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症状脑梗死13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意义。方法观察136例在我院就诊并进行CT或MRI检查的患者,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和心电图,对无症状脑梗死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ACI的患病率为34.0%,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主要在基底节(47.3%)、放射冠(27.3%)和内囊(12.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主要发生部位是基底节、放射冠和内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和年龄是其主要危险因素,A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超慢涨落图的变化,从而研究神经递质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内的变化。方法应用脑涨落图分析仪检测3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者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病程、梗塞部位的关系。结果①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早期Glu、GABA、EXC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恢复期ACh较发病早期、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②发病早期幕上组、幕下组Glu、GABA、EXC较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幕下组DA较幕上组、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5-HT、NE较幕上组、对照组活动减弱(P<0.05)。③发病早期基底节组、非基底节组Glu、GABA、EXC较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基底节组DA较非基底节组、对照组活动减弱(P<0.05);非基底节组DA较基底节组、对照组活动增强(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早期多种神经递质活动紊乱,其中Glu、GABA、EXC不受梗塞部位的影响活动均增强,而单胺类神经递质因不同的梗塞部位活动变化较大;腔隙性脑梗死恢复期上述神经递质活动趋于正常,ACh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死亡,死亡与如下因素有关: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吸烟史,以及梗死面积大小、梗死部位,主要并发症如昏迷、肺部感染、出血性梗塞有关(均为P<0.05)。结论 发病年龄,既往血管病史,梗死面积大小、部位及主要并发症是影响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老年性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对入住我院的210例脑梗死患者的CT以及MRJ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0例脑梗死患者中,其中100例患者是无症状脑梗死,病变部位通常位于枕叶或顶叶脑皮质区,或病变大小为腔隙性梗塞灶,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眩晕以及肢体麻木。结论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3年9月~2006年9月住我院的经CT或MRI证实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30例健康者对照,进行百分比统计和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基底节区病灶占46.8%,侧脑室旁白质占21.2%,放射冠占17%;病灶类型主要是腔隙状态占83%.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分别占66%、61.7%、29.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大多存在危险因素,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既往无脑梗死病史,自觉无症状,医生未见阳性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的病灶存在。现对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CT与临床分析(附30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对腔隙性脑梗塞(以下简称脑腔梗)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脑腔梗者CT扫描情况。结果 304例脑腔梗者48例为多发性梗塞,梗塞灶分布以基底节、内囊、脑室旁深部白质、脑干为主。结论 脑腔梗为穿支动脉病变所致,有好发部位。临床因梗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生静区者可无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脑梗死患者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发病24h内均完成头颅CT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SEP),3d后复查头颅CT。结果35例患者中,SEP正常5例(14.3%),SEP异常30例(85.7%)。胫后神经SEP异常与脑梗死部位有关,所有影响患者感觉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部位的脑梗死患者 SEP异常率均较高。结论将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应用于早期脑梗死中,可明显看到波形异常,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1997年4月~10月用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脑梗死5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5例,大脑中动脉系统梗塞15例,脑干梗死4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所有病例均做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并排除其它出血性疾病的可能,50例患者用药前均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为正常范围。 1.2 病史及体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8例,糖尿病史10例,高心病或冠心病房颤患者9例,有2次~3次脑梗死5例,发病后的主要体征为昏迷、失语、语言障碍、偏瘫等。 1.3 诊断标准 按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检查结果,并与同期非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对比。结果56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以心源性为多见,预后较对照组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张磊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173-174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有记载的S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I好发于50~70岁,临床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灶直径在0.4~1.6cm;腔隙性脑梗死106例(94.64%),大病灶性脑梗死6例(5.36%);病灶位于内囊52例,基底节30例,放射冠区14例,丘脑6例,脑干6例;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36例(32.14%),糖尿病、高脂血症36例(32.14%),冠心病、心房颤动10例(8.93%)。结论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均为SCI的危险因素;SCI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 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40例在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行头颅CT或MRI检查者为研究对象,以头颅CT或MRI为标准,符合SCI诊断标准者设为SCI组,CT或MRI示无梗死灶者设为正常组。详细记录入选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体重指数( BMI),同时入选者均测量血压,禁食10 h以上采取肘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析S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0例中SCI组80例,发生率为57.14%;有多发病灶50例,单发病灶30例;脑梗死部位为基底节者55例,其他部位者25例。正常组60例,占42.86%。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BMI、颈动脉斑块、LDL-C、TG、FBG、HbA1c、Hcy与SCI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P<0.01),其中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LDL-C、TG、HbA1c、Hcy是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临床应对SCI高危人群严格控制危险因素,防止进一步形成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降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刘坤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8-305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C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L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高血压痛41例(82%),高脂血症17例(34%),高黏血症20例(40%),糖尿病12例(24%).常见临床类型为单纯运动性偏瘫22例,单纯感觉性卒中10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6例,共济失调性卒中5例,腔隙状态5例,CT漏诊2例,后经MRI检查确诊.病灶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22例,内囊6例,丘脑区4例.结论 高血压是LCI的直接原因,腔隙病灶主要位于基底节;腔隙状态的预后差,MRI对脑干、小脑及(O)<5mm或发病24h内的病灶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彭涛  汪淳  赵坚 《江西医药》2007,42(7):654-655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多发梗塞性痴呆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临床证实病例的头颅螺旋CT扫描所见.结果 43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均很好地显示梗塞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分布范围及脑组织萎缩与脑室扩大情况.结论 螺旋CT对多发性梗塞灶的显示和诊断有优越性,能为多发梗塞性痴呆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女,60岁,2014年7月24日到本院就诊,主诉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d。查头颅CT提示右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死,以脑梗死收入住院。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有青霉素药物过敏史。查体:体温36.5℃,血压150/90 mmHg(1mmHg=0.133kPa),全身未见皮疹,双肺呼吸音清,呼吸频率72次/min,律齐,腹部平软,肝脾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发病后6h以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行头颅MRI平扫和DWI检查,比较DWI与MRI平扫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74例患者DWI检查均显示出高信号,且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发病至就诊时间<2h患者共22例,其中18例患者在T1WI、T2WI上为阴性而DWI显示高信号,另外4例患者在T1WI、T2WI和DWI均有异常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6h共52例,其中49例患者在T2WI上呈现出稍高信号,而在DWI上显示为异常高信号,另外3例患者T1WI、T2WI未见异常而DWI显示高信号。74例患者中单发梗塞灶62例,多发梗塞灶12例。11例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常规序列显示陈旧性梗塞灶,DWI发现有新发梗塞灶。结论 DWI可以发现MRI平扫阴性的病灶,能够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影像学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symptomatical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18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定义将其分为ACI组和非ACI组,对两组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ACI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冠心病、吸烟、年龄,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HHcy与非AC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ACI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内囊、丘脑、放射冠、额叶、枕叶。结论ACI在老年人中常见,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HHcy有关,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头颅MRI是确诊ACI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诊断为脑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h内行CT、MRI和CTP检查,CT、MRI、CTP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CT平扫,54例患者中,26例显示基底节或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灶;MRI共检出腔隙性梗死灶34例,较CT多检出8例,所有患者CT、MRI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CT脑灌注成像,48例检出有异常灌注区,其中有12例表现为脑血流量图(CBF)降低,峰值时间(TTP)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且这些异常灌注区均系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结论:CTP对脑内缺血性低灌注区的检出率更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确认优于常规CT、MRI,CTP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具有超早性和定位价值,可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脑出血,以往都有高血压病史,出血为大面积11例,小面积出血5例,继续性出血并出现颅内血肿2例。结论脑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部位、范围及合并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常见疾病,动态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