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脉冲1.338μm激光致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损伤效应,确定其损伤阈值。方法以输出波长1.338μm、脉冲宽度5 ms的移频Nd∶YAG激光为照射光源,角膜入射光斑直径5 mm,在19.8、24.2、29.5和33.9J/cm24个剂量下照射12只青紫蓝灰兔的24只眼视网膜,于照后即刻、1 h、24 h和48 h用检眼镜观察视网膜损伤,统计各个剂量下的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损伤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于照后48 h摘取眼球进行视网膜病理观察。结果阈值水平的视网膜损伤为淡淡的灰白色凝固斑,边界模糊,较重者损伤斑为白色,有的伴有点状或环形出血。视网膜损伤发生率随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在照后24 h内略有升高,到照后48 h不再上升。统计分析照后1 h、24 h的损伤发生率确定视网膜损伤阈值分别为4.83 J/cm2(95%置信区间4.60~5.05 J/cm2)和4.60 J/cm2(95%置信区间4.31~4.86 J/cm2)。光镜下观察视网膜损伤区向内隆起,内、外核层、节细胞层等各层细胞都可观察到胞核固缩、深染等损伤特征,但色素上皮层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脉冲1.338μm激光在角膜入射光斑直径5 mm,脉冲宽度5 ms条件下致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损伤的阈值为4.60 J/cm2。视网膜损伤累及视网膜全层,但色素上皮层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2.
皮肤科     
1·318μm近红外激光皮肤损伤效应研究杨在富1钱焕文1张宁2单清1张杰1马萍1陈鹏1杨景庚1梁洁1王嘉睿1康宏向1高荣莲1目的:研究1·318μm近红外激光对皮肤的损伤效应,确定损伤阈值并观察损伤修复情况。方法:以普通白色仔猪为实验动物,以输出波长1·318μm的Nd∶YAG激光为照射光源。损伤阈值实验时,激光照射剂量为7·45~14·95J/cm2,于照后即刻观察皮肤红斑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红斑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损伤修复观察实验时,激光照射剂量为13·4~225J/cm2,于照后0h至49d观察皮肤损伤修复情况。结果:1…  相似文献   

3.
1.318 μm近红外激光对皮肤损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1.318μm近红外激光对皮肤的损伤效应,确定损伤阈值并观察损伤修复情况。方法 以普通白色仔猪为实验动物,以输出波长1.318μm的Nd:YAG激光照射猪躯干两侧皮肤。损伤阈值实验时以肉眼可见红斑反应为判定标准,于照后即刻观察皮肤红斑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红斑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损伤修复观察实验所用激光剂量均高于损伤阈值,于照后即刻至49d观察皮肤损伤修复情况。结果 1.318μm激光致仔猪皮肤损伤的阈值剂量为9.2J/cm^2。随着激光剂量的提高,皮肤损伤反应依次表现为暂时性红斑反应、持续性红斑反应、白色凝固斑、淡褐色(炭化)凝固斑。损伤修复所需的时间依次为数分钟、数天、十余天、数十天。结论 1.318μm激光可致仔猪皮肤损伤的阈值剂量ED50为9.2J/cm^2。激光剂量越高,皮肤损伤越重,修复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4.
正目的:研究皮秒1 064 nm激光致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损伤效应,确定其损伤阈值。方法:以脉宽15~20 ps、重频10 Hz的1 064 nm激光为照射源,角膜入射光斑直径1 mm,在38.2、50.9和77.4 J三个剂量下以单脉冲方式照射青紫蓝灰兔的视网膜,于照后即刻、24 h用眼底相机观察视网膜损伤,并拍照记录,统计各个剂量下的出血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出血性损伤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 319 nm激光致白色小型猪皮肤损伤效应,确定其损伤阈值。方法:以连续波1 319 nm激光为照射源,皮肤表面光斑直径为0.98 cm,照射时间分别为0.4、1.0和3.0 s,在不同剂量下照射贵州小型猪皮肤,于照后1 h、24 h观察皮肤损伤,并拍照记录,统计各个剂量下的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出损伤发生率为50%时所对应的激光剂量,即损伤阈值ED50。结果:皮肤损伤发生率随照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轻者出现即时红斑,稍重者红斑24 h仍可分辨,更重者可观察到白色凝固斑,统计分析损伤发生率确定三种照射时间条件下的1 h皮肤损伤阈值分别为35.5、36.1、37.0 J/cm2,24 h皮肤损伤阈值分别为38.9、40.8、43.4 J/cm2。双对数坐标下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损伤阈值随照射时间的0.02次幂增长,表明其时间依赖性极弱;照后24 h损伤阈值高于1 h损伤阈值。结论:在皮肤入射光斑直径0.98 cm,照射时间为0.4、1.0和3.0 s条件下,1 319 nm激光致小型猪皮肤24 h损伤阈值为38.9、40.8、43.4 J/cm2。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74μm激光致新西兰白兔角膜损伤特点和修复过程.方法 发射方式为连续输出的高斯光束,分别照射新西兰白兔双眼,光斑面积1.89 mm2,照射时间1.0 s,照射剂量约16、32、64、128 J/cm2,于照后即刻、6 h及1、3、7、14、28、90、180 d大体及裂隙灯观察角膜损伤情况,并用HE染色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 spectrum, SC)光源角膜损伤病理特点,确定损伤阈值。方法采用波长770~2 500 nm的SC光源,角膜光斑直径0.56 mm,照射新西兰白兔13只的角膜。按照射时间不同分为两个大组:A组,照射时间2 s;B组,照射时间10 s。A、B组再根据照射功率不同再分为4个小组:A1~A4组照射功率分别为1.24 W、1.15 W、1.07 W和1.00 W;B1~B4组照射功率分别为0.93 W、0.86 W、0.80 W和0.75 W。照光后1 h用裂隙灯观察统计角膜损伤斑,计算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统计分析损伤阈值ED50。照光后1 h,用裂隙灯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10 s,0.93 W照射的角膜损伤斑;照光后1 d,角膜取材HE染色观察10 s,0.93 W和1.24 W照射角膜损伤特点。结果 SC光源2 s和10 s兔角膜损伤阈值为926 J/cm~2(95%置信区间845~1 137 J/cm~2)和3 330 J/cm~2(95%置信区间2 761~3776 J/cm~2)。照光后1 h,裂隙灯观察阈值水平(0.93 W)角膜损伤斑为均匀的凹坑样小圆斑;OCT观察角膜损伤累及上皮层和浅层基质。照光后1 d,HE染色观察,阈值水平(0.93 W)角膜上皮层增厚和浅层基质细胞核深染;1.5倍阈值(1.24 W)导致角膜上皮层紊乱空泡化,基质细胞核消失,内皮细胞丢失。结论 SC光源2 s和10 s兔角膜损伤阈值为926 J/cm~2和3 330 J/cm~2。阈值水平损伤角膜上皮层和浅层基质,略高阈值水平导致角膜全层损伤。  相似文献   

8.
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临床上作为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光源的安全性。方法以新西兰兔10只20眼为实验对象,倍频Nd:YAG激光(532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照光功率密度为600、800、1000、1600和2000mW/cm2,照光时间为100s和200s,光斑直径为2mm。在照后第1h和24h进行眼底照相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初步确定在该照射条件下,倍频Nd:YAG激光的兔视网膜损伤阂值范围。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眼底镜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视网膜最小损伤剂晕为100J/cm2,光镜下出现损伤剂量为80J/cm2;视网膜激光损伤在24h内逐渐加重;能量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激光视网膜损伤程度与功率密度关系更为密切。结论532nm激光作为临床上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照射时机,不同激光剂量血卟啉单甲醚(HMME)光动力学疗法(PDT)对家兔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生物学效应。方法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动物,耳缘静脉注射血卟啉单甲醚,波长532nm激光为激发光源,眼底光斑直径1500~2000μm,功率密度200、300和400mW/cm2,能量密度16、30和40J/cm2,分别在注射光敏剂结束后10s,5、10和15min行PDT操作,每组PDT方案10个光斑。在实验后第6、12h,1、3和5d进行荧光眼底造影观察,并在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或视网膜损伤时于照射部位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光敏剂距照光时间10s、5、10和15min,能量密度16、30和40J/cm2的情况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出现选择性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100%(10/10),0%(0/10),0%(0/10);100%(10/10),100%(10/10),20%(2/10),0%(0/10);100%(10/10),100%(10/10),40%(4/10),0%(0/10)。在用药至照光时间间隔10s,能量密度16J/cm2,在PDT后第3天开始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能量密度提高到30J/cm2,照射后第1天开始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能量密度提高到40J/cm2,照射后第6h出现视网膜非选择性损伤,照射后第5天视网膜结构恢复,清晰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结论HMME-PDT可引起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光动力效应出现时间和照射时机及照射光剂量有关。在HMME耳缘静脉内注射结束后5min之内开始照光是最佳照射时机,并随着照射光剂量的增加,光动力效应出现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1.319μm近红外激光致兔角膜全层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角膜损伤后长期修复的过程及结果。方法 实验对象新西兰白兔10只,采用波长1.319μm近红外激光损伤兔左眼角膜(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只兔眼1个照射光斑,光斑直径3 mm,照射时间0.7 s,能量密度140 J/cm2。利用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OCT)、组织病理学检测等技术手段,于损伤前、损伤后即刻至6个月内多个时间点进行角膜损伤修复观察。结果 波长1.319μm激光在本实验照射条件下的兔角膜损伤为全层性损伤。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可见激光损伤形成的白色损伤斑先增大后缩小,损伤后6个月基本消失,同时角膜先肿胀增厚后迅速消退;OCT观察及定量测量可见损伤斑中心角膜全层厚度最大可达正常角膜厚度的2倍,增厚区域直径最大可达照射光斑直径的2.6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激光损伤后坏死上皮和内皮细胞快速脱落,新生上皮和内皮细胞随后覆盖损伤区,基质细胞损伤后数小时核染色质脱失,后期修复过程出现大量浸润细胞。结论 波长1.319μm激光在能量密度140 J...  相似文献   

11.
510.6nm激光诱导兔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观察510-6 nm 波长激光对兔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SMC) 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36 只,由股动脉导入柱状光纤至腹主动脉,对腹主动脉血管壁进行分段激光照射,功率密度分别为50 、100 、200 或300 m W/cm2 ,照射500 或1 000 s 。于照射后4 、8 、12 、24 或72 h 处死动物,取照射段腹主动脉,光镜观察SMC 形态改变,DNA 末端标记法确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兔腹主动脉经100 m W/cm2 及以上功率密度的激光照射后24 h,SMC 可出现变性、凋亡和坏死三种损伤性改变,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变化。激光诱导下SMC 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细胞明显固缩,细胞质着色加深,染色质固缩深染,并沿核膜着边排列。DNA 末端标记显示,SMC 凋亡与激光照射剂量有关。在100 m W/cm2 照射1000 s 和200 m W/cm2 照射500 s组( 能量密度均为100 J/cm2) ,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最高。结论 510 .6 nm 激光以能量密度100 J/cm2 照射,能使兔在体腹主动脉SMC 发生细胞凋亡,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脉宽20~40 ns,脉冲频率为6 kHz的578.2 nm铜蒸气激光对灰兔眼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探讨影响该激光生物学效应的因素.方法 以青紫蓝灰兔(15只,30只眼)为实验对象,应用波长578.2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进入眼内的激光功率(total intraocular power,TIP)分为6组(15、30、45、60、75和90 mW),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于照光后1 h和24 h用检眼镜检查视网膜上的曝光点,用眼底照相机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并记录.计算检眼镜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1 h和24 h)和眼底荧光造影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24 h).结果 波长578.2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气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灰兔视网膜损伤阈值如下:检眼镜下照光后1 h的阈值为TIP=69.24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805.97 mW/cm2;检眼镜下照光后24 h阈值为TIP=53.25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88.92 mW/cm2;眼底荧光造影下照光后24 h的阈值为TIP=51.62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46.26mW/cm2.结论 在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TIP是影响激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在照光后24 h内,随着照光后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532nm激光照射对青紫兰灰兔视网膜的作用量效关系及损伤特点。方法:以青紫兰灰兔6只12只眼为实验对象,倍频Nd∶YAG激光器激光,波长532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视网膜后极部,照射时间为100s,光斑直径为2mm,能量密度为50、60、80、100和120J/cm2,每组4个光斑。照后24h及7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照射后小鼠皮肤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方法以能量密度分别为0、3、6、9和12 J/cm2,脉宽为30 ms的单脉冲532 nm KTP激光照射小鼠背部皮肤,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照射后3 h小鼠皮肤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激光照射后小鼠皮肤中HSP70表达增加;HSP70表达主要位于皮下75~150μm处。能量密度为6~9J/cm2的KTP激光照射时真皮层中HSP70表达增加最多。结论皮肤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可反映不同曝光剂量的单脉冲激光照射皮肤组织后的热损伤情况,本实验热休克蛋白表达为532 nm KTP脉冲激光治疗的能量密度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SC)光源视网膜损伤效应,确定损伤阈值,并与532 nm激光视网膜损伤效应进行比较。方法波长420~750 nm的SC光源和532 nm激光,在0.1 s照射时间,角膜光斑直径3 mm和平行光入射条件下,用损伤阈值附近4个不同功率照射青紫蓝灰兔视网膜。于照射后1 d检眼镜观察视网膜损伤情况,统计损伤发生率,采用加权概率单位法计算损伤阈值ED_(50)。在照射后1 d病理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SC光源和532 nm激光损伤病理特点。结果 SC光源和532 nm激光视网膜损伤阈值功率分别是15.7 mW(95%置信区间14.7~16.9 mW),13.9 mW(95%置信区间13.0~14.7 mW)。视网膜损伤斑在检眼镜下观察为浅灰色小圆斑,照射后1 d的损伤斑周围有色素沉着。损伤病理特点均表现为外核层细胞核固缩深染,感光细胞内外节膨大空泡化,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色素增加。结论 SC光源(420~750 nm)视网膜损伤阈值为15.7 mW,略高于相同条件下532 nm激光的视网膜损伤阈值(13.9 mW)。  相似文献   

16.
<正>目的:确定630nm激光照射兔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方法:以新西兰白兔和青紫蓝灰兔为实验对象,半导体激光(630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视网膜后极部,光斑直径为2mm,照光时间100s,角膜入射激光功率为30~800mW。于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激光功率密度对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光动力效应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兔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为实验对象,HMME注射剂量为5mg/kg,波长532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眼底光斑能量密度为20J/cm2,功率密度分别为100、200、300和400mW/cm2,相匹配的照射时间分别为200、100、66和50s,照光时机为注射药物结束后5min之内。在PDT后第6小时和12小时,1、3和5天进行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并在眼底造影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时取照光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激光功率密度为100mW/cm2,PDT后第5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200mW/cm2时,PDT后第3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300mW/cm2时,PDT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3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功率密度为400mW/cm2时,PDT后第6h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5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的闭塞。结论在激光能量密度相同时,其功率密度是影响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即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加,生物学效应出现的时间提前,照射部位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大血管受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青紫蓝灰兔眼角膜受193nmArF准分子激光照射引起的角膜损伤,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受照后的病理变化。实验分析提示193nm远紫外激光的损伤机理是“光化学反应”。根据实验结果统计角膜24小时内的损伤点,经概率统计分析得到该激光对角膜的损伤阈(ED_(50))为4.18×10~(-2)J/cm~29,5%置信限为2.33×10~(-2)J/cm~2~7.53×1~(-2)J/c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过渡区"近红外光在人、猴和兔三种模型眼内的视网膜光斑和相对辐照剂量,比较三种模型对该波段激光的视网膜损伤相对敏感性。方法:采用矩阵光学方法,根据人、猴和兔眼的四折面模型,眼的结构参数和光学参数建立传输变换矩阵,计算1 319nm高斯光束的能量、光斑和剂量在眼轴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对于发散度为1 mrad的1 319 nm激光,当角膜入射光斑直径为5 mm,人、猴、兔模型眼内的视网膜光斑直径分别为173.4μm、106.2μm和57.2μm,屈光系统的透过率分别是1.4%、3.2%和6.7%。当角膜辐照量相同时,人、猴、兔视网膜辐照量之比为1:6:44。而当视网膜辐照量相同时,人、猴、兔所需的眼内入射总能量之比为1:2.2:3.9。结论:对于1 319 nm近红外光,视网膜损伤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兔、猴、人。在评价该波段激光人眼视网膜损伤效应时,应考虑人、猴、兔屈光介质损耗的差异对激光视网膜损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强度635 nm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代SD大鼠BMSCs以InGaAsP半导体激光(635 nm,60 mw)不同能量密度(0,0.5,1.0,2.0和5.0 J/cm2)照射,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BrdU法绘制BMSCs增殖曲线.结果 低强度635 nm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的增殖,最佳能量密度为0.5 J/cm2;大鼠BMSCs能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分泌VEGF、NGF;5.0 J/cm2低强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显著促进BMSCs分泌VEGF、NGF.结论 635 nm波长低强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能够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增殖及分泌功能,且与照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