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家佳  李元海 《安徽医药》2017,21(1):153-155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是在超声直视下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进入胸椎旁间隙的一种区域阻滞技术.该文就开胸手术中,胸椎旁阻滞(TPVB)对血流动力学、芬太尼类药物用量、术后疼痛、炎性反应与应激反应、术后快速康复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出椎间孔的脊神经附近(椎旁间隙),从而阻滞该侧的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达到同侧躯体多个节段麻醉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开胸探查、多发性肋骨骨折等胸部手术[1,2]。以往临床上常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联和阻力消失法进行穿刺,但阻滞失败概率较高,且气胸、神经损伤等潜在并发症限制了其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80例肺癌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罗哌卡因TPVB麻醉,研究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TPVB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脊神经阻滞范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椎旁阻滞起效时间,术后2、4、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两组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脊神经阻滞范围(5.40±0.51)节段高于对照组的(5.11±0.52)节段,椎旁阻滞起效时间(1.63±0.22)min早于对照组的(1.77±0.2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12、24 h的血清皮质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时,给予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TPVB麻醉,麻醉效果良好,术后疼痛程度轻,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80例,按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休息时和咳嗽时术后2、6、12、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指标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可抑制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T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E组),每组30例。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5水平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5 mg地塞米松共30 mL;E组于T4~5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手术结束前30 min硬膜外注射0.125%罗哌卡因5 mL,之后连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4 mL/h,患者自控镇痛(PCA)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两组患者均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 h、48 h静息和运动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少于E组,T组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缓解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食管癌患者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72例食管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6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36例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T2、T3、T4同一时间段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患者T1、T2、T3、T4同一时间段心率、SpO_2与对照组相比,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T5、T6、T7、T8同一时间Ramsay镇静得分与对照组相比,P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T5、T6、T7、T8同一时间段疼痛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食管癌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患者术中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武建洪 《云南医药》2014,(4):437-438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直观地显示穿刺针的进针路线、针尖的位置和局麻药的动态扩散等,在临床上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欢迎。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为体表定位后盲探寻找异感,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且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在超声直视下完成操作,利于观察周围神经结构和动态观察局麻药物的扩散情况,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应用乳腺癌根治术治疗120例乳腺癌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全麻,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比较两组围术期资料、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 0.01);试验组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试验组术后3、6、12个月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较对照组均降低(均P 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1)。结论针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减少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率和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张灿  何开华 《河北医药》2023,(4):596-600
髂筋膜间隙阻滞作为一种较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操作简易,随着超声无创可视化发展,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因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在其内走行,故将局麻药注入此间隙,对主要由这三条神经支配的髋部、大腿及膝部等区域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本文以髂筋膜间隙基础解剖、超声引导下FICB的操作方法及其在下肢手术围术期镇痛的临床应用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7,(6):427-42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7月需要进行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探组,每组45例。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盲探组采用传统盲探式操作方法,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各神经支配区域阻滞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超声引导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小于盲探组,超声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大于盲探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患者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桡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盲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式方法相比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在乳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并于治疗的乳腺癌患者73例,按不同麻醉方式将其分为联合组(n=41)及对比组(n=32),分别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及单纯全麻。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补液量、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术后镇痛满意度情况。结果联合组及对比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补液量无显著差异(P> 0.05);相较于对比组联合组在T1~T5时间段内MVP显著降低,HR呈逐渐减慢趋势(P <0.05);且联合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显著优于对比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其能够有效维持机体内部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值得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胸椎病患者180例,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一周一次,三次一个疗程。于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采用VAS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并按改良MacNab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完毕后本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效果优者140例(77.78%),良者20(11.11%),可者11例(6.11%),差者9例(5%),优良率88.89%,有效率9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椎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阻滞方法在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拟实施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神经解剖定位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下定位组3组,比较3组的阻滞效果。结果超声引导下定位组的阻滞效果最好,其阻滞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优于神经刺激器定位和神经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在3种神经阻滞技术中临床阻滞效果最好,起效时间最快。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既有疼痛症状,又影响腰及下肢运动功能,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和不便。临床上早期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如卧硬板床休息、针灸理疗、牵引按摩、手法复位、口服镇痛药等,但疗效报道不一。近年研究表明,病变椎间盘的髓核有致炎作用,由其所致脊神经根炎性改变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1]。因此,非手术治疗渐受重视,现多采用硬膜外阻滞、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但单一方法仍嫌不足。现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椎旁神经阻滞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该病的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缪建中  陈建庆  何之学 《江苏医药》2012,38(20):2481-2482
近年来,随着便携式高分辨率超声的临床应用,超声技术也在神经阻滞中得到应用[1].我们观察了超声引导下单靶点给药和三靶点给药方式臂丛神经阻滞(BBB)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对单孔胸腔镜手术(VATS)患者术后疼痛和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择期行单孔VATS手术的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应用超声引导下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测量术前1d及术后4、8、12、24h时患者机械痛阈值;记录患者术后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术后24h地佐辛用量、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术后的机械痛阈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两组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7,P=0.019);且在术后4、8、12h的机械痛阈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89,-47.632,-2.850,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12.81±1.30)h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t=7.43,P 0.05),而术后24h地佐辛用量(6.02±0.77)mg、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1.51±0.13)d、平均住院时间(5.22±0.66)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32,6.801,6.322,7.101,P 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可减轻VATS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减少24h内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结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研究组采取全麻结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看出,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较对照组20.5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h、6h、12h、24h以及48h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结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更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缓解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为术后镇痛效果提供保障,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超声引导之下行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以及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间效果的比较,以探寻一种更好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喙突组42例行超声引导下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逆行组42例行超声引导下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并对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相关记录。结果逆行组的尺神经以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起效时间少于喙突组(P〈0.05)。同时,逆行组出现1例误人血管、3例Homer’s综合征。结论超声引导下,无论是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抑或是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上有效的、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骶管注射疗法、腰部椎旁神经阻滞、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和三种入路神经阻滞联合交替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同期收治的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骶管注射疗法组(A组)、腰部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组(C)组、三种入路神经阻滞联合交替治疗组(D)各4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活动功能评分法评价4组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80%,B组有效率90%,C组有效率90%,D组有效率95%。B组和C组疗效优于A组,而D组疗效又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结论腰部椎旁神经阻滞和腰大肌间沟神经阻滞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优于骶管注射疗法,而三种入路神经阻滞联合交替应用,则疗效又明显优于任何一种神经阻滞单独应用,且能明显降低单独应用某一种神经阻滞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