mSv, > 5 years ( 3.74 ± 1.33 ) mSv, F = 0.54, P = 0.59]. DL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4.3 years,r = 0.541 86, P = 0.0008 ), weight ( 12.1 kg, r = 0.563 71, P = 0.0004 ), voltage [(95.48±6.99) kV,r =0.632 69, P<0.01], current [(138.55±40.67) mA,r =0.796 08, P<0.0001] and scan sheet (236.10 ±46.51 ,r = 0.721 92, P < 0.01 ). DLP was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pitch (0.48 ± 0.03,r = - 0.466 93, P = 0.0047 ). Conclusion Higher DLP was observed in children over 1 year old under enhanced DSCT scan, but ED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due to the higher K value in the children under 1 year ol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术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血管腔内激光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66条腿),随机分为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术组(A组,30例共33条腿)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联合血管腔内激光术组(B组,30例共33条腿)。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均P<0.01);A组患者术后皮下瘀血、感觉麻木、皮下脂肪液化感染、皮肤灼伤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1);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DSA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