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2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类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颈总动脉收缩期的内径(Ds)、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硬斑、混合斑比例、IMT、Ds、RI、PI均高于对照组,软斑比例、Vs、V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黄忠卫  倪圣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86-198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68例中59例(86.8%)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0例中16例(22.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57.35%)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4.71%)(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66.6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7.7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体检者各45例,两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2.22%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4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重度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血管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观察组200例患者和对照组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情况和相关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CA率为65.50%,以软斑和复合斑为主;对照组CA率为36.67%,以硬斑和扁平斑为主。观察组左右侧CCA的IM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双侧SPV、EDV均低于对照组,两组S/D、RI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普勒超声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可及早、尽快地发现斑块并确定其性质,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并做出预报,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性状和部位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105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80例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和95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部位,并测量血管壁的厚度和斑块的大小及厚度。结果复发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7.6%高于初发组及对照组,双侧颈动脉受累及一条血管多个斑块及各型斑块并存多见,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最高。软斑及合并溃疡的混合斑是脑梗死主要的栓子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存在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复发性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与60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的特征.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率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查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对74例已确诊脑梗死患者和68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74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53例,检出率71.6%;68例对照组有颈动脉硬化斑块23例,检出率33.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左侧多于右侧,CCA分叉〉CCA主干〉ICA起始段〉ECA起始段;软斑、溃疡斑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并可估计其稳定性;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对临床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硬化斑块性质及位置分布等。结果观察组216例患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11例(258块),斑块检出率为97.69%。对照组150例志愿者中检出粥样斑块22例(27块),斑块检出率为1.33%。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58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为BIF与CCA,对照组27个粥样斑块主要分布位置也为BIF与CCA。观察组258个斑块以混合斑与软斑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9.53%、54.26%,对照组27个斑块以软斑为主,发生率占74.07%,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数量及类型与脑梗死之间有一定关系,并且随着脑梗死病情发展,粥样斑块类型会发生改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56例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与150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斑块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出斑块有硬斑、软斑、混合斑,其中软斑、混合斑比例高于硬斑;对照组仅检出硬斑与软斑,硬斑比例高于软斑。观察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以强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值左、右均值为:(0.99±0.17)mm,对照组左、有均值为(0.63±0.07)mm,两组内中膜增厚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狭窄60例,占38.46%,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狭窄28例,占比为18.67%。且严重狭窄率及闭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创快捷的特点,能准确检查出斑块及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检查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im)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服药前及po Nim 30mg后1h进行脑血管动力指数(CVDI)的测定。结果:po Nim后双侧参总动脉的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病灶侧脑半球血流量的增加明显高于病灶对侧(P〈0.50)。结论:Nim可以增加双侧大脑半球尤其病灶侧脑半球血流量。  相似文献   

12.
发病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60例,分为2组。尼莫地平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9±s10a).wk1,2给支持疗法(脱水剂、维生素C等)和尼莫地平2mg/d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wk3,4改用扩容、改善微循环、细胞活性药,wk1-4口服尼莫地平60mg,qn。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58±9a),不给尼莫地平,其余同上。4wk后,前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后组下降显著(P<0.01),与病情轻重、病灶大小、治疗早晚无关。*P<0.01。讨论作者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静滴尼莫地平治疗发病72h内的缺血性脑梗死,无论病情分级或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尼莫地平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肯定。但是深部小梗死灶引起的中、重型患者,2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小梗死灶病理变化轻,不能充分发挥尼莫地平的阻止钙内流和细胞膜崩解、保护半暗带等作用有关[4]。动物模型局灶性脑缺血30min后开始用尼莫地平治疗即不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5]。用不同剂量的尼莫地平治疗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1064例,发现只有1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所致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建立以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通过伊文氏蓝法和重量法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 丹红注射液预防给药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含水量和脑指数,减轻脑水肿(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所致脑水肿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先岭  刘维洲  钱振  瞿萍 《安徽医药》2018,39(9):1068-107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序列(T1WI、T2WI、FLAIR)、DWI及T2-GRE扫描,对CMB进行分区、计数、分级。根据有无CMB,分为CMB组(36例)与无CMB组(38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饮酒史、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情况。结果 CMB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10;χ2=6.121,P=0.012)。两组患者血浆生化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了UA,Cr之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4.66,95% CI:1.22~17.64,P=0.010)、腔隙性脑梗死(OR=4.321,95% CI:1.19~16.75,P=0.012)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 CMB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其中高血压为CMB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CMB可能具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东升  杨红  钟平 《安徽医药》2001,5(3):179-180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前瞻性随机单盲方法,对96例起病在48h内经CT证实为急性脑出血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差、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的改变。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血肿体积则改变不明显。结论 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明显改善其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损伤患者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在肌松与镇静药相同的基础上,F组(n=22)、RF组(n=22)和SF组(n=22)在全麻诱导期分别应用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于诱导前(t0)、诱导后30 s(t1)和1 min(t2)、插管后5 min(t3)和10 min(t4)观察3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Qmean、Vmean、PI和RI),同时监测HR和MAP。结果:在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3组患者在t1~t4期,Qmean和Vmean均较同组t0期不同程度变化,其中F组和RF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SF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和RI均较同组t0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RF组t1~t4Qmean和Vmean较F组降低更明显、PI和RI升高也更明显(均为P<0.05);SF组t1~t2期各参数较F组变化幅度更小(P<0.05),t3~t4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HR和MAP方面,F组和SF组患者在t1~t2期均较t0期明显降低(P<0.05);RF组t1~t3期均明显降低(P<0.05),且较F组在t1~t3期降低更明显(P<0.05),其他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患者应用等效浓度的芬太尼、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诱导麻醉时,以瑞芬太尼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最大,芬太尼次之,舒芬太尼更有利于脑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收集在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4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体检者45例作对照。用RT-PCR法测定两组对象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h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6±0.06和0.841±0.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脑梗死组PPARγmRNA表达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γ=-0.662,P<0.001)。结论:发病3d内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下调,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长春西汀治疗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形成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长春西汀5mg,tid,治疗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和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3O例,4wk为一疗程。自觉症状总有效率为93%,显效率为25%;精神症状总有效率为84%,显效为11%;神经症状总有效率为96%,显效为22%。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并能选择性增加脑缺血部位的血供,改善脑循环和代谢,保护缺血脑组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用血活素治疗脑梗死40例,剂量10mL加生理盐水100mL, iv, qd×20d,以曲克芦丁(400mg加生理盐水100mL, iv, qd×15d×2个疗程)治疗28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起效快,症状改善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对照组总有效率71%。治疗后头颅CT扫描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分别占91%和71%,以治疗组为佳。  相似文献   

20.
手性丁基苯酞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手性丁基苯酞(l-,d-和dl-NBP)对实验性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插线法造成大鼠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通过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行为学评分,比较l-NBP和d-NBP对局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l-NB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而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中40mg·kg -1 组作用最强,缩小梗死体积达80.4%,疗效接近于MK-801组(81.8%).d-NBP和dl-NBP组作用较弱,并且l-NBP20和40mg·kg -1 组的作用明显大于dl-NBP40和80mg·kg -1 组.行为学评分与脑梗死体积的结果相吻合.结论:l-NBP抗脑缺血作用较强,d-NBP不仅作用弱,而且阻滞l-NBP的抗脑缺血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发l-NBP成为新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