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抗疟药现场体外药敏测定的某些因素单成启赵兴刘光裕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应用体外微量培养技术,现场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国内外已有报道〔1〕,但对影响体外药敏测定因素的报道很少。为提高现场体外药敏测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磷酸萘酚喹对人恶性疟原虫体外药效测定单成启,高徐生(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磷酸萘酚喹是我所药化室设计合成的抗疟新药。动物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对伯氏鼠疟原虫正常株和抗氯喹株的抗疟效价均高子氯喹和其它抗疟药。为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已证明诺氏疟原虫裂殖子疫苗免疫的恒河猴,对同源疟原虫的血传感染和蚊传感染都有极大的保护作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疫苗能使免疫夜猴产生特种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对同株和异株原虫感染皆有保护作用。 本文报告经崩解后的诺氏疟原虫裂殖子无细胞粗制抗原和组分抗原疫苗,对恒河猴免疫接种,获得了成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使用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对同一株恶性疟原虫进行体外培养,比较各血型红细胞的原虫感染率。结果表明,四种血型,均对恶性疟原虫感染敏感。然而在短期培养的试验中,第七天(D_6)采样检查时,B型血红细胞原虫感染率较高,O型血感染率较低,两者差别显著;A型和AB型居B型和O型之间。但每四天添加一次新鲜红细胞,连续长期培养时,各血型之间无明显差别。混合血和频繁改变血型对恶性疟原虫的生长也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抗本芴醇株抗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抗本芴醇株的耐药性是否有逆转作用。方法:采用Peters 4日抑制实验,涂片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并计算原虫抑制率,分析了维拉帕米对伯氏疟原虫敏株、抗本芴醇株及抗氨喹株的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维拉帕米不但能增强本芴醇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敏感株)的杀虫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本芴醇株对本芴醇的敏感性。与之相比,维拉帕米对氨喹杀灭敏株的作用没有影响,也不能逆转抗氨喹株的氨喹抗性。结论:维拉帕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本芴醇对伯氏疟原虫K173株及其抗本芴醇株的杀虫作用;维拉帕米对抗本芴醇株及抗氟喹株产生逆转作用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分泌抗人恶性疟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体外培养的人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裂殖体和裂殖子免疫雌性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同SP2/0瘤细胞融合,获得2株分泌抗人恶性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间接免疫荧光表明该抗体是针对裂殖体表面膜抗原的。经10个多月的连续传代培养,产抗体功能稳定,分泌的抗体为IgG类。命名为AEB_2和AGA_4,其染色体数目分别为98和100。AEB_2的腹水液对人恶性疟原虫的体外生长抑制率达89%,表明该抗体是具有保护性的。  相似文献   

7.
美海军医学研究所和美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们宣布,防人体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的免疫的可行性已确定。但过去不可能研制一种有效的子孢子疫苗,因为不能在体外培养疟原虫子孢子供减毒疫苗用,也不能分离足够量的疟原虫抗原供亚单位疫苗用。根据最近的进展,鉴定了免疫显性保护性表面抗原环子孢子蛋白,并克隆了其基因,现已可以生产足够量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供制备疫苗用。 他们还和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人员一起研究了另一种制备疟疾疫苗的方法,即合成了氨基酸顺序与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分子的免疫显性部分相同的肽,抗这些肽的抗体能与恶性疟原虫免疫原及真的环子孢子蛋白起反应,并具有与防此原虫的保护性免疫力有关的生物活性。从东南亚、中非、南非等世界许多地方分离的恶性疟环子孢子蛋白都有这种肽的氨基酸顺序,因此是恶性疟疫苗的合理候选物。目前,利用连接在一种载体蛋白(如破伤风类毒素)上的重组环子孢子蛋白或合成肽的子孢子疫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科学家们的看法,这种疫苗在5年内应能供全世界使用。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眯突变相关。喹吉林 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 1974年Molnar等[1] 报道经皮穿肝胆管外引流术以来 ,该法已成为解除胆管梗阻、特别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 1978年Burcharth等和Pereras等首先报道了经皮置入塑料内涵管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 ] 。 1989年以来经皮肝穿刺胆管置放可膨胀式金属支架 ,成为治疗胆管狭窄的一项临床新技术[3] 。目前 ,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局限性恶性狭窄 ,尤其适用于难以手术治愈及高龄的患者 ,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微创且成功率高 ,着重于胆管系统的再通 ,并不能对肿瘤本身起作用 ,但…  相似文献   

10.
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国外已有很多研究。1961年,Rudzinska和Trager首次描述了鸭疟原虫(Plasmodium lophurae)裂殖子的部分结构。五年之后,Aikawa观察三个鸟疟原虫,对裂殖子的各种细胞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此后其他作者又陆续对别的一些疟、原虫进行研究,进一步充实了裂殖子超微结构的知识。然而大多数作者观察的都是裂殖体内尚在形成中的或者用体外方法制备的裂殖子。真正自然状态的体内游离裂殖子,由于采样困难,至今还研究得很少,虽然Ladda等1969年报道过一次,但这次的主要贡献是对入侵过程的认识,而在结构上则显示得不大充分。此外,由于切片的局限性,常常难以看得很全面。因此,更深人地作些研究仍  相似文献   

11.
鼠疟原虫K173株抗氯喹系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伯氏疟原虫K_(173)株,小鼠体内试验系统,采用剂量递增连续3天给药法,历时420天,连续血传60代,培育出高度抗氯喹的RC/k173系,其抗性指数大于100.以维持剂量继续血传60代或经冷冻保存360天,其抗性强度仍保持在原来水平.但停药血传到第10代,抗性基本消失.抗药系原虫的毒力较亲代系低.对7种常用抗疟药敏感性测试的结果表明,该系除对乙胺嘧啶、周效磺胺和伯喹敏感外,对另外4种药物均显示出程度不等的交叉抗药性.推荐该品系可作为新抗疟化合物与氯喹交叉抗性研究的模型,并以给药血传或冷冻保存作为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观察了不同pH的营养液对恶性疟原虫Fcc-1株生长的影响。原虫生长的最适pH是7.23~7.31。营养液pH在6.93以下和7.55以上培养至96 h原虫基本全部消失。  相似文献   

13.
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研究进展(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体外受精卵体外培养研究进展(上)高建明(北京农学院102206)自1982年美国学者Brackett等获得世界第一胎试管犊牛以来,牛体外受精技术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卢克焕首例报道了完全体外化试管双犊的成功,从而使利用IVM/IVF技术完全体外化...  相似文献   

14.
自1971年Engvall和Perlnn首次报道酶联接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以来,国外已广泛用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的血清学诊断以及药物、激素代谢物研究等。1976年Wolten及Vandervelde等成功地用于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其敏感性与放射免疫法基本相同。本文报道应用国产药品,以ELISA检测HBsAg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苏云金杆菌用于农业害虫防制已有多年历史,但对卫生害虫一般无效。Reeves及Garcia1970年报道的血清型1的BA-068株及Dul-mage1970年报道的血清型3a-3b的HD-1株对蚊虫有些毒性,但毒性不高。Hall等1977年测定了属于16个变种的127株及2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RI、PI、Vmax)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运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08个乳腺肿块进行血流检测,对其中超声检出血流的340个乳腺肿块进行多普勒血流参数测定,比较多普勒血流参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差异并对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加以分析.结果:乳腺恶性肿块的RI、PI、Vmax值明显高于良性肿块(P<0.001),以RI≥0.72或PI≥1.3或Vmax≥13cm/s诊断乳腺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5.5%和82.9%、80%和83.6%、70.1%和82.7%,其中以RI≥0.72的恶性似然比最高为5.0.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灰阶超声征象相结合可使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7.6%和93.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测定对乳腺良、恶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肿块的灰阶声像图征象相结合可明显提高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附20例报告及国内43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亦称纤维黄色肉瘤,是近年来方被认识的一种软组织肉瘤,1964年O‘Brien氏(1)等首先提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这一种病变(简称MFH)。1972年Feldman氏(2)首先报道原发于骨的MFH。目前国外文献已报道140余例(3)。国内自198年以来先后有许多报道,共有23例(4-10),我们亦得见20例,共43例,兹就其临床,X线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放疗化疗结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高危组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这是近年来治疗学上的一大进展;但是恶性淋巴瘤易侵犯骨髓,瘤细胞也难免释放入外周血,行APBSCT时有可能将少量肿瘤细胞回输给预处理后的患者,从而增加患者复发的机会。CD34 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而瘤细胞常常无此表面标记。CD34 细胞富集仪利用此特性清除瘤细胞,达到净化外周血的目的。我院自1999年1月开始使用CD34 细胞富集仪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患者,男性,23岁,1997年7月出现右颈部肿块,无发热、…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微生物界,自 Hill 1958年发现对射线高敏感性的大肠杆菌变异株 Bs-1开始,而后各种变异株也相继出现。这些发现对解释射线和化学物质引起的突变机制和 DNA 修复的分子机制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10年后,1968年 Cleaver 阐明了人类一种遗传病——色素性干皮症(Xerederma pigmentosum,XP)的患者细胞对紫外线有极高的敏感性,原因是由于其  相似文献   

20.
被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PRBC)与脑血管内皮细胞(EC)之间的粘附是脑型疟发作的关键。实验室中发现PRBC膜表面存在一种由寄生于其内的恶性疟原虫所合成的蛋白质,当这种膜蛋白的分子量达到260kd以上时,PRBC就表现出极强的粘附性。我科采集了正在发作的间日疟、恶性疟及脑型疟患者的血样,测定其PRBC膜蛋白分子量,结果发现,脑型疟患者PRBC上存在260kd及大于260kd的高分子量膜蛋白,而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膜蛋白分子量低于260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