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冲 《西南军医》2017,(6):552-554
目的 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38例,施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39例,施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半年,统计两组手术疗效,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疼痛(VAS)、功能障碍(ODI)及生活质量(GQOL-74)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VAS、ODI、GQOL-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低、GQOL-74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82.05%(32/39)与对照组71.05%(27/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可确保手术疗效,同时还可显著缓解术后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配合快速康复护理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快速康复护理(FTSN)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或联合半导体激光刺激法,术后记录2周、3、6、12个月的各组患者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表(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JOA)和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TSN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FTSN组(P<0.05),而ODI评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和FTSN组(P<0.05);联合组护理满意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TSN组(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配合FTSN对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的恢复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的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经验,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内VAS评分的变化及术后6个月时的MacNab评分的分布。结果:结果:随访配合该手术进行术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及康复训练,出院6~10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24±0.97,术后1周VAS评分0.80±0.65,术后1个月VAS评分0.56±0.65,术后3个月VAS评分0.48±0.65,术后6个月VAS评分0.52±0.65。结论:结合规范的护理康复措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有效治疗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 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 0%(38/4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 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管内直接神经根松解和减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市高陵区医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的LDH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临床参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法(JOA)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4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4.32±15.4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6.44±6.15)ml;平均切口长度为(0.82±0.19)cm;术后VAS评分情况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时,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3.2%(69/74)。结论TESSYS技术治疗LDH,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60例,对其实施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54±0.65,术后1天VAS评分为0.80±0.87,术后3天为1.30±0.95,术后1周为0.85±0.90;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椎间孔镜下改良环锯技术部分切除增生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SAP),治疗SAP增生引起的腰神经卡压综合征(lumbar nerve root entrapment syndrome,LNRES)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04至2019-07医院收治的LNRES患者10 例,10个椎间孔,均为L4/5单侧(左4右6)。均拟接受经皮改良环锯技术将增生的SAP切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椎间孔镜下清理、松解神经根。术前、术后1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行功能查体,X线、CT检查,分别进行VAS疼痛分级法判定,疗效评定采用JOA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和 MacNab 腰腿痛手术标准。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椎间孔减压成形良好,VAS 评分:治疗后1周、12周,末次随访3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组较术后1周降低(P<0.05),术后1周组和12周组,12周组和末次随访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JOA 评分:治疗后1周、12周,末次随访3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和术后1周比,术后12周组、末次随访组均降低(P<0.05),术后12周组和末次随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cNab标准:术后1周,有效10例;术后12周有效2例,显效8例;末次随访显效10例。结论 改良环锯技术联合椎间孔镜整块切除部分增生SAP治疗LNRES是一种微创、简洁、有效、价格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4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采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设为椎板间入路组,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设为椎间孔入路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无明显差异(t=0.686、0.625,P=0.496、0.535)。(2)术后,椎板间入路组并发硬膜囊撕裂者明显多于椎间孔入路组(χ~2=4.364,P=0.037),而神经根损伤、下肢麻木及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χ~2=0.000、0.356、0.000,P=1.000、0.551、1.000)。(3)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0.443、0.563,P=0.660、0.576)。(4)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193、1.105,P=0.239、0.275)。结论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及椎间孔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均可有效缓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疗效均较显著,但椎板间入路组患者硬膜囊撕裂发生率明显高于椎间孔入路组,临床治疗中应综合患者具体情况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李钦亮  李士春  祖丹  云才 《武警医学》2020,31(6):493-496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定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01至2019-03医院38例单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予以神经根封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9例,腰椎管狭窄11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8例。对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施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术前、术后2周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1)神经根封闭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病变;2例明确为两个责任节段;3例没有出现症状缓解,不能明确责任节段,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理疗等治疗后症状缓解。(2)手术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症状均在术后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与ODI 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可以明确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责任节段,并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节段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达到精准治疗和微创治疗的目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髓核摘除大小与后路腰椎微创手术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侧后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根据患者术中的髓核摘除量分为甲乙两组,将髓核摘除量≥6立方厘米的患者分为甲组,共40例,将髓核摘除量<6立方厘米的患者分为乙组,共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以及行髓核摘除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下肢VAS评分和ODI评分等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术前评分(均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根据我院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所记录的椎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等椎间隙高度变化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后路腰椎微创手术中,不需要刻意地追求髓核的摘除量,只需要对退变突出的责任髓核进行摘除以充分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即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7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治疗.男24例,女13;平均年龄40.6岁.其中椎间孔内型19例(51.4%),椎间孔外型11例(29.7%),混合型7例(18.9%).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 min,平均卧床时间9 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 d,平均手术花费0.98万元. 结果 37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和Nakai分级评定.随访结果 显示.患者手术前腿痛VAS指数为8.3±2.3,术后3个月为3.1±1.6,术后6个月为2.9±1.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手术前ODI为64.5±23.0,术后3个月为23.6±12.0,术后6个月为12.9±7.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19例(51%),良13例(35%),中2例(5%),差3例(8%),优良率为87%.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正确选择患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离断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至2020-12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后缘离断青年官兵临床资料,其中L3-4节段21例,L4-5节段42例。术后随访根据MacNab评分标准评定,比较患者的术前与末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差异。结果 63例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8±1.4)个月。末次随访疼痛VAS平均为(0.9±0.3)分;ODI指数为14%~28%,平均(19.7±3.8)%,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疗效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56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8.4%。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辅助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体后缘离断的安全性好,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3.
王剑锋  杨林 《武警医学》2017,(4):366-36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与腰椎间孔镜手术操作的关系,以便改进技术,减少复发概率.方法 复发的24例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术前影像检查及术中镜下情况分析复发原因.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定,比较手术前后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24例复发率为0.86%,复发原因有纤维环医源性损伤、髓核摘除不彻底、关节突骨屑残留、终板损伤、血肿形成和神经根粘连.所有病例术后1年VAS评分2.61 ±0.19,低于术前的7.40 ±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ODI评分8.53 ±0.35,低于术前的67.90±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准确定位、镜下严格按照微创理念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及时处理有关并发症,可以有效降低腰椎间孔镜术后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不同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于宝鸡市中医医院行椎间盘切除术(PELD)的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手术节段L4~L5节段77例,L5~S1节段59例。采用经皮后外侧椎间孔入路实施手术55例(L4~L5节段55例);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实施手术31例(L4~L5节段19例,L5~S1节段12例);采用后侧椎板间隙扩大成形或经椎板入路实施手术50例(L4~L5节段3例,L5~S1节段47例)。记录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神经根功能评价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经皮后外侧椎间孔入路髄核摘除手术时间为32~50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16.4±3.3)次;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为30~58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2.6±0.5)次;后侧椎板间隙扩大成形或经椎板入路髓核摘除术33~59 min,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10.2±2.4)次。3组患者术后6 h、2周、6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无复发患者。术后1年,3组患者的责任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均明显恢复,且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均较高。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均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手术方式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腹肌锻炼结合理筋手法治疗下腰痛运动员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的腰椎不稳诊断标准,对上海棒、垒球队存在腰椎不稳的46例下腰痛现役运动员,采用理筋手法结合腰腹肌锻炼治疗3个月。理筋手法包括滚法、拇指弹拨法和擦法及轻柔的腰椎旋转扳法和腰椎后伸扳法。每次治疗时间20分钟,每周3次。腰腹肌锻炼包括腰背肌训练、腹肌训练和腰腹肌协同训练。每个动作完成20~30次,每天锻炼3~4组,每次锻炼总时间30分钟。治疗前后采用X线影像学检查、VAS疼痛调查表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价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前后ODI评分分别为35.37±9.56和7.89±4.69(P<0.01),VAS评分分别为6.75±1.47和3.70±1.08(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有6名运动员腰椎失稳得到一定的纠正。结论:腰腹肌功能锻炼结合理筋手法对存在腰椎不稳的下腰痛运动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女各16例,年龄31~77岁;病程平均(5.0±2.0)年,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减压后,用括匙将上下软骨终板破坏,将1枚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B-Twin斜向置入椎间隙内形成固定的支架,然后在周围植骨,以保证椎体间的稳定效果.治疗的适应证:(1)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椎体不稳和Ⅰ度滑脱21例;(2)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轻、中度椎间隙狭窄10例;(3)盘源性腰痛1例.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3个时间对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分别进行评分,计算术后改善率和疗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术后2次随访的改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每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 ml.手术部位:L3~4间隙4例、L4~5间隙19例、L5~S1间隙6例、L3~4合并L4~5间隙3例,共置入B-Twin融合器35枚,其中3例在2个椎间隙内置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0±2.1)d,2例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融合器松动,1例出现相邻椎间不稳.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3个月.32例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术前为(4.1±1.8)分、术后3个月为(11.9±3.9)分,术后1年随访22例,JOA评分(12.0±3.2)分,手术前后JOA下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P<0.01);改善率,术后3个月为(61.7±23.6)%,术后1年为(58.2±2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8,P>0.05).结论 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和椎体不稳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结构的特点,但对椎间融合率以及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臭氧消融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26例既往接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患者,在CT引导下行臭氧消融术,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的MacNab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8月(6~ 2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术后为3.4分,总有效率为84.6%,无臭氧相关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是治疗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建立手法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方法对收治的手法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30例按常规手法治疗医嘱进行护理,观察2组患者VAS评分、JOA改善指数、症状反跳率、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试验组患者VAS评分、JOA改善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率提高。结论手法联合臭氧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46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患者采用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分别于术后3、7 d和术后1、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末次随访时,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腰痛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4.3%(2/46),明显低于A组的19.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6),明显低于A组的15.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腰背肌功能锻炼可有效减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Wallis)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10例LDH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并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消失,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下腰痛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提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