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两种切口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历  关娟  王慧霞  盛豫  司艳芳 《人民军医》2007,50(3):146-148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手术72例分为A组34例,行透明角膜切口 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例,行巩膜隧道切口 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天逆规性散光均较术前增加,其中A组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以后逐渐减少。两组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术后1天至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透明角膜切口适用于熟练术者在大批量手术中使用;但巩膜隧道切口具有散光小、对角膜透明区域损伤小和更加安全的优点,为适宜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白内障术后早期视力变化与前房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2例36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5d检查视力,IOL-master仪测量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角膜散光和前房深度.比较各项观察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Ⅳ级硬核白内障分别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和手法小切口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行Ⅳ级硬核白内障手术患者59例(59只眼),其中A组行超声乳化吸除术27例(27只眼),B组行手法小切口摘除术32例(32只眼)。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分别观察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和术后1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术后1w和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损失率。结果术后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降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w时A组低于B组(P〈0.05);两组六角形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损失率,术后1w和术后1个月时,均为B组小于A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行硬核白内障治疗均有不同程度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手法小切口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早期损伤小于超声乳化吸除术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选择该手术后行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手术时间。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的翼状胬肉患者58例66眼的病例资料,收集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仪测量的结果、角膜地形图测量的I-S值、平均角膜曲率值和角膜上皮、结膜移植片愈合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I-S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值均有明显变化,且平均角膜曲率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趋近于正常值。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眼的角膜屈光状态,进一步行白内障手术的时间可选择在术后1周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非球面LASI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普通LASIK)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角膜非球面切削术的基质预留量对角膜形态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非球面LASIK预留安全的角膜基质厚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非球面LASIK和普通LASIK两组,每组再按照预留基质多少分为350μm以上、300~350μm及280~299μm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博士伦Orbscan II检测术后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角膜前曲率及Q值。主要指标统计非球面LASIK与普通LASIK术后第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进行复查各组的角膜前曲率及Q值等变化。结果非球面LASIK比普通LASIK术后Q值的变化更小。眼球的角膜曲率变化在两种术式的术后三年检查中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屈光回退及圆锥角膜的发生。结论与普通LASIK相比,非球面LASIK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MLK-E)治疗高度近视的预测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SCMD公司生产的微型角膜刀及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65例(124眼)-6.00 D以上的高度近视施行矫治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Ⅰ组(-15.00 D以下)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裸眼视力分别为0.70±0.26、0.75±0.24,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为50.6%、75.0%,3个月时的欠矫率10.9%.Ⅱ组(-15.00 D以上)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裸眼视力分别为0.36±0.16、0.29±0.16,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为60.6%、50.0%,3个月时欠矫率21.2%.结论:MLK-E对于矫正-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应注意其潜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Intralase和Ziemer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改变.方法 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 d、1周、1 个月应用Konan FA-3709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心区的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um,6A).结果 两组术后1 d、1 周、1 个月CD与术前比无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两组CV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1 周及1 个月两组间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1 周、1 个月两组6A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Intralase组和Ziemer组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3±0.71)D和(-0.04±0.56)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2).结论 Intralase及Ziemer飞秒激光LASIK手术术后早期单位面积内的CD未见明显改变,但CV较术前轻度升高,且6A较术前略有下降.但是,两种飞秒激光术后组间CD、CV及6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科近年行白内障术后4例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经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 例1:男性,78岁,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于1995年在局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d右眼角膜中央出现0.3mm×0.5mm大小角膜大泡,经复方氨基酸及地塞米松静滴,局部点素高睫疗眼膏及地塞米松等治疗,10d后大泡消失,6个月后复查视力4.8,角膜透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治疗,采用飞秒激光负压吸引固定眼球,制作2.2 mm透明角膜切口、5.0 mm环形撕囊并碎核,能量10μJ。术前1 d、术后1 d、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检测患者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根据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程度分为一般丢失组和严重丢失组,对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裸眼近远视视力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各指标明显优于术前1 d,术后7 d裸眼近远视视力明显优于术后1 d,且随术后时间延长呈明显改善趋势(P<0.001)。102例患者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手术过程均一次顺利完成,未出现明显的术中并发症,根据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程度:一般丢失组患者56例;严重丢失组患者46例。单因素分析结...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兔角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量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兔角膜上皮的愈合过程。方法21只兔按左眼拟矫正屈光度-15.0D、右眼拟矫正屈光度-5.0D行PRK。术后1d、3d,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取角膜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5.0D组术后1个月内、-15.0D组术后3个月内见切削区角膜上皮细胞水肿、排列紊乱,新生基底膜内半桥粒也较稀疏;两组术后第2周始切削区角膜上皮细胞层次明显增多,术后第6个月仍未恢复正常,-15.0D组尤为明显。结论PRK术后角膜上皮持续性过度增生,角膜上皮结构和形态恢复正常-5.0D组需要约1个月,-15.0D组需要>3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翼状胬肉行联合手术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单眼患者,随机抽签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角膜透明率、角膜云翳发生率、角膜斑翳发生率情况,并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内膜破裂时间( BUT )、泪液分泌试验( SIt实验)、角膜荧光染色检查( FL),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角膜透明率93.02%较对照组高,角膜云翳发生率4.65%、角膜斑翳发生率2.33%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BUT、SIt均较术前明显增大,FL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观察组BUT(10.45±2.89)s、SIt(13.57±4.82)mm/5 min均较对照组增大显著,FL(0.41±0.01)分较对照组减小地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行联合手术干预,能够提高术后角膜透明率、减小角膜云翳发生率及角膜斑翳发生率,在术后恢复角膜、泪膜、泪腺功能疗效显著,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的优点,成为白内障手术最常用的术式之一.但随之引起的并发症也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中角膜内皮失代偿就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应常规检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角膜内皮密度为2800~3000/mm2,当密度低于300~500/mm2时,就可能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持续水肿浑浊,视功能不可逆损害[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近视眼LASIK术后发生外伤性角膜瓣移位后经角膜瓣复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发生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战士行角膜瓣复位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角膜瓣及瓣下基质床上增生的上皮组织,使角膜瓣展平,配戴软性亲水角膜接触镜,包扎术眼。于术后1d、3d、1周、1、3、6个月随访。结果 1周后8例角膜瓣平整透明,4例角膜仍有轻度皱褶印痕,于术后6个月角膜恢复平整,无上皮植入,视力恢复至0.8~1.2。5例术前存在角膜瓣下上皮植入者,其中1例术后1个月再次行角膜瓣复位术,刮除层间植入上皮,病情稳定;另4例给予激素眼液非手术治疗,植入上皮趋于静止,无发展趋势。该5例术后6个月复查视力达0.6。结论外伤后角膜瓣皱褶出现时间越久越明显,越难以复原。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在近视眼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进行近视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0例)和参考组(40例)。其中参考组实施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联合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及Q值,距角膜顶点1 mm范围4个位点后表面高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6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Q值、角膜顶点及最薄点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作用相似,可保持角膜后表面稳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 90与110刀头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术前条件基本匹配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0例分成2组:使用Moria M2 90刀头30例60只眼为90刀头组,使用Moria M2110刀头30例60只眼为110刀头组。观察LASIK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的情况。随诊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术中无"纽扣孔"瓣、前弹力层破裂、游离瓣、不全瓣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生角膜瓣移位、皱褶、上皮下植入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两组术后1 d,1周,1和3个月视力及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1个月90刀头组好于110刀头组,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两组像差均较术前增高,但90刀头组的像差增加值低于110刀头组。结论使用Moria M2 90和110刀头治疗中高度近视同样安全有效,使用90刀头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PRK术后兔角膜上皮层的厚度及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21只兔按右眼-5.0D、左眼-15.0D行PRK。术后第1、3天,1、2周,1、3、6个月分别取角膜,光镜下测定角膜上皮层厚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5.0D组及-15.0D组术后2周以后切削区上皮层厚度都显著超过正常,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正常,-15.0D组尤为明显;两组术后切削区新生上皮PCNA阳性率均明显增高,-5.0D组至术后1个月、-15.0D组至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PRK术后可以发生持续性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深度切削组尤为明显。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过度增强可能是导致PRK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例93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18±3.56)个月.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在±0.5 D以内者为90只眼(96.8%),20只眼(21.5%)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乳手术与白内障超乳手术在不同病例的优劣.方法:小切口非超乳手术24例24眼,成熟期5级核(包括3例过熟期)白内障15眼、进展期白内障9眼.选择同期同等条件超乳手术24例24眼作对比,采用6-7mm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或截囊,圈套器套出晶体核或手法将晶体核块分块取出,术后局部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结果:术后一周视力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白内障病人超乳术后角膜水肿混浊比较小切口非超乳明显,恢复期时间长,与术中使用较多的超声能量以及超声时间长有关;进展期白内障超乳手术病人各项指标优于小切口非超乳病人.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适合过熟期白内障及部分成熟期白内障病人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高度近视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严重远视漂移1例,探讨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度数测算方法,以减少测量误差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例双眼高度近视行双眼LASIK术后患者,女性,48岁,双眼渐进性视物模糊7年,2016年1月28日就诊。既往于1997年在因双眼高度近视(双眼均约-10.00 DS具体不详)行双眼LASIK手术。眼科检查:VOD:0.05(-5.25 DS/-2.00 DC×10°),VOS:0.5(-11.00 DS/-1.50 DC×145°);双眼结膜无充血及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清、常深,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眼底呈豹纹状,视网膜平伏,后极部可见片状萎缩灶。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2016年3月2日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依据IOL-master测量结果,采用Haigis-L计算公式,右眼术中植入+18.5 D人类光学人工晶体一枚,预估预留-2.93 DS,术后3 d,VOD:0.1(-4.00 DS/-2.00 DC×150°)。术后3周,VOD:0.2(-1.25 DS/-2.00 DC×150°)。术后4周VOD:0.2(-2.00 DC×175°)。术后1个半月,VOD:0.2(-0.50 DS/-0.50 DC×90°)。术后3个月余,VOD:0.3(-2.00 DC×170°)。依据IOL-master测量结果,采用Haigis-L计算公式,左眼术中植入+8.0 D人类光学人工晶体,预留-3.25 DS。术后1周VOS:0.4(+1.50 DS/+0.75 DC×60°)。术后2周VOS:0.3(+4.50 DS)。术后5周VOS:0.6(+6.75 DS/+0.50 DC×180°)。术后6周VOS:0.6(+6.50 DS/+0.50 DC×180°)。于2016年4月15日行左眼人工晶体置换术,依据IOL-master测量结果,术中置换为+16.0 D人类光学人工晶体。术后1周VOS:0.2(-1.00 DC×180°);术后2周VOS:0.3(+0.50 DS/-0.75 DC×180°);术后6周余VOS:0.6(+2.00 DC×85°)。讨论:现代角膜屈光手术发展迅速,但角膜屈光术后给白内障的人工晶体度数测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往往引起测量误差,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漂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因为:屈光手术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原有的生物学测量方法及人工晶体的计算公式不再适合这种情况。角膜曲率计甚至角膜地形图的角膜曲率都不能正确反映角膜屈光手术眼的真实角膜曲率,这造成人工晶体度数预测值偏低,最终导致术后远视。有效晶状体位置(ELP)预测误差:在常用的第三代理论公式(SRK/T、Holladay I公式)中,ELP是利用角膜屈光度计算而来,LASIK术后角膜屈光度减小,ELP比实际位置靠前,最终导致人工晶体度数要比实际所需的小。Haigis公式计算ELP时并不需要角膜屈光度参数,而是应用三个常数的数学函数来确定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即ELP=a0+a1×ACD+a2×AL。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避免角膜屈光手术后ELP预测误差。该病例中左眼术后出现严重的远视漂移,可能原因有:(1)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曲率发生改变,这使得传统的生物学测量方法及人工晶体计算公式不能正确反映角膜屈光手术眼的真实角膜曲率,造成人工晶体度数预测值偏低,最终导致术后远视。(2)白内障术后引起角膜曲率变小。(3)术后前房深度较深。根据联合透镜原理,角膜和晶体最终联合后的屈光力不仅受自身屈光力的影响,也受两者间的距离,即前房深度的影响。有研究证实,模拟眼中1 mm的前房深度变化可导致1.34 D的屈光改变。(4)高度近视伴有后巩膜葡萄肿患者,术前眼轴测量误差。(5)患者注视问题,造成角膜曲率测量偏差。目前,Haigis公式在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体度数测算上较其他第三代计算公式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但对于高度近视,尤其眼轴高于30 mm的患者,仍需进一步探索;对于传统的生物学测量方法,在应用于角膜屈光术后患者检测仍需不断的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