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球部十二指肠溃疡即发生在球部以外的十二指肠溃疡。在日常X线检查中,由于所处解剖位置与组织学上的因素,X线诊断比较困难,易被忽略或误诊。自我院开展十二指肠低张双重造影以来,共发现18例,资料完整,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贲门区常规钡餐造影的正常X线表现。材料与方法采用不使用低张药物和发泡剂的常规钡餐造影检查,取半立位左前斜位摄取贲门区正面X线照片。分析120例正常贲门区的形态。结果贲门区正面图像均可在半立位左前斜位照片上得以清晰显示。正常形态可归纳为四型Ⅰ隆起型,Ⅱ星芒型,Ⅲ环绕型,Ⅳ花朵型。结论正常贲门区域常规钡餐造影具有规律性表现,熟悉其正常形态有助于识别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癌双重对比造影X线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结肠癌双重对比造影X线表现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结肠癌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在具体病理分型上,不同类型其相对应X线表现不同。结论: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为结肠癌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小肠双重造影插管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7年,Bilbao和Dotter发明了B-D管,为小肠X线造影检查解决了一个重要技术问题(1,2),近两年来,国内也报导了利用B-D管进行小肠双对比灌肠和小肠低张双重造影(3,4),进行小肠造影,插管是成功的关键,下面就谈谈我们在进行小肠双重造影中关于插管技术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自1972年以来,我们相继开展了胃、结肠、食管的双重对比造影X线检查和研究。资料完整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癌38例(食管10,胃24,结肠4),胃溃疡25例,胃息肉16例,经内窥镜活检或(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息肉42例,食管息肉1例,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共134例。本文以低张双重对比造影正常X线表现和上述病变为重点,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著者总结7O例证实的贲门癌并对41例胃底贲门和食管下端的正常X线表现作了研究。认为: 1.贲门癌侵犯食管下端是常见而重要的征象。诊断中应检出胃底贲门区的粘膜,必要时作气钡双重造影。  相似文献   

7.
残胃癌的X线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残胃癌在胃钡餐低张双重造影检查中的X线诊断价值及早期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残胃癌的发病率,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结果:残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X线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吻合口癌性浸润狭窄,残胃狭窄段呈皮革样。结论:术后五年,定期选用低张双重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X线检查与内镜对照结果已充分表明传统的单对比钡餐检查方法已不够准确可靠,尤其是在早期病变的发现上更是如此,从我科改为双对比造影后,造影质量及病变的检出得到明显提高,并在发现早期和微小病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作者对75例患者钡剂双重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诊断的正确性进行了比较,并就钡剂双重造影的X线检查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胃底贲门区的癌,由于其所处的解剖部位特殊,有着和胃其它部位发生的癌不同的特点,常需采用一些特别的检查方法以发现其特有的X线表现。贲门区局部解剖复杂,粘膜排列不规律,又缺乏蠕动,并高居于肋弓下,单对比手法触诊或者加压技术常难以施行。双对比造影对贲门癌的检查比胃其它部位癌的检查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30例正常人贲门区的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正常人贲门区X线形态及其与功能状态的关系和52例贲门癌X线征象进行分析。正常人贲门区X线表现基本概括有(1)长口型;(2)环行口;(3)放射口状;(4)混合型。在同一检查过程中,当贲门的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贲门形态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52例贲门癌(1)胃底贲门块影变形;(2)胃底贲门区溃疡;(3)食管下端受累。  相似文献   

11.
对180例贲门正常X线以及70例贲门癌的X线观察与分析,比较认为:由于胃贲门管区的解剖及生理较复杂,正常解剖变异较多。该区的X线征象较复杂,胃责门区是胃肠X线检查难点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管腔内不同大小隆起性肿瘤的数字化低张双重造影X线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胃肠机行低张双重对比造影发现并经胃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02例食管腔内隆起性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恶性74例,良性28例,对不同大小肿瘤X线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找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点.结果:102例食管腔内隆起性肿瘤中,长径<1 cm者12例,良恶性鉴别点主要以病变轮廓改变和管壁的功能性改变为主,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长径1~3 cm者37例,良恶性诊断要点除轮廓及管壁功能改变外,肿瘤的形态、钡荆的涂抹具有重要鉴别作用,诊断符合率为94.6%;长径>3 cm者53例,良恶性肿瘤各自特点更加明显,尤其表现在黏膜和钡剂涂抹方面.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5.2%;102例食管腔内隆起性肿瘤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3.1%,随着瘤体的增大,良恶性诊断符合率呈升序排列.结论:数字化低张双重造影在食管腔内隆起性肿瘤的良恶性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符合率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性参考.  相似文献   

13.
贲门区正面观诊断早期贲门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29例病理证实的早期贲门癌,着重讨论胃双对比造影贲门区正面观对诊断早期贲门癌的重要作用。详细叙述了贲门区正面观的显示方法,对其正常X 线表现及早期癌肿征象进行了分析。强调摄片体位与透视下动态观察钡剂流动是正确应用该方法的关键。认为贲门区正面观以双对比像显示率高,正常形态恒定,局部结构表现异常清晰,极易发现微小病变。将其作为胃双对比造影常规摄片体位可明显提高贲门早期癌肿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食管胃连接(贲门区)的双对比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的X线精细检查应包括充盈,压迫,粘膜和双对比四相(1),由于食管胃连接(责门区)的解剖形态特殊,功能复杂,充盈时病变易被遮蔽,压迫法又不能施行,双对比检查就成为X线检查中特别有效的方法了。本文取北站医院1985年8月至1986年6月期间2000例无食管胃连接部疾病症状及X线表现的正常人和134例有贲门区病变者双对比造影资料。就食管胃连接的双对比检查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经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早期胃癌,其X线表现为:(1)大片或小片状不規則的钡剂残留影。(2)小的浅表龛影。(3)贲门区息肉样种物突向胃腔形成小的充盈缺损。(4)胃内大而扁的龛影。(5)局部胃小区破坏。胃小弯轮廓线僵硬。(6)X线检查未见异常。本文还对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及X线检查方法,按照体位进行了讨论。强调了胃低张双对比造影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胃的常规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所见的胃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息肉相当少见。在以前X 线研究中,最高发病率为0.47%,Marshak 氏检查50,000例其频率仅0.28%。作者10个多月在宾雪凡尼亚大学医院里,常规应用双重对比造影技术进行了2,420例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在贲门失弛缓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病人首先采用超声检查,诊断贲门失弛缓症38例,同时进行了X线钡剂食管及胃肠造影,并与40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超声对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失弛缓症的食管管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管壁厚度亦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蠕动明显减弱,甚者消失,扩张的食管腔内见有潴留的内容物。结论:超声对贲门失弛缓症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取代传统的X线钡剂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纤维结肠镜与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结肠癌术前纤维结肠镜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1例结肠癌的X线、内窥镜直视下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X线诊断符合率 85 .4% ,内窥镜直视下诊断符合率 80 .5 % ,活检诊断符合率 84.6 %。结论 疑为右半结肠癌或疑为左半结肠癌伴有腹腔包块者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优于纤维结肠镜检查 ;对于仅有症状怀疑乙状结肠癌或有结肠息肉疑有息肉恶变的患者 ,纤维结肠镜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胃双对比造影贲门区正面像对早期贲门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期贲门癌诊断是胃肠X线检查难点之一,尤其是癌肿尚未侵入食道下端,临床无吞咽困难症状时,胃肠检查极易漏诊。本文通过200例正常人与11例早期贲门癌的对比观察,着重分析胃双对比造影贲门区正面像的正常形态及早癌X线征象。同时介绍显示贲门区正面像的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有关鉴别诊断问题。认为贲门区正面像显示该区结构清晰,容易发现异常X线征象,对早期贲门癌诊断极为有益,尤其当癌肿未侵入食道下端时,显示病变往往优于其它投照体位。  相似文献   

20.
食管胃结合部(贲门)是指以贲门人口为圆心,2.5cm为直径的范围,包括食管下端的前庭部和贲门及胃小弯近贲门处和紧邻贲门的胃底部。该部位病变容易遗漏,不管是胃镜还是X线检查都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收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图像,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检查方法,提高该部位肿瘤的清晰显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