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926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总发生率4.21%。结果在介入诊疗术的不同阶段,术中、拔除鞘管时、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0.76%、3.02%、0.43%(P〈0.05),且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中任一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鹏  姜大春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78-107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心血管迷走反射(cardiovascular vagal reactions)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3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5例发生心血管迷走反射。对这些病人的一般资料、原因、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及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术后拔鞘管前3例,拔鞘管后12例。经适当减轻局部压力,快速静脉输液、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等措施后,15例症状很快缓解并稳定。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前及拔除鞘管前后应做好充分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可有效预防心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介入心脏学迅速发展为一个亚科学,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发展最快的学科,血管迷走反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一种常见的但需要及时处理的特殊情况,经积极处理多可迅速恢复,但若不即时处理, 在严重瓣膜病、冠心病患者,血压、心率过低可能会威胁病人的生命。通过了解血管迷走反射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达到对心脏介入治疗中血管迷走反射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血管迷走反射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拔除动脉鞘后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712例介入治疗患者 :冠脉介入治疗 (PTCA +STENT) 5 30例 ,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 182例。按年龄 (≥ 6 5岁 )分为老年组 (316例 )和普通组 (396例 ) ,所有患者拔管前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 0 2 0 0ml/小时 ,应用 3 4小时。拔管时先局部应用 1%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观察两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拔管时迷走反射发生率 (12 / 316 ,3.79% )明显高于普通组 (5 / 396 ,1.2 6 % )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介入治疗后拔管引起心血管迷走反射系局部按压血管牵张反射、疼痛、紧张、术前禁食水容量减少及血管床容积突然增大等原因所致 ,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可能因为老年人对疼痛耐受性差 ,自主神经调节能力降低 ,较年轻人更易紧张所致。术前教育 ,解除患者顾虑 ,拔管时密切监测 ,补充足够液体 ,良好麻醉是减少拔管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出现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迷走反射者32例,占3.9%,患者出现胸闷,心率、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昏迷及死亡;迷走反射的出现与患者的基础状况、肿瘤部位、动脉的解剖及术者的操作关系密切.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期间,迷走反射可危及患者生命,须充分认识其表现及处置措施,降低迷走反射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62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其中经桡动脉路径组134例(观察组),经股动脉路径组1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8%和100%、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0%和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率、穿刺点血肿、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研究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VVR)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记录并分析我院 2 10 0例心脏病介入治疗过程中 6 1例VVR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结果。结果  6 1例VVR患者中 ,12例为血管抑制型 ,7例为心脏抑制型 ,42例为混合型。治疗后均症状缓解 ,未发生不良后果。结论 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VVR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紧张、疼痛、低血容量及空腔脏器扩张刺激等。要积极进行相应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中预防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02月-2016年02月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后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加用早期康复护理,比较其预防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性.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积极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疾病(PAD)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的情况.方法 回顾我院PAD介入治疗52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12例发生VVR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VVR患者均为混合型,发生在术中2例,术后10例.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未发生不良后果.结论 PAD介入治疗中应重视VVR,一旦发生应及时发现、处理,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临床表现症状消失8例,明显减轻4例,4例减轻不明显,本组病例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血管的再通,有利于改善股骨头的血循环。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6年至今应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共66例,其中30例患单侧股骨头无菌坏死,行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36例患双侧股骨头无菌坏死,该36例一侧行手术治疗,另一侧行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经过回顾性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适用于Ⅰ-Ⅱ期及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Ⅲ~Ⅳ期患者,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本治疗方法具有疏通已发生病变的股骨头内血管,改善静脉回流,改善和增加股骨头坏死区周围及髋部各组织的血液循环,保护局部血管内皮,促进内皮细胞的再生修复作用,且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微损、容易操作,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双降解Excel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心病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1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小血管病变组58例,大血管病变组154例,均置入Excel DES,对比观察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在1~18个月随访期间的心绞痛、猝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大小血管病变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8.7%、98.3%,320处靶病变共置入支架420枚.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小血管组2例心绞痛复发,其中1例为糖尿病者,无心肌梗死及猝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为1.8%.大血管组1例心梗患者术后6 h猝死,3例发生心绞痛,MACE发生率0.7%.两组均未出现迟发性支架内血栓. 结论:国产涂层可生物降解Excel DES应用于冠心病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与大血管病变PCI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经动脉介入治疗致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影像及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28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行420例次选择性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63例肾癌患者行96例次经肾动脉介入治疗(部分例次经腰动脉介入治疗),肺恶性肿瘤和肾癌患者的介入治疗之和占同期恶性肿瘤经动脉介入治疗的2.0%。恶性肿瘤经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8例次脊髓损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恶性肿瘤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肾癌经肾动脉、腰动脉介入治疗,脊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2%、2.1%,1例次具有右膈动脉侧支供血的肝癌对右膈动脉行TACE术时出现脊髓损伤。同期的其他介入治疗(如腹腔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无脊髓损伤。血管造影仅1例次(1/8)显示脊髓根动脉及脊髓前动脉,造影即刻至数小时出现脊髓损伤症状。使用大剂量激素、血管扩张剂、脱水剂、神经营养剂等治疗,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脊髓功能在0.5~3.5个月左右基本恢复。结论:恶性肿瘤经动脉介入治疗可导致脊髓损伤发生,血管造影脊髓根动脉及脊髓前动脉显示率低,术前及术中应以多种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率,术后积极治疗、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脊髓功能可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在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类型、发生原因、处置及结局,以提高认识和处理严重并发症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1 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所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每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后给予的处置,以及最后结局.结果 在1 620例次介入诊治中,在术中及术后1周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共76例次,发生率为4.69%.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达12种.大部分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部分患者遗留永久性合并症,如截瘫、下肢瘫痪、臀部肌肉坏死等.6例患者死亡.在死亡的6例患者中,4例同时发生肝功能衰竭及粒细胞缺乏症,1例死于腹膜后血肿及腹腔积血,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①多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均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与术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低和操作失当相关.②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慎重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细心操作,是减少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nm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行CTA检查的32例作为A组;未行CTA检查3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导丝未通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A组治疗成功和失败患者的CTO病变局部平均钙化积分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为73.17%,B组为42.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30) min,B组为(105±40)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介入治疗成功患者CTO病变局部平均CT密度值(400±72)Hu,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为(520±108)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介入治疗时间;CTO病变平均CT密度值、血管闭塞时间和血管病变长度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詹长录 《民航医学》2006,16(1):40-40
常见为血管迷走性或神经心脏性晕厥,其生理机制可能是心动抑制性、血管减压性或两者并存。通常用具有明确诱因病史进行诊断。虽然把血管迷走性晕厥看作良性状态,但在飞行员中发生特别是反复发作又无明确诱因很令人烦恼。采用头高位倾斜试验(HUTT)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发试验。当HUTT中血压下降和心脏收缩不全表明有反复血管迷走晕厥趋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单光子核素显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溶栓、PTCA、CABG、激光等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而单光子核素显像作为一种成熟的心脏显像技术,能及时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以决定溶栓的实施与否,检出“罪犯”血管以指导介入治疗时准确选择成形血管;评价心肌活力以在术前预测疗效,准确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介入治疗后可用核素显像估价疗效,诊断再灌注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詹长录 《民航医学》2006,16(3):37-37
常见为血管迷走性或神经心脏性晕厥,其生理机制可能是心动抑制性、血管减压性或两者并存。通常用具有明确诱因病史进行诊断。虽然把血管迷走性晕厥看作良性状态,但在飞行员中发生特别是反复发作又无明确诱因很令人烦恼。采用头高位倾斜试验(HUTT)作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诱发试验。当HUTT中血压下降和心脏收缩不全表明有反复血管迷走晕厥趋向。以色列报道两例反复发作血管迷走晕厥军事飞行员的病历和处理意见。一例有明确诱因另一例则无。两例均为HUTT阳性。具有明确诱因血管迷走晕厥飞行员,由于他们的HUTT为阳性,改为飞低性能飞机。第二例因为无明确诱因,不管他的HUTT结果如何,作飞行不合格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造影剂对心导管术中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影响。方法200例接受心导管手术患者分为二组,一组为使用造影剂组(冠脉造影组),一组为不便用造影剂组(射频消融组)。每组患者均为100例,观察并记录每位患者在术中及术后24h内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情况,并随机抽取30例,于术前及术后即刻用荧光法测定每位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并观察其变化。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组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远大于不使用造影剂的射频消融术组(11%vs%,P<0.05),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增高较射频消融术组明显(0.2424±0.0843vs0.1771±0.1480,P<0.05;0.0761±0.0606vs0.0324±0.1375,P<0.05)。结论①造影剂的确对心导管手术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有影响。②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过度增高在造影剂所致的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机制中占重要作用。③心导管手术中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多以血压下降为主,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属于血管抑制型晕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