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在短期内发生严重损害,且可并发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70%~80%[1]。在我国,ALF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其次为药物性原因。目前,对ALF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原位肝移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一般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三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是以往公认的典型ARF,但不应将其作为ARF的同义词。近10多年来,许多学者根据动物实验模型及临床研究,将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分为肾缺血型及肾中毒型。肾缺血型主要由急性有效血容量降低或各型休克  相似文献   

3.
急性肝功能衰竭(AHF)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量肝细胞坏死及(或)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患者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诊断标准为:(1)迅速发生的肝细胞功能障碍——黄疸及凝血病;(2)迅速发生肝性脑病;(3)既往无肝病史[1]。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已引起人们的普遍警惕,而  相似文献   

4.
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脏损害,是一个临床上的常见病[1],在休克和肾脏移植病人中,是急性肾脏衰竭的最常见原因。过去40年中,休克病人的急性肾脏坏死率一直接近50%,病人在后续病程中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且无明显改变[2]。近年研究发现,肾脏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肝脏功能衰退甚至是衰竭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蓉  冷祥康  路兰英 《贵州医药》2006,30(2):127-128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在短期内发生大面积坏死,呈现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病情凶险,预后极差。10余年来,虽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治疗尚无良策。近来,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认为是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凡甲型、乙型及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HF)的发生率相近似,药物过敏或中毒,毒蕈及臭米面中毒均可引起本病,妊娠急性脂肪肝或Reye综合征亦并发FHF。本病的肝脏病变有三种:一、大块或亚大块肝坏死、常由于病毒所致,大块坏死者多于1周内死亡,亚大块坏死呈桥状或多小叶坏死,有一定数量的正常肝细胞,部分病例可以恢复;二、重度脂肪变性或脂肪坏死,亦见于脑、肾、胰等脏器,肝实质无炎症及  相似文献   

7.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后四肢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1]。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与神经变性,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肢体肌肉广泛坏死,造成肢体残废,患者可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科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993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有19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低血压、休克和右心衰竭均可引起肝功能不全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异常的肝功能试验可在右心衰竭体征出现以前发生。然而,在缺少低血压或休克的左心衰竭往往并不被认为足引起肝病的原因。作者报告了4例在临床上未出现在心衰竭而在起病时表现象急性或慢性肝炎的患者,其肝活检显示中心性肝坏死而无瘀血或肝炎的证据,经心脏基础病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本组病例的明显肝脏损害,在以往报告中亦见于死于肝静脉流出道阻塞合并症的患者。在狗的实验  相似文献   

9.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排除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研究发现约20%的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而后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功能衰竭和移植肝复发的概率高达30%~40%[2]。现在普遍认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只有在NASH的基础上才会发生,无炎则无硬化。可见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临床用药,对阻断NASH向终末期肝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建立NASH大鼠模型,检测不同阶段相关指标的水平,以评价降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组织学具有肝细胞脂肪性变、气球样变性和点状坏死以及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的特征,可伴Mallo-ry小体和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1]。该病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一种较严重的类型,可进展为肝硬化,被认为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原因之一[2]。自1980年Ludwig等首次提出NASH以来,对NASH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有关NASH的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重症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包括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死亡率极高。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我国以肝炎病毒(尤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为多,西方国家则以丙型肝炎。对于重症肝炎的命名也存在很多分歧,在复习了很多文献后,就重症肝炎部分问题综述如下:1命名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重症肝炎的命名存在很多分歧,亦较混乱,有“急性肝衰竭”、“爆发性肝衰竭”、“急性肝萎缩”、“急性致死性肝炎”、“急性肝坏死”等;发病较缓者称“亚急性肝萎缩”、“亚急性肝…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平 《医药导报》1999,18(4):287-288
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类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可导致药源性肝病,中毒性肝炎,各种肝内血管病变及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1 类型1.1 肝细胞中毒型肝损害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可表现为各种病变。肝细胞坏死,表现为肝细胞性黄疸,临床征候群近似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变性,其临床特点和生化改变,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和Reye综合征相似。1.2 肝内胆汁瘀积型肝损害 即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临床表现为毛细胆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汗瘀积,肝细胞呈气球样变化,羽毛状变性和灶性坏死。毛细胆管型胆汁瘀积,主要为肝小叶中心区有胆汁瘀积,毛细胆管内有…  相似文献   

13.
查棠春  王德英 《安徽医药》2009,13(12):1592-1592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成为肝硬化。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增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戒酒综合征是指在长期大量饮酒的基础上,突然停止饮酒或骤然减量引起的神经、精神系统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状[2]。  相似文献   

14.
<正> 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白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近年来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尤其它急性肝衰竭类似人的肝昏迷;急性肝细胞坏死形态类似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坏死形态,故受到肝病研究者们的重视。该模型以腹腔内一次注射的方法造成急性肝损坏,所需剂量可因动物机体机能状态及实验目的的不同而有差异。剂量超过100毫克/公斤体重即可迅速造成肝损坏,损伤随剂量递增而加剧。500毫克/公斤常引起单个肝细胞坏死或灶性坏死;1000毫克/公斤以上时,常引起广泛性肝坏死,48小时病变到达高峰,坏死更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新生儿急性微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由于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代谢紊乱,最终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新生儿休克表现不典型、进展快,易延误,如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故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我院新生儿科及NICU在2000年3月~2003年3月共临床诊断新生儿休克6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持续性肝炎指病毒性肝炎病程迁延半年以上,肝穿刺活检门脉区呈持续性炎症改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肝区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血清转氨酶长期或反复升高。虽病程可迁延数年甚至十余年,但可痊愈而不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功能衰竭。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常在一次急性病毒性肝炎发作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演变而成。大部分病例为 HBAg 阳性肝炎,即乙型肝炎。轻症或亚临床的乙型肝炎和 HBAg带毒者演变为慢性持续性肝炎的比黄疸型病  相似文献   

17.
国内对于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预后不良的肝脏疾病称为重型肝炎[1],一般指病毒性肝炎合并肝功能衰竭者,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胆道感染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妊娠合并肝病严重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2]。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发生急性肝衰竭即为重症肝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护理方法和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收治的9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在98例患者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转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2例出现心源性休克死亡,其余均抢救成功,经过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好转并出院。结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的实施是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左心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肺淤血、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1]。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常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不及时救治可导致重要脏器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抢救中的关键是迅速改善肺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悸严重缺血或坏死。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于某些机械原因(如高血压或冠脉痉挛等)诱发了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产生了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1]。AMI起病急而凶险,病死率高,大面积心肌梗死引起泵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及左心功能衰竭,下壁心肌梗死病变大多数为右冠状动脉病变,右冠状动脉大多累计右室,很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休克,按心源性休克处理后,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而给予补液,补充血容量后,患者会很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