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的操作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超声介入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对肝内胆管阻塞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置管(PTCD)减黄以解除阻塞部位以上胆管高压、降低血清胆红素、控制胆道感染并引流胆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这种引导下穿刺的准确性高、安全、简便、创伤小,是临床上对胆管梗阻而不能手术或不宜马上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85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其中胆管Ca37例、胆总管结石23例、胆囊Ca6例、胰头Ca15例、壶腹周围Ca4例。结果 85例患者中83例成功穿刺引流,穿刺成功率为97.65%(83/85),其中经肝左叶胆管置管66例,经肝右叶胆管置管19例,2例穿刺失败,是因肝内胆管内径较细,穿刺针与预置胆管之间角度过大而无法成功置入。术后3~6d83例患者黄疸均减退,症状减轻,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和肝内胆管内径均较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除有2例胆管感染外,其余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具有操作简便、直观,风险小、疗效高等优点,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是作为梗阻性黄疸术前减压准备及恶性梗阻黄疸姑息治疗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多头胆管内支架管在胆囊癌合并黄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胆囊癌合并黄疸患者行自制多头胆管内支架管置入术,术后观察肝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进行随访。结果置入自制多头胆管内支架管后,复查患者肝功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均有明显下降;21例获随访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最长生存27个月。结论多头胆道内支架管置入术能很好的解除晚期胆囊癌患者的胆道梗阻,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胆道金属内支架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80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选择适当的胆管穿刺,成功后利用导丝引导置入胆管支架。术前术后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术后造影所有病例胆道均开通,术后2周TBIL由36~410mol/L降至16.2~53.8mol/L,较术前有明显下降,AKP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结论经皮肝穿刺置入内支架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及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根据根治术前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 A组18例,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 B组1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对两组患者引流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引流天数及引流后根治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两组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A组引流后的血清总胆红素、引流天数及根治术后的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A组患者出现2例切口感染,1例胰瘘,1例胆瘘,2例腹腔感染及1例胸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8.9%。B组患者出现3例切口感染,1例胆瘘及2例胸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37.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较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根治术中能够显著减少引流时间及血清总胆红素,且能减少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后植入胆管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65岁以上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管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内引流,回顾其支架通畅、胆红素下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40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421.6±145.1)μmol/L,术后1周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83.6±33.4)μmol/L与(144.2±41.5)μmol/L;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下降明显。出现并发症12例。生存3~6个月11例,生存超过12个月29例。结论 PTCD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放置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67例住院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通过ERCP行胆管支架置入术,分析其肝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67例患者中63例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4·0%(63/67);37例放置金属支架,26例放置塑料支架;术后黄疸明显消退,放置胆管支架引流1周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ERCP放置胆管支架为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管恶性梗阻时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了解胆管狭窄或梗阻的部位、程度,并确定置入支架的外径及长度;然后胆管置入导线,并在导丝引导下按常规置入胆管引流支架.术后观察血清淀粉酶变化及黄疸的改善情况.结果 25例胆管恶性梗阻患者(肝总管癌4例,胆囊癌侵犯肝总管2例,胆总管癌1 5例,胰头癌4例)24例一次操作成功,1例需两次才成功,置入塑料支架25根.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黄疸消失率48%、88%、96%.未发现与操作相关的早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未发现支架移位和阻塞情况.结论 胆管恶性梗阻的内镜下支架引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消除黄疸,防治化脓性胆管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7月~2011年8月收治的57例恶性胆管狭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采用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外科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黄疸消退情况、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再梗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术后观察组再梗阻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发生率为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同时对超声引导在经皮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成功率为100%.本次研究中40例患者经治疗,其总胆红素[(249±135)μmol/L]、直接胆红素[(72±26)μmol/L]等相关生化指标同治疗前[(429±213)μmol/L、(151 ±81)μmol/L]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监控下实施穿刺,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改善黄疸相关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014年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患者31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结果通过临床治疗,3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均成功,然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对比剂过敏终止手术。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微创、靶向精确,并可有效缓解症状,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微创法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及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进行介入微创引流(PTBD或PTBS)治疗,男32例,女24例,年龄44—76岁,平均62.7岁。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21例,位于肝门部35例。梗阻的原因包括胰头癌(包括壶腹癌)12例,胆管癌24例,转移癌18例,胆囊癌2例。结果介入微创引流术穿刺成功率为100%。本组患者中行PTBD38例,行PTBS18例,术后3d黄疸均有好转,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平均为(221.3±131.7)μmol/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其中30例胆红素明显下降(百分比〉50%),26例胆红素有所下降(下降百分比25%-50%)。并发症发生率为5.3%,包括引流管阻塞1例,引流管移位1例,支架阻塞1例,经再次行PTBD缓解。结论介入微创引流术(PTBD和PTBS)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通探头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BD)在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导致操作失败的原因。方法:梗阻性黄疸患者121例,全部行PTBD,并观察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及治疗情况。结果:成功穿刺置管119例(包括双侧穿刺置管单侧成功病例),穿刺置管144例次,129例次1次成功,PTBD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89.5%(129/144)。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率为80.7%,2周减退率为95.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PTBD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在梗阻性黄疸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操作时如能对常见置管失败原因加以预防,会进一步提高PTBD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超声显象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术(UG-PTCD),能迅速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症状,提高患者晚期生活质量,延缓生命,是恶性梗阻黄疸病例的一种可选择的、姑息性有效辅助治疗方法。现将本组治疗8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普通B超探头引导下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通B超探头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B超探头引导PTCD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患者68例,按B超探头不同分为:研究组,普通凸阵B超探头,36例;对照组,专用穿刺探头,32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胆汁引流量的差别。结果两组术后的指标未见差别,穿刺成功率(P=0.067)、置管成功率(P=0.075)、血清总胆红素水平(P=0.124)、胆汁引流量(P=0.227)。结论普通B超探头引导下行PTCD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疗效与应用专用穿刺探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此外有些肝内胆汁淤积并非由机械因素引起,而是由于胆汁分泌功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1],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及支架置入术后,不仅可以解除胆道梗阻,消退黄疸,还能改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2],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胆管引流术 (EN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 ,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先行内窥镜逆行胆管胰造影术 (ERCP)后 ,插入导丝 ,在导丝引导下置入引流管 ,越过梗阻部位 ,使梗阻近侧充分显影 ,如不易插管 ,先行EST后插管 ,再行ENBD。结果 :4 8例ENBD中 ,1例由于引流不佳 ,症状减轻后复发 ,2例鼻胆管脱出后出现胆管炎症状 ,重新插管后引流通畅 ,所有患者在 2d~ 7d后胆红素及肝酶明显下降。结论 :ENBD有广泛的适应证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胆道减压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超实时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在梗阻性胆管炎早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7例患者中,5例为恶性黄疸伴急性感染,21例为胆道结石梗阻伴感染,在彩超实时引导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18例,穿刺左叶胆管9例。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未出现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术后一周胆红素下降明显、胆管炎控制。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是梗阻性胆管炎治疗早期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CT诊断难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CT扫描和手术病理及临床对照方法,对85例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进行研究。结果:良恶性胆道梗阻的特点①扩张胆管腔形态:肝内胆管无或轻度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不一致,肝内轻、肝外重,阻塞胆管管径逐渐同心变小,移行距离大于10mm见于良性阻塞;胆道扩张程度较重,肝内外胆管呈一致性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几达肝被膜下,扩张总胆管突然中断见于恶性阻塞。②扩张胆管壁形态:局限或弥漫肝外胆管壁增厚多见于良性阻塞;胆管壁增厚、僵硬且不规则见于恶性阻塞。③阳性结石是良性胆道梗阻的直接征象;肿块是恶性胆道梗阻的直接征象。结论:通过对胆道阻塞的定位、扩张胆管壁的改变、阻塞的直接征象等方面的观察来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使用自行增加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27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9例,肝转移癌8例.经皮穿刺肝内胆管成功后,通过导丝导管测量所需附加侧孔位置,为引流管增加侧孔后引入胆管内,使新制作的侧孔位于梗阻平面以上,达到内外引流的目的,增强经皮胆道引流的疗效.结果 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自行增加侧孔引流管的植入,新增侧孔均位于梗阻平面以上,其中猪尾型头端位于胆总管者23例,位于左叶胆管者4例.18例术后总胆红素1周内下降至100μmol/L以下,9例下降至200 μmol/L以下,临床有效率100.0%.结论 使用自行增加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梗阻性黄疸方便、有效,近期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