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社区失智老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能力现况,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3—5月在上海某社区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了80名社区失智老人,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失智老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对他们进行调查.结果:80名社区失智老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能力平均得分为(22.59±7.14)分,得分率为53.8%,属较低水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照护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照护者的文化程度及失智老人失智类型.结论:社区失智老人居家照护者照护能力不足,社区医护人员应根据其文化程度、照护能力及照护对象的疾病类型制定个体化、有针对性的照护技能培训方案,并对居家照护者实施照护技能的培训和护理指导,以提升其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DWI成像特征与卒中机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DWI资料,根据DWI上病灶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并统计其缺血性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 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多发脑梗死31例(63.3%),单发脑梗死18例(36.7%).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类型,其中呈深的、成链条状分布的内交界区梗死为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表现类型,其可能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深穿支梗死是单发性脑梗死最常见的表现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局部分支闭塞或共存的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急性脑梗死96例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率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了解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6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非脑梗死患者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硬化最为简捷的方法,有助于脑梗死的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防其发生。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很多危险因素可以提前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早期干预,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青年人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回顾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100例青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人中,后循环脑梗死其危险因素主要以血脂高、血压高、心脏病以及脂蛋白a升高为主.还包括吸烟、酗酒等相关病史也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多数青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年龄在30~45岁之间(86%),并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结论 青年人后循环脑梗死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合理有效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青年人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从而改善临床预后,以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既往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以往脑梗死的死亡率较高,现随着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此类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是目前的重点难点。颈动脉注射治疗脑梗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脑梗死取得可喜的疗效,现就颈动脉注射药物治疗脑梗死进行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部血管彩超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性脑梗死临床上常见,病因明确,因糖尿病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管病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对42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5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彩超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脑梗死的关系。对象与方法糖尿病脑梗死组(A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取其中6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心源性脑梗死是比较多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类型,达到48例,占全部64例患者的75%。根据临床CT以及MRI片的资料,患者分为血肿型脑梗死以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其中非血肿型脑梗死患者比例达到81.3%。结论心源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病因;闭塞血管再通以及脑梗死的面积,侧枝循环几方面因素关系到出血性脑梗死的形成结果。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以脑梗死发病率最高,其病因复杂多样,而药物过敏导致的脑梗死则比较少见。我们曾收治1例因青霉素皮试过敏引起的多发性脑梗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了解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78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两侧颈动脉的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早期检出并确定斑块的性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乃东  阎胜利 《药品评价》2011,8(1):37-40,45
糖尿病已被公认是引起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脑梗死则是糖尿病常见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有其不同于单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糖尿病患者的脑梗死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发病年龄低于非糖尿病患者,且脑梗死后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增高[1].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属难治性脑血管病,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其发病机制推测为多种因素所致,脂质代谢紊乱是其重要危险因子。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以探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350例和非脑梗死143例患者的血尿酸进行测定,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同时对脑梗死组不同程度亚组间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其血尿酸水平及异常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平行关系,即病情重的脑梗死患者中血尿酸水平越高,且血尿酸升高者比例也越高.结论: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随机入选98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患者,测定半胱氨酸水平、高血压,分为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51例,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47例,计算其首发性脑梗死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像技术检测颈部动脉颈动脉斑块。结果 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0.05),H型高血压梗死组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脑梗死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可能为复发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同时探讨其与一些脑梗死危险因子(肥胖、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入选研究,以及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并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BMI指数及糖尿病等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联素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相比脂联素显著降低。大梗死灶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中小梗死灶患者。肥胖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肥胖者。脂联素水平与脑梗死体积、BMI指数及糖尿病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水平降低是脑梗死发生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的结果 ;脂联素水平与梗死面积呈负相关,因而脂联素可以作为神经损伤的标识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脑梗死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是复发性脑梗死,其致残率、致死率均高于初发者。因此,预防脑梗死及其复发、排查危险因素成为迫切的需要。目前经有研究证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血清叶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研究组10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情况,对动脉管腔的内径进行测量,并且将其与对照组120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高达7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检查,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多为软斑。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放置斑块的形成对于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上应该采用超声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小脑梗死常见症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近1年多来的小脑梗死患者,结合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危险因素、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小脑梗死患者均出现头晕,有些合并脑干梗死或枕叶、丘脑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心脏病是其危险因素,小脑梗死治疗住院好转率可达85.7%,其临床症状与病灶分布范围有关,19%患者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小脑梗死患者出现面瘫及共济失调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小脑梗死症状复杂多变,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应尽早识别明确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95例脑梗死患者早期和治疗后2周血清钙、镁离子含量,与90例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作对照比较;对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其划分为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重型脑梗死三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含量降低(P<0.01)。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重型脑梗死三组之间血清钙、镁离子含量亦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两周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含量较原先有较大回升(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含量降低,其降低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随着病情好转,血清钙、镁离子含量趋于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