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患者与正常人群椎间孔三维CT数据,为临床椎间孔镜手术减压范围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行腰椎三维CT检查的LDH患者60例(为突出组)与同期60例体检腰椎正常者(为正常组)的CT影像资料,在腰椎三维CT图像定位二维矢状面图像对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侧腰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椎间孔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L4-5突出组腰椎椎间隙高度(6.992±1.889) mm,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18.664±2.309) mm,椎间孔宽度(8.327±1.026) mm,椎间孔面积(116.445±19.414) mm2;L4-5正常组腰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宽度、面积分别为(9.628±1.745) mm、(20.069±2.017) mm,(9.070±1.255) mm,(161.083±25.545) mm2,L4-5节段突出组与正常组椎间孔三维参数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5节段突出症患者骨性椎间孔高度、宽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脊椎滑脱中全腰椎间盘的CT与MRI表现,提高对脊椎滑脱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腰椎滑脱患者的CT、MRI资料。观察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软骨终板的Modic改变、突出或膨出、真空征、许莫氏结节及钙化情况。结果:L_3、L_4、L_5滑脱段椎间盘的形态变化和信号分级较其他节段变化程度显著(均P0.05);L_3、L_4滑脱段椎间盘以下节段较以上节段形态变化与信号分级程度更明显;L_3、L_4、L_5滑脱近节段椎间盘较远节段形态变化与信号分级程度更明显。结论:CT与MRI两者结合对腰椎滑脱中的腰椎间盘退变诊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多裂肌退变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腿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横断面终板水平的轴位图像,计算L_(4~5)及L_5~S_1两个节段多裂肌参数[总截面积(TCSA)、多裂肌单纯肌肉截面积(FCSA)及脂肪化程度(FI)],评定两侧FJOA等级(0~1级、2级、3级);分析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多裂肌参数与FJOA等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L_(4~5)、L_5~S_1两个节段多裂肌相关参数上,同一节段左右两侧TCSA、FCSA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L_(4~5)、L_5~S_(11)两个节段左右两侧FI比较差异显著(P0.05);双侧L_(4~5)、L_5~S_1两个节段TCSA、FCSA、FI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L_(4~5)、L_5~S_1两个节段FJOA分级比较上,同一节段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L_(4~5)节段右侧多裂肌FCSA与左侧FJOA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L_5~S_1节段多裂肌右侧FI与右侧FJOA等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裂肌其他参数与左右两侧FJOA等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腰椎多裂肌的单纯肌肉截面积及脂肪化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年男性官兵的下腰椎小关节方向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关系.方法 收集下腰痛青年男性官兵的腰椎CT及MRI影像学资料,在腰椎间隙CT断层成像上测量L3~S1腰椎小关节的矢状位角度,根据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量表在腰椎MRI成像上评价L3~S1各椎间盘的退变分级,比较不同退变分级各组的小关节角度,分析小关节方向和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比较小关节角度对称组与不对称组的椎间盘退变分级,分析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关系.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组和非突出的小关节角度、小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分析小关节方向和不对称与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关系.结果 纳入78例患者共测量234对小关节方向,L3~S1小关节矢状角逐渐增大(P<0.0001).L3-4、L4-5、L5S1椎间盘Ⅰ~Ⅳ级退变各组的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P=0.14,P=0.72).L3~S1共有36对小关节不对称,小关节不对称组和对称组的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 3~S1分节段进行统计分析,不对称组和对称组间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62,P=0.59).椎间盘突出组和非突出组比较,L5S1节段小关节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小关节不对称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分节段进行统计分析,仅L5S1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本组青年男性官兵的腰椎小关节矢状角度自L3~S1逐渐增大,逐渐趋向冠状化.小关节方向、小关节不对称和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之间无明显关系.L5S1椎间盘突出时,小关节方向更趋于冠状化,同时该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腰椎滑脱CT征象的认识及选择最佳显示的扫描基线。方法:31例分退变滑脱和真性滑脱对退变表现、崩裂滑脱表现和基线显示进行分析。结果:退变性滑脱、真性滑脱有椎间盘病变、硬膜囊受压、侧隐窝变窄、椎间孔变形等;真性滑脱有椎管及硬膜囊矢状径改变,椎间盘“假性滑脱”、“夹心征”、“叠椎征”;椎间孔扫描和峡部扫描需联合使用。结论:CT扫描不仅明确腰椎滑脱,而且可显示许多细小结构,鉴别退变滑脱和真性滑脱;CT扫描基线的灵活使用可获更多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常规MR检查技术(动态MRI及斜矢状MRI)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门诊就诊并能耐受动态MR检查的32例颈椎病患者及颈部无不适症状的志愿者15例行常规MRI及动态T2WI(过屈-过伸位)、全部志愿者及18例颈椎病患者行斜矢状T2WI;分析对照组与颈椎病组颈椎活动度间差异性;确定中立位与过屈-过伸位MRI中Ⅲ级椎管狭窄的显示率;主观评价斜矢状MRI显示椎间孔形态的满意程度及判断椎间孔狭窄的能力.结果 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大于颈椎病组,其中C4/5和C6/7水平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颈椎病组过屈、中立及过伸位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的节段数分别为9、17个和40个,分别占全部节段数的(32×5)的5.63%、10.63%、25.00%,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伸位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斜矢状MR图像直观显示椎间孔形态,影像医师与临床医生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的观察者间相关性佳(k=0.943).结论 非常规MR检查技术能显示早期颈椎失稳、直观判定椎间功能单位退变形成的动态性椎管狭窄,有效定位病变责任节段,反映脊髓嵌压的程度及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该非常规颈椎MR检查技术作为颈椎常规MR检查的补充手段,显示了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骨质、椎间盘、韧带、椎小关节退变及腰椎退变性失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探讨腰椎退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 180例腰椎退变患者的腰椎CT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椎体骨质、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以及退变性腰椎失稳的发生率.结果 腰椎退变患者腰椎间盘的退变率最高,其次是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腰椎失稳.以36岁为年龄分界,36岁以下为腰椎低退变率年龄,以上是腰椎高退变率年龄,不同结构伴随年龄增长的退变率并不是同步递增的,腰椎骨质、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及腰椎失稳发生率最高在65岁以上年龄段,而腰椎间盘退变率最高在36~45岁年龄段.男性腰椎间盘、骨质的退变率明显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的退变率在男、女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女性腰椎失稳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总体上伴随年龄增长的腰椎退变,其不同结构的退变规律不一,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全面分析腰椎退变的影像表现有利于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对腰椎椎间关节退变的认识和重视。方法总结60例腰椎椎间关节退变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层厚、间隔均为3-5him。结果CT扫描表现为:31例关节面不对称,58例关节突增生硬化、骨赘形成,45例关节间隙狭窄、糜烂、软骨下骨质改变,11例关节出现真空现象,12例关节囊及关节周同钙化(12例)。结论CT能对椎间关节退变作令面观察,对下腰痛患者.很有必要做cT检查以排除腰椎问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在旁正中矢状面CT改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病人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旁正中矢状面CT重建,在腰椎旁正中矢状面观察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在旁正中矢状面CT图像上表现为:①椎间隙变窄,造成椎间孔上下变窄,占63%。②上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造成椎间孔上隐窝前后变窄,占20%。③椎体上、下缘骨赘形成,造成椎间孔上隐窝变窄,占10%。④椎体前下滑移,导致椎间孔上下隐窝错位,引起椎间孔上隐窝狭窄,占7%。结论:旁正中矢状面CT重建图像在观察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比常规CT横断面更敏感。能充分显示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形态学改变,为腰椎间孔上隐窝狭窄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导5例腰椎CT上发现椎间孔骨刺,为见于神经孔的骨性突起,通常为双侧,由峡部和椎弓根伸展而来,位于神经根背侧。5例中4例为双侧。4例源于峡部向下伸入神经孔,1例源于椎弓根向上伸入神经孔,矢状面再建可更清楚地证实这些骨刺,病人于相应水平无症状也无退行性变证据。作者指出,退变骨刺或骨赘伸入神经孔常合并有小关节面的退行性变,钙化的游离椎间盘碎片及骨折碎片可伸入神经孔但常不是双侧,二者也不是以椎间孔  相似文献   

11.
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01~2004-04,对腰腿疼患者临床和常规CT检查考虑有椎间孔狭窄时,使用螺旋CT旁矢状位二维重建,诊断并手术腰椎间孔狭窄症15例。结果15例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均显示有L4~5或L5~S1椎间孔狭窄,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8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间孔,1例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4例后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并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上移。水平狭窄型7例,垂直狭窄型8例。Ⅱ度狭窄6例,Ⅲ度狭窄9例。结论螺旋CT旁矢状位重建可以弥补常规横断CT扫描的不足,对椎间孔显示清晰直观,对手术减压有定位指导意义,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对脊椎进行CT检查的患者400例,比较不同年龄段稳定性脊柱(对照组)与不稳定性脊柱(观察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脊柱节段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观察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结果椎板下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椎板下棘的发生率越大(P0.05);椎板下棘均出现于T_(11)~L_5,出现率较高段为T_(11)、T_(12)、L_1及L_5处;脊柱不稳定组椎板下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脊柱稳定组(P0.05);椎板下棘的边缘位置与椎间黄韧带外侧缘相一致。结论通过对脊椎进行CT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重建及三维图像重组,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椎板下棘的形态及其与椎间黄韧带的毗邻关系;椎板下棘的形成可能与脊椎的退行性变、脊柱的应力作用以及韧带骨化及受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小关节空间趋向性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00例患者,分为:L_(4~5)DLS组89例,L_5~S_1DLS组156例,无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对照组55例3组。均采用CT扫描,测量3组L_(3~4)、L_(4~5)、L_5~S_1节段头尾侧小关节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LS组头侧的小关节角较尾侧为大(P0.05);滑脱组头尾侧的差异较对照组更显著。各节段的小关节角,经配对t检验,DLS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退行性滑脱患者中,小关节角的增大说明了小关节由冠状位向矢状位的一种空间趋向的变化,这在小关节头侧表现得较显著,尤其是在腰椎滑脱的患者中,这为腰椎滑脱的病因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显示腰椎小关节三维立体结构,确定其正常形态。方法:对60例正常人腰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诸节段小关节分别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组。结果:腰1/2~腰4/5节段小关节突面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面均为曲面。腰5/骶1节段小关节突面男女趋于圆形或正方形,关节面为直面。结论:VRT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突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其形态多种多样,但有其标准形态。  相似文献   

15.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MRI表现及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 5 3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的传统X线片、CT、MR扫描表现并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X线平片表现为腰椎滑脱、峡部裂、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CT表现为峡部裂、局部骨质增生硬化、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及矢状径增大 (双管征 )、椎间盘变形 ;MRI表现为峡部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呈T1、T2 低信号、韧带肥厚、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 (双叶征 )、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椎管扩张和狭窄。结论 :MR扫描对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椎间盘突出症一直按解剖部位划分为颈、胸、腰椎三种间盘突出。在腰椎有人将上三个椎间隙称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以区别于L_4/_5.L_5/S_1间盘突出。但L_1/_2与L_2/_3、L_3/_4间盘突出有明显的病理解剖区别,手术方法也不相同。下胸椎间盘突出与上、中胸椎间盘突出分别压迫腰、骶髓和胸髓,其临床表现也有明显区别。下胸椎间盘突出症和L_1/L_2间盘突出症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因而作者将此段(T_9~L_2)间盘突出称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对6例病人进行分析。认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双重存在,多组肌肉无力,肛周感觉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CT、MRI是主要检查手段,侧方入路间盘摘除是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64例共66节椎骨的椎弓崩裂,其单或双侧椎弓部分缺损均由常规X线片诊断,有18例还经CT进一步证实。64例均作了MRI检查,女16例,男48例,年龄12~77岁,平均41岁。3例为单侧,61例为双侧。缺损部位:L_559例,L_43例,L_32例,L_21例,L_61例。66节崩裂中,53节有滑椎,Ⅰ°42节,Ⅱ°8节,Ⅲ°2节,Ⅳ°1节。使用1.5T MR扫描仪,表面线圈,T_1W(TR/TE=600/15),T_2W(280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例53岁女性腰椎无沙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持续性钝痛。CT显示腰3、4椎体水平椎管及左侧椎间孔区不均质实性病灶,呈哑铃状,左侧椎间孔扩大;MRI显示病灶T1WI呈混杂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略低信号,DWI呈团块状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信号。经病理诊断为腰椎非沙粒体型色素性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磁共振T2-mapping探讨肥胖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30例单纯性肥胖和30例正常体重健康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序列矢状位及T2-mapping扫描,得到T2-mapping原始图及伪彩图,并测量两组L1~S1椎间盘髓核的T2值;组内不同节段髓核T2值比较用ANOVA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两组间对应节段髓核T2值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结果肥胖组:髓核T2值范围79.50~123.5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89.82±6.34)ms~(112.65±5.75)ms。对照组:髓核T2值范围91.70~145.40ms;30例L1~S1各节段髓核T2值均数范围(108.17±1 0.37)ms~(126.65±10.22)ms。统计检验结果:肥胖组组内仅L2~3与L4~5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96),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L1~2与L5~S1、L2~3与L4~5、L2~3与L5~S1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L1~2椎间盘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余节段T2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T2-mapping能发现腰椎髓核退变早期的生化成份的变化;肥胖可能促使或加速腰椎髓核退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MRI水脂分离技术(Dixon)联合T2WI定量测量腰椎间盘水含量,分析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及其诊断效能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77例因下腰痛进行腰椎MRI检查,在T2-Dixon序列经过后处理测得椎间盘水含量,同时在T2WI矢状位序列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高度,对比Pfirrmann(Pm)分级,分析各节段椎间盘水含量与年龄、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结果 椎间盘水含量与Pm分级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分级的增高,椎间盘含水量逐渐下降。将每个节段椎间盘水含量进行两两相比,下位椎间盘水含量低于上位椎间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L5/S1椎间盘的高度变化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有关;且年龄与椎间盘水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常规的T2-Dixon序列测量的椎间盘水含量与椎间盘退变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椎间盘突出具有较敏感的诊断效能,且低位椎间盘变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