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阿替普酶组(n=94)与对照组(n=9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行常规治疗,阿替普酶组行常规治疗联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两组PS(P选择素)、hs-CRP(超敏C-反应蛋白)、IL-1(白介素-1)、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大脑主要动脉血液流动速度、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d后,阿替普酶组PS、hs-CRP、IL-1、IL-6、IL-8、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h、24h、7d、14d,阿替普酶组NIHSS低于对照组(P<0.05)。阿替普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促进脑部血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患者,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组52例和不合并糖尿病组46例。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后1 d,21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不合并糖尿病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不合并糖尿病组的NIHSS评分平均6分,合并糖尿病组的NIHSS评分平均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 d,不合并糖尿病组的NIHSS评分平均2分,明显低于合并糖尿病组的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 d,mRS评分表明,不合并糖尿病组预后良好者43例(93.48%)明显高于合并糖尿病组42例(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合并糖尿病组有4例(8.69%)mRS评分0分,完全恢复,但合并糖尿病组无一人恢复至0分。结论发现糖尿病使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效果获益降低,但仍可以在阿替普酶溶栓后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时间。方法分析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的部位、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4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患者有34例,出现不同部位出血症状的患者有11例,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运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对患者出血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及早的给予针对性处理,避免对患者治疗造成影响,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脑梗塞在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 在2013年6月~2015年1月选取70例患有脑梗塞疾病的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治疗组进行在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只用临床上的普通药药物(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等)治疗,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用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组有25人明显恢复,有6人有效,患者满意度达88.6%,对照组有19人恢复缓慢,且病情不稳定,容易反复,患者对此治疗的满意度为较低.结论 使用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高于使用普通药物治疗的患者,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治疗脑栓塞时机和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栓塞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段进行高压氧(HBO)治疗的疗效进行研究。方法将2004年6月至2006年2月期间入院,NIHSS评分在5分以上,起病时间不超过48h的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HBOA组、HBOB组和对照组(C组)。A组为起病48h内进行常规治疗同时进行HBO治疗;B组为先行常规治疗,起病15d后再行HBO治疗;而C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各组治疗1个疗程(5d)后以NIHSS评分评价疗效;治疗90d后以改良Rankin评分(预后优良者,评分0-1分)评价疗效。3组患者均于症状达高峰后3d内和相隔21d后两次抽血,测定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各组治疗1个疗程后,3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d后,A组28例患者中11例预后优良,对照组28例只有2例预后良好,而B组28例中5例取得良好预后。3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MDA均有下降,其中A组下降最多。3组患者血浆中SOD含量,治疗后均有升高,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塞患者急性期进行HBO治疗,疗效较单纯常规治疗更好。HBO治疗对康复期患者仍然有效,但效果比在急性期积极进行HBO治疗差。HBO干预,能降低血浆中MDA含量,且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替普酶(rt-PA)组和尿激酶(UK)组,两组均在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及其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总的冠脉开通率、胸痛缓解率、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t-PA组的冠脉再通率为79.4%,明显高于UK组的54.0%(P〈0.05);rt-PA组的胸痛缓解率明显高于UK组(P〈0.05),而出血不良反应明显低于UK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尿激酶具有更高的冠脉开通率,临床疗效更佳,出血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好,更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202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围术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的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分别在行颈深部淋巴结活检术、前列腺电切术、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右眼玻璃体切除术、白内障手术、左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股骨头坏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脑梗塞,均于围术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后,7例患者均无颅内出血转化。其中,4例患者在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恢复,2例患者在溶栓后3个月内未发生严重残障,即总有效率为85.7%(6/7);1例患者术后因继发癫痫与肺炎死亡,病死率为14.3%(1/7)。结论围术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高压氧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6例, 按治疗方法分为替罗非班组(n=36)和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n=40), 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 7 d内的卒中进展(NIHSS评分增加≥3分)发生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替罗非班组比较, 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14 d的NIHSS评分和7 d内的卒中进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其90 d mRS评分亦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替罗非班组比较, 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14 d的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高压氧联合替罗非班可提高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降低卒中进展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发生的影响及停用时机.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和SSS评分上升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结论 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在溶栓早期进行会加重颅内出血发生率,建议溶栓24 h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阿司匹林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2014年上海市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23例,对照组21例。评价两组治疗后1、14、90 d的疗效,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mRS评分,同时观察90 d内再脑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抗凝组和对照组14 d总有效率分别为78.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 mRS评分分别为2.00±1.51、3.10±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和对照组脑出血(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7.4%、14.3%,病死率分别为8.7%、9.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阿替普酶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9-01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CI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恶化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ACI患者108例,其中END组19例。END组年龄、体重、心房纤颤比例、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285;95%CI:2.023~5.682;P=0.028)、体重(OR=2.679;95%CI:1.690~6.287;P=0.039)、心房纤颤(OR=2.551;95%CI:1.980~4.235;P=0.027)、基线NIHHSS评分(OR=3.627;95%CI:6.267~13.331;P=0.018)、纤维蛋白原水平(OR=2.016;95%CI:4.650~7.823;P=0.031)均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显著相关。结论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年龄、体重、心房纤颤、基线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临床症状轻度改善时间是否可以预测1年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86例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患者,且发病3 h内接受rt-PA治疗,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轻度改善时间可以分为:早期见效者( ER),即rt-PA治疗2 h内NIHSS评分改善≥4或其中一项NIHSS评分为0;晚期见效者( LR), rt-PA治疗2 h-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或其中一项NIHSS评分为0;无效果者( NR)。此外,根据患者动脉阻塞部位分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 P组);大脑中动脉M1、M2段远端( D组)。结果 P组包括96例(52%)患者, D组包括90例(48%)患者。76例(41%)患者属于ER,40例(22%)患者是LR,70例(38%)患者为N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组(OR:3.04;95%CI:1.18-10.45; P=0.031)和NR (OR:4.14;95% CI,1.29-14.27; P=0.014)是1年后临床功能恢复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ER (53%, P=0.01)和LR (55%, P=0.01)患者临床功能恢复比例高于NR (23%)患者,ER和LR临床功能恢复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轻度临床症状改善不能预测脑梗塞后1年功能恢复,但是阻塞部位是rt-PA治疗后功能恢复的有效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DWI的阿尔伯塔脑卒中早期CT评分(DWI-ASPECTS)与血管内血栓切除预后的相关性,为术前评估脑卒中治疗预后提供新方法。方法:前瞻性选择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入院时采用DWI技术划定梗死核心,并记录DWI-ASPECTS(术前评估指标)。所有患者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记录术后24 h、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脑梗死溶栓量表评分、治疗延迟时间(OTID)及侧支循环量表评分(预后评估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失访8例,有效68例。根据预后各量表评分,血管内治疗24 h后,68例中52例(76.47%)血管内治疗后24 h NIHSS(NIHSS-24)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8例(11.76%)无改善,另8例(11.76%)恶化,其中3例死亡。NIHSS-24评分与OTID呈正相关。DWI-ASPECTS与侧支循环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0.311,P=0.023)。结论:DWI-ASPECTS有助于评估AIS患者预后,提示其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王光磊  钱阳明 《武警医学》2014,(11):1102-1104
目的 分析脑栓塞合并心房顿抑患者占房颤发生脑栓塞患者的百分率及其预后,探索其抗凝治疗方案,以达到改善预后及减少复发。方法 选择急性脑栓塞同时合并心房顿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在控制脑水肿,改善循环,促进脑代谢等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华法林2.5 mg/d,至少4周,然后继续服用24个月。治疗过程中检测凝血系列项目。对照组仅常规治疗同治疗组,不服用华法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病死率,致残率及随访24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病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周后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治疗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疗效显著,虽然存在出血并发症,但在密切监测下应用仍比较安全,值得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1例心脏黏液瘤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黏液瘤切除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其余患者术后恢复好,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I级。随访6个月~10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种植转移。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心脏黏液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一般在治疗时间窗内3h进行,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也是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在治疗中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因为静脉溶栓治疗可导致再灌注脑损伤或脑出血.要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病情观察主要靠护理。我科38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使用瑞替普酶(爱通立)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78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常规组给予阿替普酶0.9 mg/kg,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0%(71/78),显著优于常规组的79.5%(6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SOD和GSH-px水平高于常规组,MDA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可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在恢复血流的同时,减少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间质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我院超声内镜诊断并经病理或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超声内镜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归纳总结。结果肿瘤较大、边界不规整、溃疡形成、回声不均匀及高回声改变为恶性胃肠间质瘤常见的超声内镜特点,超声内镜诊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2.3%(24/26)。结论超声内镜可作为判断良恶性胃肠间质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辅助临床早期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与6~24 h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90 d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发病后6~24 h内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根据国际准则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上评估LVEF,LVEF < 50%即定义为LVS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6分定义为不良功能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VSD与90 d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共计纳入了107例患者,其中26例(24.3%)术后出现了LVSD。多因素分析显示,LVSD(OR = 4.206,95%CI:1.357~13.035,P = 0.01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234,95%CI:1.114~1.367,P < 0.001)、再灌注不良(mTICI 0~2a) (OR = 4.388,95%CI:1.373~14.023,P = 0.013)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 = 1.081,95%CI:1.005~1.161,P = 0.035)、LVSD (OR = 3.783,95%CI:1.029~13.911,P =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线评分高(OR = 1.109,95%CI:1.026~1.198,P = 0.009)是9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VSD与6~24 h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 d不良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是与宫颈癌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能反映子宫颈癌患者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其发病患者日趋年轻化。CIN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