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代明 《云南医药》1992,13(2):99-100
房颤是严重的房性心律紊乱,多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一旦并发,致使死亡率增高。我系统地处山野河谷区,设备简陋,用电等除颤难于施治,故仍有赖于药物除颤。笔者将十年来记录较完整之28例房颤治疗作一分析,以供同道参考。一、临床资料 28例房颤治疗中,男16例,女12例。源于肺心病者13例、风心病者7例、冠心病和高心病者各3例,源于心肌病者2例。除冠  相似文献   

2.
孙治安  任振良 《河北医药》1993,15(4):233-234
预激综合征(WPW)合并房颤(AF)是威胁病人生命的心律失常,其临床险恶程度与旁道传导有效不应期(ERP)有关,若ERP<270ms有演变为室颤的危险。在电生理检查中,当预激波的最短R-R间距(相邻两个具有预激形态的QRS波)≤250ms时,可预示有演变成室颤的危险;若≤180ms时,有发生室颤的高度危险性,当即以适宜地处理,使病人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采用心律平转复48h~7天内初发房颤51例,首次15mg/kg于10min注射完毕,继以每分钟0007mg/kg持续滴注24h或恢复窦性心律为止。48h内有45例转复,转复率82%,平均转复时间246±248h,其中43例在24h内转复占843%,副作用发生率156%,但未影响治疗。结果示心律平对初发房颤转复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右心耳 (RAA)、冠状窦远端 (DCS)、右房双部位 (右心耳加冠状窦口 ,DSA)和双房 (右心耳加冠状窦远端 ,BiA)起搏对阵发房颤 (PAf)患者心房激动时间的影响。方法 2 2例接受心脏电生理评价试验的PAf患者在窦性心律下行心房不同部位起搏 ,同步记录 12 -导心电图 ,测量最大P波时限。结果与窦性P波时限相比 ,RAA起搏明显延长P波时限 (P <0 0 1) ,DCS、DSA及BiA起搏则明显缩短P波时限 (P <0 0 1)结论DCS、DSA及BiA起搏明显缩短心房激动时间 ,减少心房电活动的离散度 ,有利于PAf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房颤并发脑梗塞的现状,尤其患者的药物预防状况.方法2004年1月-5月,连续调查100例因房颤并发脑梗塞收治于我院急诊科的病人.包括既往史,房颤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以往是否做过血凝状态,心彩超等检查,平素预防性服用药物及剂量.结果①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②极少患者应用华法令,25%患者应用肠溶阿斯匹林,剂量亦很小,50-75mg/日,患者很少检测血凝指标INR及超声心动图.结论房颤并发脑梗塞是常见病,对家庭和社会危害很大,国际上已有公认的预防方法,但我国重视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8.
心房纤颤是心房快速不规则的异位心房起搏点的乱颤,心房丧失了有效机械收缩,频率为350~600次/min。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性房颤是指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绝大多数老年人房颤都有器质性心脏病改变。现将我们1995—2003年26例老年性房颤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女性,72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年,意识不清2h”入院。患者3年前因意识障碍,右侧肢体瘫痪,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塞,系统治疗后遗留右下肢行走拖沓、言语笨拙。5个月前因言语笨拙加重诊断为“脑干梗塞”。入院前2h患者活动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问话不答,双眼凝视,急诊于我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心房纤颤恢复窦性心律后抑制复发的作用,了解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缬沙坦,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观察两组治疗后6、12、18和24个月的房颤的复发率和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间左心房内径无差别,18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8.88±1.33)mm,治疗组为(36.71±1.32)mm;治疗后第6、9个月,对照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低于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1.22%,治疗组为82.35%。结论: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有效抑制房颤的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心律平转复48h-7天内初发房颤51例,首次1.5mg/kg于10min注射完毕,继以每分钟0.007mg/kg持续滴注24h或恢复窦性心律为止,48h内有45例转复,转复率88.2%,平均转复时间2.46±2.48h,其中43例在24h内转复占84.3%,副作用发生率15.6%,但未影响治疗。结果示心律平对初发房颤转复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d;对照组4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性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4例(9.6%),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3.3%,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9%);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28.9%,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8例(19.5%),其中心力衰竭3例(7.3%),冠心病恶化再入院2例(4.9%),心源性死亡2例(4.9%),脑卒中1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0例(44.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2004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35例老年心房纤颤(房颤)病例进行总结。现将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房颤病人对一种名叫华法林的药物一定很熟悉,这是一种抗凝和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医生往往嘱咐房颤病人长期服用此药,别看只是几片价廉的小药片,它却维系着房颤病人的生命线。 我们先来看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抗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9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将三组发生出血事件几率、发生脑卒中几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方面,阿司匹林组与华法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发生出血几率为6.67%,华法林组发生出血几率为10.00%,阿司匹林组发生出血几率为6.6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纤颤患者采用华法林或者是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能明显降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但是华法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张延斌  李东野 《江苏医药》1993,19(11):601-602
观察了42名房颤患RR间距迅速不规则变化时QT间期的变化规律,并利用PaiGR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可以用于估计房颤患任一心动周期QT间期的直线方程:QT=0.213+0.21RRm+0.059.  相似文献   

18.
19.
乙吗噻嗪治疗房颤复律报道甚少,我们选择30例经数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病例,应用乙吗噻嗪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近四年住院房颤30例,所有病例曾用过心律平、奎尼丁、胺碘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对3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且栓塞面积大、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早期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