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900MHz电磁辐射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为假辐照组(0mw/cm2)、辐照1组(1mW/cm2)和辐照2组(3mW/cm2).假辐照组在辐照1组和2组进行辐照时置于常规条件下培养.辐照1组和辐照2组又根据辐照方式不同分为2个亚组:连续辐照亚组,于细胞接种后第2天起每天辐照2h,连续6d;一次性辐照亚组,于接种后第6天一次性辐照12h.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细胞膜表面的平均粗糙度,以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表示.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胞内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900MHz电磁辐射后,与假辐照组相比,辐照1组和2组神经干细胞表面粗糙,有“孔洞”、“裂隙”样改变,细胞质均匀化改变,细胞器结构明显改变,细胞核形态结构破坏,核膜消失,染色质固缩、边集,这些改变在辐照2组更为明显.与假辐照组相比,辐照1组和2组细胞表面粗糙度(Ra)明显增加(P<0.05),其中辐照2组较辐照1组更为显著(P<0.05).前述变化在连续辐照和一次性辐照的细胞中均存在且相似.结论 900MHz电磁辐射可致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胞膜和胞内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损伤样改变,且与微波辐照剂量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微波长期辐照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长期微波辐照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90只,按平均微波辐照功率密度随机均分为0(对照)、2.5、5、10mW/cm2四组(n=25),连续辐照1个月(6min/d,5d/周).于辐照结束后1、30、60、180d取材,观察大鼠体重、脾脏指数及脾脏T、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辐照后7~180d各辐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辐照后1d,2.5和5mW/cm2组脾脏系数均显著升高(P<0.05),辐照后30d 5mW/cm2组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0.05),至辐照后60d和180d各辐照组脾脏系数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辐照后1、30、60d,各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改变;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大鼠脾脏T细胞亚群明显降低,其中2.5mW/cm2组CD3+T细胞明显减少,SmW/cm2组CD3+、CD4+、CD8+T细胞明显减少,10mW/cm2组CD4+和CD8+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CD45RA+B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早期脾脏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不明显,晚期(辐照后180d)脾脏T淋巴细胞各亚群均显著降低,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微波辐照对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人AHH-1 T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对人AHH-1 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功率密度(0、5、10、30、60mW/cm2,其中0mW/cm2作为对照)的微波单次(15min)辐照Wistar大鼠和人AHH-1 T细胞,于微波辐照后1、7、14、28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ROS水平变化,于辐照后6、24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AHH-1 T细胞ROS水平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内ROS水平在微波辐照后1d的5、10、30、60mW/cm2剂量组,辐照后7d的10、30、60mW/cm2剂量组,辐照后14d的10mW/cm2剂量组,以及辐照后28d的10、30mW/cm2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ROS水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微波辐照后6h,各辐照组人AHH-1 T细胞内ROS水平与对照比较均升高(P<0.05),且在0~30mW/cm2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人AHH-1 T细胞经微波辐照后6h,仅10mW/cm2剂量辐照细胞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微波辐照后2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对大鼠卵巢组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5只)。以S波段平均功率密度分别为20,40和80mW/cm^2的HPM辐照实验组大鼠,辐照时间分别为1,5,10和20min。于辐照后6h取材,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形态变化。结果:光镜下,与对照组相比,从40mW/cm^2 5min亚组开始出现组织水肿、充血和炎细胞浸润,10min亚组开始见卵泡细胞分离明显,20min亚组及80mW/cm^2 1min亚组,5min亚组和10min亚组出现卵泡内层细胞变性,发育不同阶段的卵泡发生卵泡闭锁。黄体细胞发生凋亡。20min亚组则出现组织出血和部分内层细胞坏死崩解。随照射功率密度增加照射时间延长上述病理变化更明显。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发生轻度线粒体水肿、内质网扩张,间质内炎细胞浸润是从40mW/cm^2 5min亚组开始,随照射时间延长,功率密度增加,各组均可见生殖细胞发生变性、凋亡改变;80mW/cm^2 20min亚组可见卵母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增多,微绒毛发生肿胀。间质细胞凋亡、裂解。20mW/cm^2各亚组,40mW/cm^2 1min亚组及对照组无改变。结论:HPM可导致大鼠卵巢发生明显的病理性改变,当达到80mW/cm^2辐照20min对大鼠卵巢组织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磁辐射对CD34+造血干细胞JAK2和STAT5蛋白活化的影响,探讨JAK2和STAT5蛋白在电磁辐射致造血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从脐血中分离培养CD34+造血干细胞,分别用平均功率为1、5、25 mW/cm2的电磁波辐射20 min,干预组(平均辐射强度为25 mW/cm2)使用AG490(终浓度10-6 mol/L)预处理CD34+造血干细胞30 min。检测正常组、辐射组和干预组12、24和48 h时细胞活力(MTT法)、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Caspase-3蛋白水平(WB法)、磷酸化JAK2和STAT5蛋白水平(WB法)。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辐射组细胞12和24 h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具有剂量效应,磷酸化JAK2和STAT5蛋白表达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干预组12和24 h细胞活力显著高于辐射25 mW/cm2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辐射25 mW/cm2组,磷酸化JAK2和STAT5蛋白水平较辐射25 mW/cm2组低。结论 JAK2和STAT5蛋白参与了1~25 mW/cm2功率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对CD34+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过程,阻断JAK2和STAT5蛋白活化可缓解CD34+造血干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慢性长期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低剂量微波辐照对大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微波辐射致免疫组织损伤的效应和机制.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微波辐照平均功率密度随机分为0(对照)、2.5、5、10mW/cm24组,每天辐照6min,每周5d,连续辐照1个月,于辐照14d后以及连续辐照1个月后的1、30、60、180d活杀大鼠取材.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进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以及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和CD45RA+B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①连续辐照结束后60d,外周血WBC在2.5mW/cm2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在10mW/cm2组明显降低(P<0.01).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WB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连续辐照14d后,胸腺组织内ROS水平随辐照剂量增加而持续升高,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60d,5mW/cm2组R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辐照1个月结束后的1~60d,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但辐照后180d,2.5mW/cm2组CD3+和CD4+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5mw/cm2组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辐照组CD4+/CD8+比值虽然在辐照后180d出现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④辐照后60d,5mW/cm2组外周血CD45RA+B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辐照后180d,各辐照组CD45RA+B细胞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大鼠经长期低剂量微波辐照后,免疫功能在早期改变不明显,晚期损伤较为明显,外周血WBC和CD45RA+B淋巴细胞在辐照后180d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造血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辐射组(不接受辐射),2.5、5和10mW/cm2辐射组(分别接受2.55、、10mW/cm2的微波辐射,6min/次,每周5次,持续辐射30d)。分别在最后1次辐射结束后的6h及7、14、30、601、80d取6只大鼠,取下腔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另取大鼠处死后取胸骨,经光镜和电镜观察骨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5mW/cm2微波长期辐射结束后6h,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数均较假辐射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辐射后60d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数与假辐射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5、10mW/cm2组辐射后180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可见,骨髓造血细胞在辐射后14d变化并不明显,辐射后30d骨髓间质可见明显充血、水肿,辐射后180d可见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明显增多,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5mW/cm2微波辐射后7d,电镜下可见骨髓中各系造血细胞呈凋亡和坏死改变。结论 5~10mW/cm2微波长期(30~180d)辐射可导致大鼠造血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且与辐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510.6nm激光照射对兔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510.6 am激光照射兔在体腹主动脉壁24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与激光剂量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白兔12只,由股动脉导入柱状光纤至腹主动脉,在血管腔内进行分段激光照射,根据光照剂量分为6组.1~5组的光剂量分别为100mW/cm2×500 s、100mW/cm2×1000 s、150mW/cm2×l 000 s、200mW/cm2×500 s、200 mW/cm2×1000s;第6组为对照组,不照射激光.照光后24 h处死动物,取照射段血管组织,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兔腹主动脉经功率密度为100 mW/cm2或150 mW/cm2的激光照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以细胞凋亡为主要特征的形态结构改变,其损伤部位以线粒体为主.功率密度为200 mW/cm2的激光照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坏死为主.激光照射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上述形态变化主要与激光功率密度和照射时间有关.结论 功率密度为100 mW/cm2或150 mW/cm2的510.6 nm激光照射后24 h在体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凋亡.  相似文献   

9.
刘杰  王建  周跃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235-1238
目的 对兔骨髓问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幼年新西兰兔胫骨骨髓2ml,经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取骨髓间质十细胞,接种至100ml玻璃培养瓶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细胞形态、贴壁率和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及细胞生长周期,并进行成骨诱导反向证明,对细胞体外的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2h后开始贴壁,20h后细胞基本贴壁完全,15d左右细胞融合达90%以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问质干细胞表面可见许多微绒毛,主要分布于胞体一侧,胞核不规则,有切迹,细胞器丰富,具有典型未分化细胞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CD90表达呈阳性,CD4S表达呈阴性,且绝大多数(约占细胞总数的97%)细胞的生长周期处于G1或G2期;成骨性诱导3周后,骨髓间质干细胞逐渐形成小的钙盐结晶体,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显示细胞聚集处存在大量钙盐,呈黑色沉积.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兔骨髓问质干细胞纯度较高,生长稳定,传代多次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因取材及体外扩增较简单易行,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髓核退变缺损修复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对人AHH-1 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低剂量微波诱发的免疫细胞损伤机制及微波防护安全阈值.方法 人AHH-1 T细胞经5mW/cm2模拟微波源辐射,根据不同脉宽(0、100、500、2000ns)分为对照(0ns)组、100、500、2000ns组.采用麦格-姬姆萨(MGG)染色和联脒-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V-FIT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AHH-1 T细胞经20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细胞膜完整且核染色质正常,未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经100ns脉宽的微波辐照后6、12、24h细胞增殖活性受抑,分别为对照组的95%、71%、74%,而2000ns组辐照后6、24h细胞增殖活性略有升高.在不同脉宽条件下,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内ROS水平略呈下降趋势,且随脉宽升高而降低.100ns微波辐照后1h细胞跨膜电位略有下降,而500、2000ns组略有升高.结论 T淋巴细胞经不同脉宽5mW/cm2微波辐照后,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很低,细胞增殖活性轻度受抑,ROS水平和跨膜电位变化不大,未观察到明显的损伤效应,因此可作为避免微波辐照导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安全阈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查术 (atomicforcemicroscopy,AFM)对电磁脉冲辐照前后培养的下丘脑神经细胞膜进行观察 ,以探讨电磁脉冲对其细胞膜影响的直接证据。方法 :对新生的Wistar乳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在 6孔板中进行原代培养 ,在培养 14d时 ,用高场强电磁脉冲模拟源 (场强为 6× 10 4 V m ,脉冲上升时间 2 0ns,脉宽 30 μs)以 2 .5次 min ,辐照 2min。辐照后即刻固定细胞 ,应用AFM对细胞表面进行接触式连续扫描。结果 :电磁脉冲辐照后即刻就可引起下丘脑神经细胞膜表面大小不一、深度不同、类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穿孔 ,穿孔最大直径为 2 73.2 1~330 .10nm ,深度达 13.5 7nm。结论 :电磁脉冲辐照后可直接导致下丘脑神经元细胞膜的穿孔 ,提示其可能是电磁脉冲生物效应的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尉春华  郭纯  石海霞  秦向阳 《武警医学》2004,15(10):726-729
 目的检测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C-myc蛋白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0组,每组5只.以S波段平均功率密度分别为20 mW/cm2的HPM辐照实验组大鼠10min,40mW/cm2辐照5min、10min.照后6 h、24h、48h、72 h、5 d取卵巢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cl-2和C-myc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HPM辐照后,24h组Bcl-2和C-myc蛋白表达升高,40mW/m2组二者升高较20mW/cm2组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无表达.结论HPM辐照可促进Bcl-2和C-myc蛋白的活化和表达,可能是HPM诱导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特征。方法:显微分离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组织块法原代培养获得真皮鞘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真皮鞘细胞原代培养5—7d仅有少量细胞由组织块中长出,培养14d方可传代。传代后细胞呈克隆样丛状生长,细胞丛相互连接呈网状,3~5d传一代,可连续传10代以上。扫描电镜见毛囊真皮鞘内有许多散在的纺锤形细胞,胞体丰满,表面不光滑,有较长的细胞突起。透射电镜下见细胞核大,富含常染色质,核仁明显,胞浆中细胞器少,胞膜下可见由细丝样结构组成的致密斑。结论:大鼠触须毛囊真皮鞘细胞原代生长迟缓,传代后细胞增殖旺盛,其超微结构特点提示该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属于成体中较为幼稚的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鼠小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胎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否构成影响。方法 :2 4只孕 14天SD大鼠按彩超辐照时间不同随机等分为四组 :Ⅰ组 (对照组 ) ,Ⅱ组 (照射 10min组 ) ,Ⅲ组 (照射 2 0min组 ) ,Ⅳ组 (照射 30min组 )。仪器采用Accuson公司Sequeoia 5 12型彩色电脑声像仪 ,照射条件 :4V1探头 ,二维频率H3.0MHz ,彩色频率 3.0MHz,Tis=1.8,Micd =1.6。照射后 2 4h取胎鼠小肠标本 ,HE染色光镜观察 ,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 ,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各组光镜下观察均未见异常 ,TUNEL法检测结果 ,Ⅰ组及Ⅱ组胎鼠小肠上皮可见散在凋亡细胞 ,Ⅲ组及Ⅳ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Ⅲ组及Ⅳ组荧光强度与Ⅰ组有显著差异 (ⅢvsIP <0 .0 5 ,IVvsIP <0 .0 1) ,荧光强度与照射时间呈正相关 (P <0 0 1) ,(r=0 .5 71)。Ⅳ组标本电镜检查发现核染色质浓缩边集 ,内质网及线粒体肿胀等超微结构变化。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照射孕鼠 2 0min以上可引起胎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超声辐照联合超声造影剂对人孕早期绒毛组织超微结构及凋亡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选择人工流产的3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机械指数(MI≤0.15)造影组、高机械指数(MI=1.0)造影组(击破再灌注).其中低机械指数造影组进一步分为MI=0.07、0.09、0.13、0.15 4个亚组.造影后24h内行人工流产取出绒毛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绒毛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高机械指数造影组与对照组及低机械指数造影组比较,绒毛组织损伤程度更明显;而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及对照组绒毛组织破坏不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机械指数造影组绒毛合体滋养层细胞Bcl-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明显减少(P<0 05);各低机械指数造影组与对照组Bcl-2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联合超声造影剂对人早孕胚胎组织有明显损伤作用,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在产科应用中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75NTR胞外段(p75NTR-ECD)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2月龄小鼠,分离培养海马NSCs,进行鉴定后传至第3代,加入Aβ1-42共培养,将不同浓度p75NTR-ECD加入上述培养体系中,观察NSCs增殖变化。结果:观察组(Aβ1-42组)海马NSCs增殖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加入p75NTR-ECD 75μg/ml、150μg/ml和300μg/ml后,Aβ1-42培养小鼠海马NSCs增殖细胞数逐渐增多,与加入0μg/ml(加入前)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离体实验条件下,Aβ1-42对海马NSCs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加入p75NTR-ECD后则可以阻断Aβ1-42对小鼠海马NSCs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单细胞克隆技术,体外培养SD大鼠海马组织源NSCs,在NSCs增殖和分化过程中添加不同剂量EPO,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NSCs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NSCs加入EPO后,增殖期表达Nestin的细胞增加2~4倍,分化期表达Nestin的细胞数明显减少;表达Tuj1和GFAP的细胞出现早,且Tuj1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加入antiEPO后Tuj1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相同细胞接种密度下,添加不同剂量EPO后Tuj1阳性细胞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EPO可促进大鼠海马源NSCs的增殖,并使其呈剂量依赖性的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L 1受体拮抗蛋白 (IL 1Ra)间接体内转基因对兔骨性关节炎临床表现及关节软骨破坏的抑制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8月龄 ,雌性 ,体重 2 5~ 3 0kg)随机分成 3组 ,左膝关节部分滑膜切除 ,分离并培养滑膜成纤维细胞。用携带标记基因或IL 1R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分别转染从第 2组或第 3组兔膝关节分离出来的滑膜细胞。采用兔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术 (ACLT)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把自体滑膜细胞回输第 1组兔右膝关节腔内 ,把转染标记基因或IL 1Ra基因的自体滑膜细胞回输第 2组或第 3组兔右膝关节腔内。2、4周后 ,用ELISA方法检测右膝关节液中IL 1Ra水平。用膝关节临床评估级别对转IL 1Ra基因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局部疼痛刺激反应、步态改变、关节肿胀和活动范围进行评估。根据墨汁软骨表面着色和软骨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对软骨破坏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转IL 1Ra基因组 (第 3组)兔膝关节液中IL 1Ra水平明显升高 ,在基因转入关节腔后第 2周时为 2 0 6± 1 8ng/ml,第 4周时为 4 82± 0 5 2ng/ml;而 2、4周时 ,对照组(第 1、2组 )关节液中IL 1Ra水平均很低 ;转IL 1Ra基因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膝关节软骨破坏程度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 )均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IL 1Ra间接体内转基因治疗能使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源性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转染对人胎儿表皮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hTERT基因的质粒pIRES2-EGFP-hTERT和卒载体质粒pIRES2-EGFP分别导人体外培养的人胎儿表皮干细胞,并用G418筛选法进行抗性克隆的筛选.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皮十细胞hTERT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检测其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非转染组和空载体质粒转染组表皮干细胞弱表达hTERT mRNA和蛋白,而质粒转染组表皮干细胞强表达hTERT mRNA和蛋白;与非转染组和窄载体质粒转染组比较,质粒转染组表皮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量显著升高,G_0/G_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S、G_2/M期细胞比例升高,增殖指数增加.结论 外源性hTERT基因转染能有效增强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并分析不同浓度碘化钠(0、10-3、10-2、10-1、1 μg/ml)作用下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患者甲状腺上皮细胞膜表面纳米级形态学改变和差异,进而探讨碘在GD发病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外科手术中取GD患者组织,加入不同浓度的NaI溶液进行体外甲状腺细胞培养,收集各浓度组细胞后利用AFM扫描并分析膜表面相关参数.结果 (1)NaI浓度在0、10-3、10-2 μg/ml时,培养的甲状腺上皮细胞膜表面形态表现为高低不平的山峦样凸起,部分区域相互融合,个别区域凸起呈"屏风状"排列;而在10-1 μg/ml和1μg/ml浓度时,细胞膜表面的凸起明显减少,排列极不规则且呈扁平状,每个扫描范围内表面均较粗糙,个别区域发现空洞和"沟渠状"裂隙.(2)0 μg/ml和10-3 μg/ml浓度组甲状腺细胞膜表面凸起的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和表面积差值的参数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2、10-1、1 μg/ml浓度组甲状腺细胞膜表面蛋白的参数分析与0 μg/ml和10-3 μg/ml浓度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或P<0.05).结论 AFM对高浓度碘作用下GD患者甲状腺细胞的观察,其形态学上产生损伤性改变,从纳米级水平揭示了高碘在GD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